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頁
劉景微微張著嘴,半天沒有吐出一個字來,過了片刻,他才低聲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哥,可是我……我從前一直以為你信任丞相,就是因為……因為信任他,沒想到你竟想了這麼多。”
劉符微微一笑,“因為我不是同你想像中的一片赤子之心而失望了?”他搖搖頭,看向案上的桑葚,“從前我因為丞相只知謀國不知謀身而對他大發雷霆,嗯……那還是稱王時候的事兒呢,後來讀了蕭何下廷尉、徒跣而謝故事,心中不是滋味,又送了丞相一塊白壁,讓他以此為信,其實一塊白壁又能什麼用呢?那時候我倒確實是‘赤子之心’,對他赤誠不假,可對周發這般的人同樣也掏心掏肺,以為我若誠心待人,他人必不負我。如今周發反跡已露,自不必提,可提防了周發,還會有張發、李發,我若仍是如此,將來總有一個要讓我吃苦頭——為國者,總還是不做赤子的好。”
劉景點頭,“王兄所言甚是。”他仰頭想了想,忽然道:“等等——剛才不是在說,限制丞相每日政務的事麼?”
“哎,剛才算是白說了,你說我從前誇你聰明的時候,怎麼沒想到今天呢?”劉符無奈地嘆了口氣,“我縮減了丞相每日處理政務的時間,可政務一直就是這麼多,他從前總是動不動熬到深夜,如果沒有時常出去掏個鳥蛋、摸只河蝦的話,那麼現在一定忙不完。忙不完,就少不得要放權於下,這樣反而更易籠絡人心、結為朋黨,成了棵大樹給人遮陰納涼。所以我才說,我這樣做是因為信任他。”
劉景臉色一紅,“我剛才只是一時沒有想到這裡而已。王兄自稱信任丞相是因為他從不結黨,現在卻因為信任他而主動給他結黨的機會,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有什麼好矛盾的?”劉符不甚在意地道:“從不吃螃蟹的人,難道你將螃蟹放在他手上,他就會吃麼?”
劉景疑惑已解,捧過桑葚吃了起來,“我記得之前你聽說百姓攔住丞相車架,還有點悶悶不樂呢。”
劉符怕又弄髒了手,忍住沒吃,只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啊,不要翻舊帳。”
劉景又吃了一陣,動作漸漸慢下來,“無論是趙、齊,還是南梁,宰相似乎都不像我大雍一般權重。”
劉符點頭,“不錯。我放重權給丞相,其實是逆勢而動了。”
“嗯?為何逆勢?”
“宰相之權即為外廷之權,若削之過甚,明君雄主自可大權獨攬,可從無一朝能代出明君,凡有常君、庸君、昏君,無力主政時,又不可能再將權力還給外朝,自然要倚仗內廷,到時就是宦官弄權、外戚干政,歷代未嘗有不由此而衰者,除去南北五代之外,亡於宦官外戚的,總比亡於權臣之手的多。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可那又怎樣?權力總是握在自己手裡才踏實。最一開始三公坐而論道,怕三公權力太大,於是設尚書台;後來見尚書台權力太大,又設中書門下;中書門下權力大了,就又設樞密使、設同平章事,如此循環往復。每每覺著外廷的權力大了,總是不厭其煩地從內廷中再推出一個來與之抗衡,可沒過多久,就又會掙出一個“真宰相”來。但無論如何,總有一樣不變——宰相權力總是層層下放,六部事權愈重,而宰相的手越來越短。”
“若說我一點不曾削丞相的權,卻也不實。畢竟大勢如此,總有它的道理,說此話時我大可做一個局外人,同你高談闊論,可真去做的時候,我就是局中之人了,總要為子孫打算。我大雍丞相,不可能代代都如王景桓一般,那些秦磚漢瓦雖好,卻也沒法拿來蓋今日的房子,若是一味崇古,誰知會不會成下一個王莽?前些年我改了官制,六部既立,丞相便再無屬官,其實無長史諸曹,何談為丞相?只是我喜歡“丞相”之稱,才仍舊要人如此稱呼罷了。”
劉景放下桑葚,“哥,這些太難了,我可想不通。”
劉符嘆了口氣,“其實我也還想不太明白,總擔心一步踏錯,遺禍千秋。”
“總之丞相車架再被攔住,你不會再不高興了。”
“又來!”劉符不滿,隨即不知想起什麼,神情忽然高深起來,“景兒可知,為君者也有高下之別?”
劉景擺了擺手,“臣弟可不敢知。”
劉符哈哈一笑,隨即板起臉道:“我和你說正事呢。丞相為善政,百姓多之,君之下者聞之而喜,這就叫少智;君之中者聞之而憂,這是多疑;君之上者且喜且憂,能御而用之,才算恰到好處。”
劉景知他又要藉此自誇,於是一臉揶揄地問:“如此——王兄必是這‘君之上者’吧?”
劉符搖搖頭,看向窗外,見王晟正遠遠地朝著他們走過來,看了一陣,臉上忽然露出一個笑,“我自然不在這三者之中。”
劉景一愣,又問:“那王兄聞之,作何反應?”
劉符答道:“我聞之而喜。”
說完,他撇下一頭霧水的劉景,高高興興出門去了。
“景桓!”劉符一面大步去迎,一面朗聲喊道,沒有一點久病纏身的樣子。
劉符微微一笑,“因為我不是同你想像中的一片赤子之心而失望了?”他搖搖頭,看向案上的桑葚,“從前我因為丞相只知謀國不知謀身而對他大發雷霆,嗯……那還是稱王時候的事兒呢,後來讀了蕭何下廷尉、徒跣而謝故事,心中不是滋味,又送了丞相一塊白壁,讓他以此為信,其實一塊白壁又能什麼用呢?那時候我倒確實是‘赤子之心’,對他赤誠不假,可對周發這般的人同樣也掏心掏肺,以為我若誠心待人,他人必不負我。如今周發反跡已露,自不必提,可提防了周發,還會有張發、李發,我若仍是如此,將來總有一個要讓我吃苦頭——為國者,總還是不做赤子的好。”
劉景點頭,“王兄所言甚是。”他仰頭想了想,忽然道:“等等——剛才不是在說,限制丞相每日政務的事麼?”
“哎,剛才算是白說了,你說我從前誇你聰明的時候,怎麼沒想到今天呢?”劉符無奈地嘆了口氣,“我縮減了丞相每日處理政務的時間,可政務一直就是這麼多,他從前總是動不動熬到深夜,如果沒有時常出去掏個鳥蛋、摸只河蝦的話,那麼現在一定忙不完。忙不完,就少不得要放權於下,這樣反而更易籠絡人心、結為朋黨,成了棵大樹給人遮陰納涼。所以我才說,我這樣做是因為信任他。”
劉景臉色一紅,“我剛才只是一時沒有想到這裡而已。王兄自稱信任丞相是因為他從不結黨,現在卻因為信任他而主動給他結黨的機會,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有什麼好矛盾的?”劉符不甚在意地道:“從不吃螃蟹的人,難道你將螃蟹放在他手上,他就會吃麼?”
劉景疑惑已解,捧過桑葚吃了起來,“我記得之前你聽說百姓攔住丞相車架,還有點悶悶不樂呢。”
劉符怕又弄髒了手,忍住沒吃,只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啊,不要翻舊帳。”
劉景又吃了一陣,動作漸漸慢下來,“無論是趙、齊,還是南梁,宰相似乎都不像我大雍一般權重。”
劉符點頭,“不錯。我放重權給丞相,其實是逆勢而動了。”
“嗯?為何逆勢?”
“宰相之權即為外廷之權,若削之過甚,明君雄主自可大權獨攬,可從無一朝能代出明君,凡有常君、庸君、昏君,無力主政時,又不可能再將權力還給外朝,自然要倚仗內廷,到時就是宦官弄權、外戚干政,歷代未嘗有不由此而衰者,除去南北五代之外,亡於宦官外戚的,總比亡於權臣之手的多。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可那又怎樣?權力總是握在自己手裡才踏實。最一開始三公坐而論道,怕三公權力太大,於是設尚書台;後來見尚書台權力太大,又設中書門下;中書門下權力大了,就又設樞密使、設同平章事,如此循環往復。每每覺著外廷的權力大了,總是不厭其煩地從內廷中再推出一個來與之抗衡,可沒過多久,就又會掙出一個“真宰相”來。但無論如何,總有一樣不變——宰相權力總是層層下放,六部事權愈重,而宰相的手越來越短。”
“若說我一點不曾削丞相的權,卻也不實。畢竟大勢如此,總有它的道理,說此話時我大可做一個局外人,同你高談闊論,可真去做的時候,我就是局中之人了,總要為子孫打算。我大雍丞相,不可能代代都如王景桓一般,那些秦磚漢瓦雖好,卻也沒法拿來蓋今日的房子,若是一味崇古,誰知會不會成下一個王莽?前些年我改了官制,六部既立,丞相便再無屬官,其實無長史諸曹,何談為丞相?只是我喜歡“丞相”之稱,才仍舊要人如此稱呼罷了。”
劉景放下桑葚,“哥,這些太難了,我可想不通。”
劉符嘆了口氣,“其實我也還想不太明白,總擔心一步踏錯,遺禍千秋。”
“總之丞相車架再被攔住,你不會再不高興了。”
“又來!”劉符不滿,隨即不知想起什麼,神情忽然高深起來,“景兒可知,為君者也有高下之別?”
劉景擺了擺手,“臣弟可不敢知。”
劉符哈哈一笑,隨即板起臉道:“我和你說正事呢。丞相為善政,百姓多之,君之下者聞之而喜,這就叫少智;君之中者聞之而憂,這是多疑;君之上者且喜且憂,能御而用之,才算恰到好處。”
劉景知他又要藉此自誇,於是一臉揶揄地問:“如此——王兄必是這‘君之上者’吧?”
劉符搖搖頭,看向窗外,見王晟正遠遠地朝著他們走過來,看了一陣,臉上忽然露出一個笑,“我自然不在這三者之中。”
劉景一愣,又問:“那王兄聞之,作何反應?”
劉符答道:“我聞之而喜。”
說完,他撇下一頭霧水的劉景,高高興興出門去了。
“景桓!”劉符一面大步去迎,一面朗聲喊道,沒有一點久病纏身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