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他沉吟片刻道:“新朝初立,為長治久安計,必行利民之政,這些在王公大臣桌案上面似乎千好萬好,行之於下,卻總有種種弊端。譬如三十稅一,本為利民,可漸漸地好處都歸了豪強,使得民生愈困。行至百年之後,必現積重難返之勢。若能稍稍革之,則尚可苟延殘喘數十年;若不能,則禍至無日,頃刻有覆亡之危。如何破之?”
蒯茂先道:“魏氏篡漢,削宗室、倚權臣,傳不數代,遂使司馬氏坐大,便也為人所篡。晉篡魏而起,反其道而行,大封同姓,結果得天下未久,便有八王之亂,致使衣冠南渡,神州陸沉。隋滅陳後,楊廣諡陳主為煬,而後身死江都,竟也得煬為諡。宋起於陳橋兵變,臥榻之側便不敢容他人鼾睡,終致靖康之恥。是故君以此興,必以此亡,欲國祚長遠,首先得國必正。”
劉符問:“如何算是得國正者?”
“弔民伐罪,則得國正。”
劉符不置可否,看向陳潛。陳潛笑問:“王上既遍覽史冊,豈見不亡之國?”
劉符未料到他能如此說,一時怔住,將目光又投向王晟,期待從他那向來一往無前的丞相口中得到些什麼,卻聽王晟開口道:“凡為國者必以前朝為鑑,以求不循其覆車之軌,襲其善政,革其弊病,又要小心矯枉過正。定立祖宗之法,既怕後人有違法度、枉費一片苦心,卻又怕其因循守舊、全然不知變通。至於萬代之世——王上恕臣愚鈍,以臣之資,實無能為也,但盡人事而已。”
劉符聞言默然良久,似是有些低落,片刻後忽地神情一緩,拿起一旁的急報遞給王晟,讓眾人傳看,“對了,剛才收到消息,梁預準備在建康稱帝了。”
王晟哂然,讀過之後遞給了一旁的蒯茂,“偏居東南,而竊據神器,取禍速也。”
蒯茂接過,看也未看便又傳給了陳潛,看向劉符道:“梁王在此時僭號,是急於居正統之位,欲以天子之尊號令王上。”
“如此最好。那就等他稱帝之後再發兵南下,”劉符一笑,躍躍欲試起來,“我可還從沒擒獲過皇帝呢。”
陳潛忽然伏地道:“王上!前朝失道,致使天下土崩,群寇蜂起,海內惶惶,兆黎塗炭,咸思康寧。大王起兵靖亂,蕩滌中原,帶甲百萬,樓船千幢,士民仰望,有如父母。宜應天道、順民心、正君位、即洪業、定海內,以江山社稷為計,不可謙拒天命,失萬民之所望!”
劉符摸著鬍子點了點頭,正欲開口說話,忽然見王晟的兩道目光利劍般地扎在身上,想起舊事,下意識地縮了縮腳,默默把話咽回了肚子裡。他咳了一聲,上前扶起陳潛,神情真摯地遜謝道:“寡人德薄,恐忝帝位,怕天命未許,不敢僭之。”
陳潛並未多爭,只順勢站起,默契非常。
這日之後,在大雍境內,景星慶雲、鳳凰元龜、太白黃氣、河圖洛書,種種祥瑞就如同說好了似的,忽然如雨後春筍般從各地一齊湧出,直讓人目不暇接。
當此之時,百官殷殷送上勸進表。這份奏表被從宮中退回時,上面多了龍飛鳳舞的八個紅字:雖欲受命,只恐腳痛。
這份奏表剛一出宮便落在了王晟手裡,據說這位大雍丞相當時便拿著它入宮去了,一刻鐘後,帶回了工工整整的新的硃批——“天下未定,賊寇未平,聲教未被四海,實不敢從。”
應了天,還需順人。於是在這之後,各地的熱心百姓紛紛上書朝廷,哭天搶地地請求大王即皇帝位、露布天下。浩浩聲勢一直持續了近一個月,直到某日朝會上,百官復請,劉符推辭不過,終於一拂袖道:“罷了,就依眾卿所奏!”
七月,劉符燔燎告天,即皇帝位。
王晟送他至壇下,目送著那身著帝冕的背影拾階而上,緩緩登上高台——一如十年前的那一日。
那一日的雍國,割據一方,三面受敵,地不過二州,兵不過十萬,無趙山川之險、無齊魚鹽之富。
而如今,那一輪紅日,正隨著那拾階而上的腳步緩緩升起,向上走呀、向上走呀!登上這高台,升上這中天,掃盡殘星,盪開霧靄,光昭天下,讓每一處泥淖都得見天光。
百餘年的長夜,不知湮沒了多少瘡痍呻吟,今日卻終至破曉之時——
終至破曉之時!
劉符踏上最後一級台階,緩緩回過身來。
王晟心跳如鼓,伏地而叩,百官山呼萬歲,聲動四野。
“景桓!快幫我把這帽子去了,沉死了……”劉符一屁股坐下,將旒珠晃得叮噹亂響,扯了扯王晟的袖口,催促道。
“王上,別動……”王晟抬手去抽玉笄,“冕冠哪能這麼晃?”
他將玉笄拿在手上,忽然愣了一愣,隨後有幾分赧然地道:“陛下恕臣方才失言。”
“聽你喚了我十年的王上,忽然改了口,還怪不習慣的。”劉符毫不在意地擺了擺手,“剛才冷不防聽你叫‘陛下’,我還以為是在叫別人呢。”
“陛下莫要以此玩笑。”
“陛下、陛下……”劉符嘟囔著,“普天之下可以有兩個王,卻不能有兩個皇帝。”
蒯茂先道:“魏氏篡漢,削宗室、倚權臣,傳不數代,遂使司馬氏坐大,便也為人所篡。晉篡魏而起,反其道而行,大封同姓,結果得天下未久,便有八王之亂,致使衣冠南渡,神州陸沉。隋滅陳後,楊廣諡陳主為煬,而後身死江都,竟也得煬為諡。宋起於陳橋兵變,臥榻之側便不敢容他人鼾睡,終致靖康之恥。是故君以此興,必以此亡,欲國祚長遠,首先得國必正。”
劉符問:“如何算是得國正者?”
“弔民伐罪,則得國正。”
劉符不置可否,看向陳潛。陳潛笑問:“王上既遍覽史冊,豈見不亡之國?”
劉符未料到他能如此說,一時怔住,將目光又投向王晟,期待從他那向來一往無前的丞相口中得到些什麼,卻聽王晟開口道:“凡為國者必以前朝為鑑,以求不循其覆車之軌,襲其善政,革其弊病,又要小心矯枉過正。定立祖宗之法,既怕後人有違法度、枉費一片苦心,卻又怕其因循守舊、全然不知變通。至於萬代之世——王上恕臣愚鈍,以臣之資,實無能為也,但盡人事而已。”
劉符聞言默然良久,似是有些低落,片刻後忽地神情一緩,拿起一旁的急報遞給王晟,讓眾人傳看,“對了,剛才收到消息,梁預準備在建康稱帝了。”
王晟哂然,讀過之後遞給了一旁的蒯茂,“偏居東南,而竊據神器,取禍速也。”
蒯茂接過,看也未看便又傳給了陳潛,看向劉符道:“梁王在此時僭號,是急於居正統之位,欲以天子之尊號令王上。”
“如此最好。那就等他稱帝之後再發兵南下,”劉符一笑,躍躍欲試起來,“我可還從沒擒獲過皇帝呢。”
陳潛忽然伏地道:“王上!前朝失道,致使天下土崩,群寇蜂起,海內惶惶,兆黎塗炭,咸思康寧。大王起兵靖亂,蕩滌中原,帶甲百萬,樓船千幢,士民仰望,有如父母。宜應天道、順民心、正君位、即洪業、定海內,以江山社稷為計,不可謙拒天命,失萬民之所望!”
劉符摸著鬍子點了點頭,正欲開口說話,忽然見王晟的兩道目光利劍般地扎在身上,想起舊事,下意識地縮了縮腳,默默把話咽回了肚子裡。他咳了一聲,上前扶起陳潛,神情真摯地遜謝道:“寡人德薄,恐忝帝位,怕天命未許,不敢僭之。”
陳潛並未多爭,只順勢站起,默契非常。
這日之後,在大雍境內,景星慶雲、鳳凰元龜、太白黃氣、河圖洛書,種種祥瑞就如同說好了似的,忽然如雨後春筍般從各地一齊湧出,直讓人目不暇接。
當此之時,百官殷殷送上勸進表。這份奏表被從宮中退回時,上面多了龍飛鳳舞的八個紅字:雖欲受命,只恐腳痛。
這份奏表剛一出宮便落在了王晟手裡,據說這位大雍丞相當時便拿著它入宮去了,一刻鐘後,帶回了工工整整的新的硃批——“天下未定,賊寇未平,聲教未被四海,實不敢從。”
應了天,還需順人。於是在這之後,各地的熱心百姓紛紛上書朝廷,哭天搶地地請求大王即皇帝位、露布天下。浩浩聲勢一直持續了近一個月,直到某日朝會上,百官復請,劉符推辭不過,終於一拂袖道:“罷了,就依眾卿所奏!”
七月,劉符燔燎告天,即皇帝位。
王晟送他至壇下,目送著那身著帝冕的背影拾階而上,緩緩登上高台——一如十年前的那一日。
那一日的雍國,割據一方,三面受敵,地不過二州,兵不過十萬,無趙山川之險、無齊魚鹽之富。
而如今,那一輪紅日,正隨著那拾階而上的腳步緩緩升起,向上走呀、向上走呀!登上這高台,升上這中天,掃盡殘星,盪開霧靄,光昭天下,讓每一處泥淖都得見天光。
百餘年的長夜,不知湮沒了多少瘡痍呻吟,今日卻終至破曉之時——
終至破曉之時!
劉符踏上最後一級台階,緩緩回過身來。
王晟心跳如鼓,伏地而叩,百官山呼萬歲,聲動四野。
“景桓!快幫我把這帽子去了,沉死了……”劉符一屁股坐下,將旒珠晃得叮噹亂響,扯了扯王晟的袖口,催促道。
“王上,別動……”王晟抬手去抽玉笄,“冕冠哪能這麼晃?”
他將玉笄拿在手上,忽然愣了一愣,隨後有幾分赧然地道:“陛下恕臣方才失言。”
“聽你喚了我十年的王上,忽然改了口,還怪不習慣的。”劉符毫不在意地擺了擺手,“剛才冷不防聽你叫‘陛下’,我還以為是在叫別人呢。”
“陛下莫要以此玩笑。”
“陛下、陛下……”劉符嘟囔著,“普天之下可以有兩個王,卻不能有兩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