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王上,”王晟對他一揖,隨後從袖口中拿出一份軍報,“代州、廬州已反,青州也有異動。”
劉符接過,卻不展開,“嗯,意料之中罷了,從長安發出的信也都截下來看過了麼?”
王晟點點頭,在袖口中掏了掏,又掏出一沓書信來,劉符大奇,扯著王晟的袖口便要探身往裡看,“景桓,給我看看你的袖口怎麼這麼能裝……”
王晟無奈地扯了扯袖子,“王上要如何處理這些書信?”
劉符放下他的袖口,卻拉住他手不鬆開了,“自然是當著大家的面燒了,顯得我胸襟博大,不計前嫌,讓他們痛哭流涕,再無二心。”
王晟頷首,隨後便聽劉符又道:“不過燒之前我得偷偷看看,看到底是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趁我生病勾結外臣,奪我劉氏江山。”
王晟笑問:“王上這病該好了罷?”
“嗯……”劉符沉吟片刻,“他們說我的嘴唇今天有點發紫。”
王晟方才不曾注意,這時定眼一看,發現果真如此,一下子擔憂起來,“王上又有哪裡不適?”
劉符不答,湊過去很是親了他一陣,王晟嘗到一股桑葚味兒,明白過來,因著說不出話,只得無奈地捏了捏劉符的手,卻引得劉符親得更歡。過了好一陣子,劉符放開王晟,打量了他一陣,笑道:“景桓,你這會兒嘴唇也有點發紫。”
王晟聞言抿了抿唇,剛要說什麼,劉符卻先道:“別擔心,議事之前,我先賜他們每人一盤桑葚吃。”
這一天,百官在下午時突然被叫去宮中,莫名其妙地吃了一盤桑葚之後,傳說已寢疾的王上忽然生龍活虎地出現在正首,痛心疾首地道:“諸位,代、廬、青三州反了。”
於是群情激昂,紛紛請求平叛。
劉符既在,這場叛亂自然平定得十分容易,就如同桌案上濺了幾滴水,拿手指一抹便輕輕巧巧地擦去了。梁預卻仍是稱了帝,消息傳入長安時,劉符正同王晟、蒯茂和陳潛一同縱論世事,接過報告只冷笑一聲,放在一邊。
他不動聲色,繼續聽陳潛高談闊論,“王上伐趙,齊不來救,周發豈會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長久之利比不上眼前之禍罷了。譬如六國合縱既成,秦人食不下咽,可過不多久便發現合縱之盟總是一攻即破,其實不足為懼。兩國之盟,從無長久,何況六國?各國皆逐眼前之利,即便並非全部都是,但只要有一兩國如此,合縱便難成。與秦相隔較遠的燕、齊,秦人的長戟既然一時打不到身上,又豈會熱心於合縱?於是兩國之間各有征戰,齊破燕都、燕掠齊地;而與秦接壤的諸國,若是因為合縱而得罪了秦,登時便有眼前之禍,求助於所謂的盟友,卻未必會有援軍,所以總是搖擺不定,比如楚懷王幾次背約,反遭六國攻伐。秦人看破利害,稍稍分而間之,合縱便分崩離析。”
劉符點頭,“他國總是靠不住的,精兵勁弩才是根本。”
“秦人勝在戰場之上,卻也勝在戰場之外。”蒯茂突然道:“各國皆有變法,為何獨在秦國大獲成功?因秦久在西陲,固化尚輕,因此變法易行。而六國貴族老蠹,卻仍然牢牢把持著國家,慣於享樂,從不知民之疾苦。六國中為秦所殺者達數百萬人,致使土地荒蕪,民生愈艱,廟堂之人卻仍對其課以重稅,刮取民膏,待民力一竭,國家自然便亡了。”
“嗯,秦朝二世而亡,也有此中原因。”劉符一面應著,一面卻想,陳潛好比縱橫捭闔的策士,蒯茂則像是信奉民貴君輕的舊儒,同是六國之亡,經他二人之口說出,卻有不同的原因。這便是所謂兼聽則明,可他要咨問過多少人,才能窺到全貌呢?他按下心緒,想了一想,又問:“因此漢時三十稅一,應當可說是善政了吧?”
蒯茂答道:“不然。西漢時田賦三十稅一,至東漢之末,更降至百中取一。但王上可知,田賦固然不多,卻還有口賦、更賦、算賦、芻稿,百姓還需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百姓為避這種種賦稅,於是賣身為佃農,為豪強力田,乃是十中取五。三十稅一的利民之政,最後卻反而利了豪強。文景之治歷來為後世所稱,殊不知在文帝、景帝治下,卻有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隱匿山澤,談何盛世?”
劉符皺起眉來,“依你之見,賦稅重了不行、輕了也不行,那該如何?”
“輕徭薄賦,當施惠於民。”
“若是國貧民富,如何?”
“臣未見有民富而國貧者。”蒯茂答:“王上若是意在取富於民,雖可一時充實國庫,久後則國、民皆貧。若是還富於民,不與之爭利,久後則國、民皆富。”
劉符一時沉吟不語,又聽王晟道:“王上,國之富在民,民之富則在土地。漢初崇黃老之說,行無為之治,雖為休養生息,卻對民間兼併不加稍抑,任大戶巧取豪奪,終是養虎遺患。若開放土地,使民得買賣,必致富者田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之地,豪強愈肥,而貧弱愈困。宜限民名田,塞兼併之路,為久安之計。”
王晟此語落在實處,讓劉符心中稍稍有了些底。他擺了擺手,“民田為國之大事,日後再細細議論。只是我有一事不明,還請諸公教我。”
劉符接過,卻不展開,“嗯,意料之中罷了,從長安發出的信也都截下來看過了麼?”
王晟點點頭,在袖口中掏了掏,又掏出一沓書信來,劉符大奇,扯著王晟的袖口便要探身往裡看,“景桓,給我看看你的袖口怎麼這麼能裝……”
王晟無奈地扯了扯袖子,“王上要如何處理這些書信?”
劉符放下他的袖口,卻拉住他手不鬆開了,“自然是當著大家的面燒了,顯得我胸襟博大,不計前嫌,讓他們痛哭流涕,再無二心。”
王晟頷首,隨後便聽劉符又道:“不過燒之前我得偷偷看看,看到底是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趁我生病勾結外臣,奪我劉氏江山。”
王晟笑問:“王上這病該好了罷?”
“嗯……”劉符沉吟片刻,“他們說我的嘴唇今天有點發紫。”
王晟方才不曾注意,這時定眼一看,發現果真如此,一下子擔憂起來,“王上又有哪裡不適?”
劉符不答,湊過去很是親了他一陣,王晟嘗到一股桑葚味兒,明白過來,因著說不出話,只得無奈地捏了捏劉符的手,卻引得劉符親得更歡。過了好一陣子,劉符放開王晟,打量了他一陣,笑道:“景桓,你這會兒嘴唇也有點發紫。”
王晟聞言抿了抿唇,剛要說什麼,劉符卻先道:“別擔心,議事之前,我先賜他們每人一盤桑葚吃。”
這一天,百官在下午時突然被叫去宮中,莫名其妙地吃了一盤桑葚之後,傳說已寢疾的王上忽然生龍活虎地出現在正首,痛心疾首地道:“諸位,代、廬、青三州反了。”
於是群情激昂,紛紛請求平叛。
劉符既在,這場叛亂自然平定得十分容易,就如同桌案上濺了幾滴水,拿手指一抹便輕輕巧巧地擦去了。梁預卻仍是稱了帝,消息傳入長安時,劉符正同王晟、蒯茂和陳潛一同縱論世事,接過報告只冷笑一聲,放在一邊。
他不動聲色,繼續聽陳潛高談闊論,“王上伐趙,齊不來救,周發豈會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長久之利比不上眼前之禍罷了。譬如六國合縱既成,秦人食不下咽,可過不多久便發現合縱之盟總是一攻即破,其實不足為懼。兩國之盟,從無長久,何況六國?各國皆逐眼前之利,即便並非全部都是,但只要有一兩國如此,合縱便難成。與秦相隔較遠的燕、齊,秦人的長戟既然一時打不到身上,又豈會熱心於合縱?於是兩國之間各有征戰,齊破燕都、燕掠齊地;而與秦接壤的諸國,若是因為合縱而得罪了秦,登時便有眼前之禍,求助於所謂的盟友,卻未必會有援軍,所以總是搖擺不定,比如楚懷王幾次背約,反遭六國攻伐。秦人看破利害,稍稍分而間之,合縱便分崩離析。”
劉符點頭,“他國總是靠不住的,精兵勁弩才是根本。”
“秦人勝在戰場之上,卻也勝在戰場之外。”蒯茂突然道:“各國皆有變法,為何獨在秦國大獲成功?因秦久在西陲,固化尚輕,因此變法易行。而六國貴族老蠹,卻仍然牢牢把持著國家,慣於享樂,從不知民之疾苦。六國中為秦所殺者達數百萬人,致使土地荒蕪,民生愈艱,廟堂之人卻仍對其課以重稅,刮取民膏,待民力一竭,國家自然便亡了。”
“嗯,秦朝二世而亡,也有此中原因。”劉符一面應著,一面卻想,陳潛好比縱橫捭闔的策士,蒯茂則像是信奉民貴君輕的舊儒,同是六國之亡,經他二人之口說出,卻有不同的原因。這便是所謂兼聽則明,可他要咨問過多少人,才能窺到全貌呢?他按下心緒,想了一想,又問:“因此漢時三十稅一,應當可說是善政了吧?”
蒯茂答道:“不然。西漢時田賦三十稅一,至東漢之末,更降至百中取一。但王上可知,田賦固然不多,卻還有口賦、更賦、算賦、芻稿,百姓還需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百姓為避這種種賦稅,於是賣身為佃農,為豪強力田,乃是十中取五。三十稅一的利民之政,最後卻反而利了豪強。文景之治歷來為後世所稱,殊不知在文帝、景帝治下,卻有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隱匿山澤,談何盛世?”
劉符皺起眉來,“依你之見,賦稅重了不行、輕了也不行,那該如何?”
“輕徭薄賦,當施惠於民。”
“若是國貧民富,如何?”
“臣未見有民富而國貧者。”蒯茂答:“王上若是意在取富於民,雖可一時充實國庫,久後則國、民皆貧。若是還富於民,不與之爭利,久後則國、民皆富。”
劉符一時沉吟不語,又聽王晟道:“王上,國之富在民,民之富則在土地。漢初崇黃老之說,行無為之治,雖為休養生息,卻對民間兼併不加稍抑,任大戶巧取豪奪,終是養虎遺患。若開放土地,使民得買賣,必致富者田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之地,豪強愈肥,而貧弱愈困。宜限民名田,塞兼併之路,為久安之計。”
王晟此語落在實處,讓劉符心中稍稍有了些底。他擺了擺手,“民田為國之大事,日後再細細議論。只是我有一事不明,還請諸公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