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弟蝶生韓夢琦拜撰

  原序三

  小說者,所以警世勵俗也,於社會教育,儼據一席,東西各國,每選有關世道人心之作,列入教科,是小說不第為社會教育,其有造於學校教育者,亦非淺鮮。顧利之所在,害每隨之,不善讀者,易滋流弊,於是偵探小說,每有誨盜之嫌;言情小說,輒遭誨淫之誚。未收其利,反蒙其害,此小說作者亟應力矯斯弊、而預為之防也。邇來魑魅朋興,妖孽群起,大千世界,尚有幾何淨土?而小說作者,感環境之險惡,慨世俗之澆漓,於是社會小說,已於霜林落後之山,爭相輩出,懸秦宮之鏡,燃牛渚之犀,舉凡社會之齷齪行為,罔不記敘描摹,巨細靡遺,似可寒奸邪之膽,收筆伐之功矣。究其實際,適以供若曹之參考資料而已。照奸燭怪,警世勵俗,恨未能名實相符,此小說家之狃習,固無庸深諱者也。穆子儒丐,以長篇小說雄於時,《梅蘭芳》一書,膾炙人口固已,其為《盛京時報》所著,如《香粉夜叉》《徐生自傳》諸作,亦莫不風行海內,譽滿寰中。最近之《北京》,尤為精心結撰之品,主旨所在,專注民生,寫貧民之苦況,倡廢娼之盛舉。以余所見,晚近社會小說中,別具匠心而能確收補救社會之效者,當以是篇為巨擘,移風易俗,濟世福民,儒丐之功,不亦偉歟!蕉影近十年來,迫於生計,從事說部,然只可謂為噉飯術耳。所著之長篇社會小說,若余之《黑幕》,若《華胥國遊記》,若《覺後言》,雖亦志在警世,以視儒丐之《北京》,則相形見絀,頓增愧怍矣。儒丐近徇讀者所請,另印專書。付梓之後,索序於余。惜余鎮日忽忙,腦力衰退,原著曩昔分刊,閱後半多忘卻。茲略揭其本旨,牟諸簡端,實未能罄是書之所長也。佛頭著糞,已愧荒唐;探驪遺珠,更慚掛漏。儒丐老友,當不斥余之唐突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 撫順陳蕉影序於東三省公報館

  原序四

  小說之要,厥有三焉,辭美足以惞動閱者,一也;旨趣足以懲獎人心,二也;刻畫足以表襮真象,三也。自庸妄者為之,力不足以惞動,則構飾嫚褻以導淫;力不足懲獎,則比附道學以勸善;力不足以刻畫,則訐發邪隱以駭俗。若是者,皆優良作家之所不屑為,而亦優良閱者之所不屑寓目也。儒丐之為小說也,有真美,不須嫚褻以導淫;有真旨,不須道學以勸善;有真力,不須訐發以駭俗。雖然,一與二,縱為儒丐之所長,而亦中流以上作家之所能勉。至其三,則根於痌癏之性分,基之平生之經驗,非可卒致力辦、隨人取求者,則儒丐之所獨也。《水滸》《紅樓》之所以江河不廢者,以前者能傳江湖桀猾之生活狀態,而後者能傳貴家華族之生活狀態,而其所傳者,則亦根於性分,基於經驗,而非虛構而妄飾也。儒丐之為《北京》,亦猶是而已矣。抑又思之,今之涎慕夫寶雪維幾主義297之新穎,而日津津以談平民生活為時務,終以自身之生活,與所謂平民的拑距頗遠,而言之多聞者,盍即儒丐之《北京》以求之乎?而儒丐則仍曰:吾為吾之小說雲耳,無須綴謬附新主義以自標揭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 楊槖吾序

  原序五

  予耳穆子之名久矣,嘗思拜謁杖履,與之納交,而因二元當前,嚼火失色;雷斗在近,布鼓無聲;小巫見大巫,不覺廢然思返。故雖心嚮往之,而終未獲一見也。年來寄跡戎馬,遠戍關山,南北飄蓬,行蹤無定,惟每日觀其文章,以開茅塞,數年之間,如一日焉。觀摩彌久,景仰彌深,蓋雖未謀面,而神交已久矣。歲在癸亥,予棄戈歸田,應《大北新報》之聘。《大北新報》者,《盛京時報》之所分也。始得與先生納交,觀其議論風采,汪汪焉,浩浩焉,不可量已,而後乃知其學問之深且遠也。先生雖為當代文豪,而謙虛若谷,好獎勵後進,不以予為椎魯,時加辱教之,可不謂茫茫宇宙間,一知己也乎哉!憶予自弱冠以來,慈父見背,南北奔馳,依人作嫁,閱人何慮千百,而知己則寥寥,屈指計算,僅父執袁潔珊、吾家冷佛、及先生三人耳。甚矣夫風塵中知己之難得也!今先生所著之《北京》小說,行將出版,問序與予。予喜其書之成也,而無辭以贊之,因敘先生之學問為人,與夫予之所以納交者,以為海內人士告,至於其小說之珠玉滿篇,膾炙人口,則為有目者所共賞,無須予之讚揚,故略而不言云。

  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朔十有九日

  白眼狂生序於濱江《大北新報》社

  原序六

  穆子儒丐,負不羈清才,生當末季,悲憫有志,問世無心,不得已寄卓識於稗官,抒偉議於說部,所撰之小說多矣,悉關於世道人心之作。《北京》一書,其尤著者也。是中之主要人物,如伯雍以高尚學者,坎坷不遇;秀卿以淑慧女子,溷落以終;白牡丹以純潔藝人,而醉心勢力;李從權以俠義男兒,而甘蹈猥賤。雖或為環境所役,或為生計所迫,要之皆不良之社會,有以驅使之也。余所述官場之齬齟、教育之窳敗、娼窯之污濁、民生之困蹙,凡社會污點、風俗惡化,無不描寫盡致,均於鋪敘之中,隱寓諷刺之意。言者無傷,而聞者知警,有益於世道人心,豈淺鮮哉?今之世,社會小說汗牛充棟,非嫉世憤俗、激憤謾罵,即西抹東塗,記述瑣屑,觸人忌諱,厭人聽聞,於世無補,且遺害焉。較諸是書,直有大小巫之分也。余希讀《北京》者,目為惡社會之寫照可矣,目為惡社會之針砭亦可矣,奚必以小說名之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