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知道為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世為博士,學為儒宗。

  其人更是以廉恭禮讓的名聲揚世,這一路走來先是在新朝任長社宰,後投更始劉玄任原武令。

  新漢建後任河南尹,封鄱陽侯,後又遷升汝南太守。

  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順遂到讓人艷羨。

  恐怕他自己也想像不到在登上大司徒這樣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高位後,還會狠狠跌落。

  能怪誰呢?

  都怪他自己不愛惜羽毛,別人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因著這個巨大的收穫,冬月還京後,近臣們顧不得疲憊便去求見天子。

  自然而然的,天子為此雷霆大怒,立時將其下獄。

  歐陽歙門下諸生千餘人聞信後,至洛陽漢宮守闕求情。

  然而,劉秀不是耳根子軟的人。

  他不止要使歐陽歙獲罪,更有意賜死歐陽歙。

  他下定決心要殺雞儆猴,要向天下昭示他度田的決心。

  歐陽歙的學生平原人禮震,年方十七。

  聞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縣,自系,上書求代歙死。

  書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學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當伏重辜。

  歙門單子幼,未能傳學,身死之後,永為廢絕,上令陛下獲殺賢之譏,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

  乞殺臣身以代歙命。”

  劉秀聞信後,半點都沒有被觸動。

  他撂下這份泣血寫下的奏章:“沒有一條性命是低賤的,更沒有一條性命是高貴的。

  是誰犯的錯,就該誰去承擔。”

  郭聖通沒有撿起來看的意思:“陛下下定決心了嗎?”

  劉秀沒有回答她,他揚聲喚道:“趙昌海——”

  趙昌海應聲而入。

  劉秀閉了閉眼:“去吧,給他匕首和白綾。”

  當天夜裡,大司徒歐陽歙死於牢里。

  天下為之震動。

  無數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陛下動起真火來如此可怕。

  既連大司徒都能被賜死,劉秀度田的決心也就不需要再多說了。

  建武十六年,南陽太守劉隆因阻礙度田下獄。

  成為繼歐陽歙之後,因為度田令被下獄的第二位權貴人物。

  同時下獄的河南尹張伋及各郡太守十多人,皆以丈量田畝數不真實被論罪處死。

  因劉隆是漢室宗室,又自劉秀孤身至河北後便一直相隨,為開國功臣。

  劉秀再三權衡後,保其性命,貶為平民。

  但繞是這樣,也足夠讓人驚嘆一句血雨腥風撲面而來。

  如此嚴厲的度田,使得豪強巨富再無法隱瞞土地人口,還要因此獲罪,自然而然引來了他們劇烈的反彈。

  建武十六年春二月,交阯郡女子征側造反。

  秋九月,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

  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

  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一時間天下兵火連天,唯一值得安慰的恐怕只有王吳提前完成了治理黃河。

  而至於效果,還要三五年才看的出來。

  但劉秀仍為此連升王吳三級,賜黃金千兩,預備平定叛亂後親自去看看治理的成果。

  可現在說這些都還有些遙遠,漢室上下如今都把心思花在了平定叛亂上。

  ☆、第三百二十四章 決心

  建武十六年的夏異常的熱,以致於許多年後,宮中老人聽著抱怨夜裡太熱睡不著覺的話時,都會輕輕一笑,淡淡地說一句再熱又哪有建武十六年熱。

  其實,他們都沒有細想。

  到底是天氣真反常的炎熱,還是那年的大動盪所帶來的恐懼惶然讓人印象深刻。

  畢竟,人總是眷戀安逸穩定的狀態。

  哪怕,偶爾會覺得有些無聊平淡。

  但當外界起了大風浪,立刻就會意識到從前的時光多麼美好。

  一道又一道緊急軍報被送進宮中,一個又一個郡國舉起反旗。

  有不少見識淺薄又活的長的的因此慌的六神無主,在深夜裡睜大了雙眼如何也睡不著。

  建興帝死於叛亂,更始帝也死於叛亂……

  陛下能抗衡過整個天下嗎?

  這樣的想法不止存在於最底層的宮人中,就連一部分朝臣也抱著消極求和的態度。

  他們以為陛下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度田把地方豪強巨富的家底明明白白地攤開來,這是豪強們無法忍受的。

  他們不想做砧板上的肉,就只能反抗。

  地方太強,相應的中央就會弱勢。

  東周時,天子甚至還要依附大國。

  高祖意識到了集中皇權的重要性,所以立漢後遷楚國六大貴族豪強到長陵,以此來壓制在長達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各地方宗族勢力。

  可豪強就跟春天的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生一茬。

  在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後,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

  新興的權貴占據了絕大部分社會財富,以致於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而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權貴奢靡、jian商暴富,市場混亂、國弱民貧。

  這樣金玉其外的大漢朝,如何能集舉國之力反擊南下的匈奴?

  雄才大略的孝武帝選擇了推恩令,選擇了遷茂陵令。

  即令財富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巨富豪強,舉家遷到茂陵。

  因有時間限制,巨富豪強們聞令後只得賤賣手中的土地和房產。

  官府出面統一收購,再將其賣給貧民,只收十分之一的稅收,使得貧民們有了安身立命所在,而巨富們則被均富了,中央水到渠成地聚集了全國的財富。

  只是就連強勢如武帝,在這其中也不是強勢到底的。

  《遷茂陵令》剛下時,也曾舉國抵制。

  而武帝沒有選擇以暴制暴,他對配合的豪門巨富有豐厚的獎勵——官府給每戶二十萬錢的補償款,當然這點錢對他們來說算不得什麼。

  最打動他們的是官府獎勵的爵位官位,他們的子弟由此可以脫去低賤的商家身份,和世家名門聯姻。

  於是,在短暫的和中央對抗後,究竟還是一個個地選擇屈從。

  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家破人亡呢?

  而陛下現在所做出的選擇卻並不明智,他不給豪強們任何迴旋的餘地,甚至殺了大司徒來彰顯他的決心。

  如此一來,哪怕有膽小怕事的動搖了也不敢回頭。

  現下各郡國群起反抗,青、徐、幽、冀四州的情況尤其嚴重。

  陛下還是該徐徐圖之,剛柔並濟才是,怎能越逼越緊呢?

  他們委實不贊成陛下現在還採取如此強硬的措施,以為不如避免動搖根基不如各退一步,

  只是,這樣的想法委婉地表達出來後,叫天子很是不屑。

  “如何在不動搖社會穩定的前提下解決貧富兩極分化?

  又如何保證絕不將權力分割給外戚、權臣、巨富豪強,而至集中在帝王一人手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