第9頁
“有錢有時間才能去告別人。”
“那也是,李小姐算是很幸運了,換作是別人,不見得官司能夠如此順利。”
“那個萬靜怡本來是教育系學生,現在判監,以後就沒前途了。”
“都是大學生了,還做這種蠢事。”
“她蠢就算了,還有一大堆人支持她呀,我那幾天去看她微博底下的留言,哎呀,真是毀了老子的三觀。”
一直默不作聲的蕭濤坐在李卓雅身旁,給她倒了一杯熱茶,低聲說:“恭喜你。”
“謝謝蕭律師。”這還是李卓雅頭一回跟蕭濤說話,蕭濤穿著黑色西裝,有著一張極其英氣的面容,說話時沒有太多表情,語調也沒什麽起伏,但卻莫名讓人感到一股凜冽的正氣。
“李小姐應該做編劇,做歌手浪費了你的才華。”蕭濤的聲線很平穩。
“現在做編劇不容易,你看我在網上寫幾篇小說也鬧出這麽多煩心事……還是唱歌好。”李卓雅經過這一次的官司之後,也要好好反思是否該繼續寫網絡小說。
“你寫得很好。”蕭濤為了這件案件,把李卓雅的作品和盜版的對比看了很多次,不得不說,原版的文筆和情節非常特別,別出心裁,不是一般網絡寫手的水準,再看履歷,A大中文系本科及歷史系碩士,碩士論文就是研究明代後宮,果然是做足了功課才下筆。
“說起來,北亞那邊怎麽樣?”
“他們可能拿不到播映批文。”蕭濤說。
“那很合理,抄襲的東西還是別拿出來。”
“但是他們把劇情改頭換面的話,照樣可以拿出來。”
“到時再告他們一次。”李卓雅有的是時間跟北亞慢慢耗下去。
“北亞不是一個普通的寫手,他們是一間大公司,你不可能輕易告倒他們。”
“我倒覺得邪不能勝正。”李卓雅說。
作者有話要說: 我在文中引用的法律是香港法律…因為我查不到內地的版權法,如果有知道的親,請務必告訴我,我立即改!!!
☆、九
案件結束之後,李卓雅難得努力地填坑,書迷們知道她的真正身份之後,除了佩服之外,就只能是佩服,一個歌手能寫出這麽好的小說,小說還被改編做電影和電視劇,真是有才華。當然也有一些不死心的黑粉說李卓雅根本是靠著名氣來打倒微風習習和浮花,只會欺壓小透明。李卓雅對這種鬼話自然是視若無睹,完全不會為這些人動肝火和浪費青春。
倒是楊清跟她說了一件事,令她頗感興趣。
"還記得那個藍鞋子嗎?"
自從官司事件之後,楊清就開始和李卓雅有接觸,她最欣賞這種慡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熟稔起來,加上李卓雅知道楊清就是大神東山狂士,大家出於惺惺相惜,就成為好朋友了。
"記得,他怎麽了?"李卓雅對一切發表奇葩言論的寫手都很有印象。以上次事件為例,基本上稍有道德的都站在她這一邊,惟獨藍鞋子逆流而上,李卓雅差點想問他是不是浮花和微風習習的親朋好友了。
"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抄襲他人,現在他做了大學的教授,還繼續寫作,我們懷疑他的其他作品也有抄襲成分。"楊清說。
"那很正常,要是他沒有寫作的才華的話,就必須依靠他人的作品。"李卓雅認同楊清的意見。
"他的成名作《畫中仙》就是抄襲他的師妹蕭廷意的《瓶中仙》,蕭廷意現在打算告藍鞋子。"楊清說。
要不是藍鞋子在網上聲援微風習習和浮花,楊清也不會去翻查他的作品,就不會發現羅生門事件,更不會認識蕭廷意。
"她希望我幫忙?"李卓雅這陣子也收到不少作者的私信,希望她可以幫助他們對付抄襲者。
"她算是向你取意見,你有時間跟她見面嗎?"
"當然有時間了。"
"其實這部作品是在七年前寫的,現在蕭廷意才控告他可能有點遲。"
"要是他憑著《畫中仙》,才得到今天的成就,那我們告他是合情合理,這些東西本來是蕭廷意的。"
************************
蕭廷意以為楊清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她真的把李卓雅請來。
這次是楊清把蕭廷意和李卓雅約到她的家,方便一起討論事情,始終李卓雅的身份特別,在外面見面很容易引起誤會。
“跟你介紹,這位是我的師妹蕭廷意,在海淀區某間高中任教語文科。”
李卓雅看著蕭廷意,年紀大約是二十四五歲,臉圓圓,戴著黑框眼鏡,給她的感覺就是學文科的人。
“李小姐您好,我也是您的書迷。”蕭廷意笑說。
“謝謝。”李卓雅說,“廷意,你能不能告訴我關於那篇小說的事?”
“是這樣的,”蕭廷意斂起臉上的笑意,“我大一那年剛好是B大百年校慶,學生會搞了一份特刊,讓學生發表作品,題材不限,當時我對小說創作很有興趣,加上平日也有在網上寫文,我就把一篇短篇小說送過去。”
“就是那篇《瓶中仙》?”李卓雅問。
“嗯,我記得隔了兩天,就收到編委會的電郵回覆,信上說我寫得挺好,但是有進步空間,希望我下次再努力,我當時在想,自己確是寫得不好,落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個編委會的成員包括藍鞋子嗎?”
“嗯,他是其中一名編委,他們負責過濾稿件。”很多學生都有投稿,所以為了方便起見,編委會先是有初選,然後再複選作品。
“即是說,藍鞋子看了你的稿件,覺得很好,所以把你的作品留下來,然後說你落選了。”李卓雅大致推理到事情的經過。這種人真是假公濟私,竟然連後輩的文章也不放過。
“後來,這本特刊出版了,楊師姐的作品刊登在裡面,我還在想,B大的寫小說人才真多,連歷史系的人也寫得這麽好。難怪我的作品會落選。”蕭廷意苦笑。後來她去看電影,看到編劇的名字,才猛然醒覺當日寫出這般優秀小說的師姐,已經做了電影編劇。
“然後,你就沒有再拿出那篇作品嗎?”李卓雅問。
“那篇作品後來登在一本小說雜誌上,不過那個雜誌社很快就倒閉了,估計你們現在上網查,也查不出甚麽資料。”蕭廷意說。她的原意是花了這麽多時間才寫成的小說,可以試一下投到別的地方,結果真的被採用了。
“未必,凡走過的必會留下痕跡,何況是網際網路。”李卓雅說。
網際網路才是留下證據最多的地方。
“所以,要是我起訴藍鞋子的話,我能成功嗎?”蕭廷意不安地問。
蕭廷意也是因緣際會才知道藍鞋子抄襲了她的作品。有一次上課時,蕭廷意說到寫作手法,便找了幾篇自己以前寫的作品給學生分析,沒想到《瓶中仙》一發下去,就有學生說是藍鞋子的作品,他們早就看過。蕭廷意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去查一查誰是藍鞋子,結果出乎她的意料之外,這個人竟然是B大中文系的助理教授,任教現當代文學和文學創作。
“那也是,李小姐算是很幸運了,換作是別人,不見得官司能夠如此順利。”
“那個萬靜怡本來是教育系學生,現在判監,以後就沒前途了。”
“都是大學生了,還做這種蠢事。”
“她蠢就算了,還有一大堆人支持她呀,我那幾天去看她微博底下的留言,哎呀,真是毀了老子的三觀。”
一直默不作聲的蕭濤坐在李卓雅身旁,給她倒了一杯熱茶,低聲說:“恭喜你。”
“謝謝蕭律師。”這還是李卓雅頭一回跟蕭濤說話,蕭濤穿著黑色西裝,有著一張極其英氣的面容,說話時沒有太多表情,語調也沒什麽起伏,但卻莫名讓人感到一股凜冽的正氣。
“李小姐應該做編劇,做歌手浪費了你的才華。”蕭濤的聲線很平穩。
“現在做編劇不容易,你看我在網上寫幾篇小說也鬧出這麽多煩心事……還是唱歌好。”李卓雅經過這一次的官司之後,也要好好反思是否該繼續寫網絡小說。
“你寫得很好。”蕭濤為了這件案件,把李卓雅的作品和盜版的對比看了很多次,不得不說,原版的文筆和情節非常特別,別出心裁,不是一般網絡寫手的水準,再看履歷,A大中文系本科及歷史系碩士,碩士論文就是研究明代後宮,果然是做足了功課才下筆。
“說起來,北亞那邊怎麽樣?”
“他們可能拿不到播映批文。”蕭濤說。
“那很合理,抄襲的東西還是別拿出來。”
“但是他們把劇情改頭換面的話,照樣可以拿出來。”
“到時再告他們一次。”李卓雅有的是時間跟北亞慢慢耗下去。
“北亞不是一個普通的寫手,他們是一間大公司,你不可能輕易告倒他們。”
“我倒覺得邪不能勝正。”李卓雅說。
作者有話要說: 我在文中引用的法律是香港法律…因為我查不到內地的版權法,如果有知道的親,請務必告訴我,我立即改!!!
☆、九
案件結束之後,李卓雅難得努力地填坑,書迷們知道她的真正身份之後,除了佩服之外,就只能是佩服,一個歌手能寫出這麽好的小說,小說還被改編做電影和電視劇,真是有才華。當然也有一些不死心的黑粉說李卓雅根本是靠著名氣來打倒微風習習和浮花,只會欺壓小透明。李卓雅對這種鬼話自然是視若無睹,完全不會為這些人動肝火和浪費青春。
倒是楊清跟她說了一件事,令她頗感興趣。
"還記得那個藍鞋子嗎?"
自從官司事件之後,楊清就開始和李卓雅有接觸,她最欣賞這種慡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熟稔起來,加上李卓雅知道楊清就是大神東山狂士,大家出於惺惺相惜,就成為好朋友了。
"記得,他怎麽了?"李卓雅對一切發表奇葩言論的寫手都很有印象。以上次事件為例,基本上稍有道德的都站在她這一邊,惟獨藍鞋子逆流而上,李卓雅差點想問他是不是浮花和微風習習的親朋好友了。
"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抄襲他人,現在他做了大學的教授,還繼續寫作,我們懷疑他的其他作品也有抄襲成分。"楊清說。
"那很正常,要是他沒有寫作的才華的話,就必須依靠他人的作品。"李卓雅認同楊清的意見。
"他的成名作《畫中仙》就是抄襲他的師妹蕭廷意的《瓶中仙》,蕭廷意現在打算告藍鞋子。"楊清說。
要不是藍鞋子在網上聲援微風習習和浮花,楊清也不會去翻查他的作品,就不會發現羅生門事件,更不會認識蕭廷意。
"她希望我幫忙?"李卓雅這陣子也收到不少作者的私信,希望她可以幫助他們對付抄襲者。
"她算是向你取意見,你有時間跟她見面嗎?"
"當然有時間了。"
"其實這部作品是在七年前寫的,現在蕭廷意才控告他可能有點遲。"
"要是他憑著《畫中仙》,才得到今天的成就,那我們告他是合情合理,這些東西本來是蕭廷意的。"
************************
蕭廷意以為楊清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她真的把李卓雅請來。
這次是楊清把蕭廷意和李卓雅約到她的家,方便一起討論事情,始終李卓雅的身份特別,在外面見面很容易引起誤會。
“跟你介紹,這位是我的師妹蕭廷意,在海淀區某間高中任教語文科。”
李卓雅看著蕭廷意,年紀大約是二十四五歲,臉圓圓,戴著黑框眼鏡,給她的感覺就是學文科的人。
“李小姐您好,我也是您的書迷。”蕭廷意笑說。
“謝謝。”李卓雅說,“廷意,你能不能告訴我關於那篇小說的事?”
“是這樣的,”蕭廷意斂起臉上的笑意,“我大一那年剛好是B大百年校慶,學生會搞了一份特刊,讓學生發表作品,題材不限,當時我對小說創作很有興趣,加上平日也有在網上寫文,我就把一篇短篇小說送過去。”
“就是那篇《瓶中仙》?”李卓雅問。
“嗯,我記得隔了兩天,就收到編委會的電郵回覆,信上說我寫得挺好,但是有進步空間,希望我下次再努力,我當時在想,自己確是寫得不好,落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個編委會的成員包括藍鞋子嗎?”
“嗯,他是其中一名編委,他們負責過濾稿件。”很多學生都有投稿,所以為了方便起見,編委會先是有初選,然後再複選作品。
“即是說,藍鞋子看了你的稿件,覺得很好,所以把你的作品留下來,然後說你落選了。”李卓雅大致推理到事情的經過。這種人真是假公濟私,竟然連後輩的文章也不放過。
“後來,這本特刊出版了,楊師姐的作品刊登在裡面,我還在想,B大的寫小說人才真多,連歷史系的人也寫得這麽好。難怪我的作品會落選。”蕭廷意苦笑。後來她去看電影,看到編劇的名字,才猛然醒覺當日寫出這般優秀小說的師姐,已經做了電影編劇。
“然後,你就沒有再拿出那篇作品嗎?”李卓雅問。
“那篇作品後來登在一本小說雜誌上,不過那個雜誌社很快就倒閉了,估計你們現在上網查,也查不出甚麽資料。”蕭廷意說。她的原意是花了這麽多時間才寫成的小說,可以試一下投到別的地方,結果真的被採用了。
“未必,凡走過的必會留下痕跡,何況是網際網路。”李卓雅說。
網際網路才是留下證據最多的地方。
“所以,要是我起訴藍鞋子的話,我能成功嗎?”蕭廷意不安地問。
蕭廷意也是因緣際會才知道藍鞋子抄襲了她的作品。有一次上課時,蕭廷意說到寫作手法,便找了幾篇自己以前寫的作品給學生分析,沒想到《瓶中仙》一發下去,就有學生說是藍鞋子的作品,他們早就看過。蕭廷意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去查一查誰是藍鞋子,結果出乎她的意料之外,這個人竟然是B大中文系的助理教授,任教現當代文學和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