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隊長劉緒峰說道:“不管主要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是來複查土改的。你如果沒有別的事兒要匯報,那你這塊兒就算是問完了。”
“那就算是問完了吧。”高和喜說道,“我去把剩下的幹部都叫來問問?”
劉緒峰擺了擺手:“不用了,這還不著急。”
高和喜又有些摸不著頭腦,想了想,卻像是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連忙說道:“哎呀,對了,你們幾位大老遠跑來,還沒休息呢!我們早就安排了住宿,只是都是在鄉親們家裡……”
以往解放區的幹部都是要以干正事兒為先的,不過這次劉緒峰卻欣然接受了先休息的建議:“要搞革命不能怕條件艱苦,甚至條件艱苦一點兒反倒是好事兒呢。同志們,那咱們就先去安頓安頓吧。”
高和喜帶著工作隊員們來到一座簡陋的小院兒前,住在這院子裡的房主人已經在院門前等候了。接待工作隊的房主人是個叫高五福的年輕貧農,在解放之前就加入了高家村的民兵隊。她家之前的幾間屋子被地主剝奪了,因此在清算地主之後分到了這座小院兒。雖說這院子修得十分簡陋,但從面積上看還是能住不少人的。
秋穆跟著其他工作隊員們進屋看了看他們未來的住所,驚訝地發現裡面竟然打掃得很乾淨,還準備了洗乾淨的床鋪和被子。看得出來,這個叫高五福的姑娘是認真打掃過的。這不禁讓秋穆心裡覺得有點兒愧疚,他們雖說是來干正事兒的,但也給高家村的幹部們帶來了不少麻煩。
“這三間屋都能住。”高五福說道,“外面水缸里的水隨便喝,沒了叫我一聲就成。”
工作隊員們禮貌地感謝了她的招待,高五福看他們沒有別的需求,就離開去忙別的了。
然而當她走了之後,工作隊員們卻開始壓低聲音討論起來。
楊成林說道:“照我看,這個高和喜肯定有問題。她一直在‘翻身’問題上打馬虎眼,還總扯到水庫上面去。”
“對,”另一個叫魏向陽的姑娘說道,“高和喜一開始說分地之後生產效率不如之前,這就體現了為封建地主占有土地辯護的思想。”
如果說一個幹部推卸責任,那還是她當幹部稱不稱職的問題。可要是牽扯到為封建地主辯護,那可就是思想和立場方面的偏差了,算得上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那個梳齊劉海兒的男孩兒林馨玥說道:“我覺得不能這麼講。高和喜只是從生產效率的角度說分地之後不如分地之前,並沒有否定分地的意思。況且她自己也是貧農,‘翻身’之後才有地能養活自己。她這樣的怎麼會反對分地、為地主辯護呢?”
“真正的貧農自然不會反對分地,可這個高和喜可不一定。”楊成林卻說道,“你們大家想一想,是誰說她從前是貧農的?還不是她自己嘛。況且,就算她曾經真是貧農,又怎麼保證她和高家村的地主沒有親戚關係?”
“高家村九成的人都姓高,多少都沾親帶故。”其他工作隊員也多數認同楊成林的觀點,“高和喜當了村長,巴結、套近乎的肯定不會少。”
又有人說:“這個高和喜把咱們安排在一個高家村的民兵隊員家裡,怕是要藉此監視著咱們。以後還是小心著點兒好。”
於是話題又被引向了對於“反偵察”計劃的討論。秋穆聽他們你來我往,有點兒忍不下去了,站起來說道:“停一下兒、停一下兒。同志們,咱們為什麼要揪著這兩個幹部不放?咱們來高家村是複查土改的,又不是審查幹部的。她們就算真有什麼問題,那相比於咱們的工作也是次要的。”
她這麼說了,還有些工作隊員似乎不太服氣,不過多數也認同主要工作還是複查土改這一點。
楊成林說道:“對,要複查土改。只不過有了高和喜這個例子,咱們就不能光問幹部了。要看農民‘翻身’的情況,最主要的還是得看貧僱農。”
其他人紛紛說她說得是。問幹部,就永遠都問不出“問題”來。可若是高家村的土改搞得那麼好、那麼公平,為什麼村里還會有那麼些貧農?有貧農就說明“翻身”還不徹底,否則原先的貧農就應當獲得足夠的土地和工具,從而成為新中農。
之前高家村的貧農沒有達到中農的生活水平,這是因為什麼呢?顯然是“翻身”不徹底。工作隊員們認為,分得應有的土地可以調動群眾勞動的積極性,這是可以抵消掉原先的規模化生產被破壞所帶來的損失的。如果家家戶戶都有地,那麼全村人的積極性也就能被調動起來,整個村子的生產力就會上升①。
注釋:
①此處諷刺承包增產的調動積極性論。事實上(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在中國農村勞動力長期過剩的條件下,土地增產的主要原因顯然是使用良種(例如三系、二系雜交種)和化肥。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工作隊這一部分主要是諷刺王光美的“桃園經驗”。總體而言就是不信任基層幹部和廣泛群眾,搞地下工作(被認為是像對待國民黨一樣對待普通群眾和黨內幹部和),通過主觀認定的少數人判斷多數人。
對於這段歷史感興趣者歡迎加群(570361418),碰巧在下最近幾星期在講國史,對於相關事件稍有了解。
☆、第一百三十三章:吃飯
工作隊員們分了房間,在各自的房間裡休息了一會兒。
雖然工作隊的九個人里只有兩個男孩兒,他們還是分出了單獨的一間房。而剩下的七個人按三四分兩間房,四個來自同一所學校、原本就相互認識的姑娘分到了一間,而秋穆跟那兩個從蔣統區逃過來的姑娘一間屋子。
興許是跟別人也不熟的緣故,那兩個姑娘在工作隊裡也不常說話。一個個子高高瘦瘦、戴著眼鏡的姑娘叫崔濂,之前曾經在南京呆過。另外一個個子稍矮,看起來老成些的叫於默傑,之前在蔣統區當過小學教員,應該是工作隊裡除了秋穆之外年紀最大的隊員。
這兩個姑娘之前的經歷跟解放區的學生們自然不太一樣,因此平常情況下也不怎麼說話,面對秋穆這個經歷跟她們又大不一樣的農村幹部,更是覺得有些尷尬,沒什麼可聊的。
秋穆跟著她們來到這間屋裡,先是把她帶的布包放在了桌上,從裡面拿出兩塊兒玉米面兒的餅子,而後對這兩個姑娘問道:“哎,你們餓麼?”
崔濂條件反射地搖了搖頭,似乎是生怕讓別人以為她是蔣統區吃不得苦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然而於默傑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其實……還是有點兒的。”
秋穆掰了半個餅遞給她,那姑娘卻連忙擺手:“別,不用了——這邊兒肯定給咱們安排了伙食的。”
“可誰知道啥時候才能開飯呢?先吃點兒吧,餓著難受。”秋穆笑了笑。
於默傑有些遲疑,但還是伸手接了這半塊兒餅。秋穆又把另外半塊兒遞給崔濂,說道:“就算是不餓,也都五六個小時沒吃飯了。”
“那就算是問完了吧。”高和喜說道,“我去把剩下的幹部都叫來問問?”
劉緒峰擺了擺手:“不用了,這還不著急。”
高和喜又有些摸不著頭腦,想了想,卻像是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連忙說道:“哎呀,對了,你們幾位大老遠跑來,還沒休息呢!我們早就安排了住宿,只是都是在鄉親們家裡……”
以往解放區的幹部都是要以干正事兒為先的,不過這次劉緒峰卻欣然接受了先休息的建議:“要搞革命不能怕條件艱苦,甚至條件艱苦一點兒反倒是好事兒呢。同志們,那咱們就先去安頓安頓吧。”
高和喜帶著工作隊員們來到一座簡陋的小院兒前,住在這院子裡的房主人已經在院門前等候了。接待工作隊的房主人是個叫高五福的年輕貧農,在解放之前就加入了高家村的民兵隊。她家之前的幾間屋子被地主剝奪了,因此在清算地主之後分到了這座小院兒。雖說這院子修得十分簡陋,但從面積上看還是能住不少人的。
秋穆跟著其他工作隊員們進屋看了看他們未來的住所,驚訝地發現裡面竟然打掃得很乾淨,還準備了洗乾淨的床鋪和被子。看得出來,這個叫高五福的姑娘是認真打掃過的。這不禁讓秋穆心裡覺得有點兒愧疚,他們雖說是來干正事兒的,但也給高家村的幹部們帶來了不少麻煩。
“這三間屋都能住。”高五福說道,“外面水缸里的水隨便喝,沒了叫我一聲就成。”
工作隊員們禮貌地感謝了她的招待,高五福看他們沒有別的需求,就離開去忙別的了。
然而當她走了之後,工作隊員們卻開始壓低聲音討論起來。
楊成林說道:“照我看,這個高和喜肯定有問題。她一直在‘翻身’問題上打馬虎眼,還總扯到水庫上面去。”
“對,”另一個叫魏向陽的姑娘說道,“高和喜一開始說分地之後生產效率不如之前,這就體現了為封建地主占有土地辯護的思想。”
如果說一個幹部推卸責任,那還是她當幹部稱不稱職的問題。可要是牽扯到為封建地主辯護,那可就是思想和立場方面的偏差了,算得上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那個梳齊劉海兒的男孩兒林馨玥說道:“我覺得不能這麼講。高和喜只是從生產效率的角度說分地之後不如分地之前,並沒有否定分地的意思。況且她自己也是貧農,‘翻身’之後才有地能養活自己。她這樣的怎麼會反對分地、為地主辯護呢?”
“真正的貧農自然不會反對分地,可這個高和喜可不一定。”楊成林卻說道,“你們大家想一想,是誰說她從前是貧農的?還不是她自己嘛。況且,就算她曾經真是貧農,又怎麼保證她和高家村的地主沒有親戚關係?”
“高家村九成的人都姓高,多少都沾親帶故。”其他工作隊員也多數認同楊成林的觀點,“高和喜當了村長,巴結、套近乎的肯定不會少。”
又有人說:“這個高和喜把咱們安排在一個高家村的民兵隊員家裡,怕是要藉此監視著咱們。以後還是小心著點兒好。”
於是話題又被引向了對於“反偵察”計劃的討論。秋穆聽他們你來我往,有點兒忍不下去了,站起來說道:“停一下兒、停一下兒。同志們,咱們為什麼要揪著這兩個幹部不放?咱們來高家村是複查土改的,又不是審查幹部的。她們就算真有什麼問題,那相比於咱們的工作也是次要的。”
她這麼說了,還有些工作隊員似乎不太服氣,不過多數也認同主要工作還是複查土改這一點。
楊成林說道:“對,要複查土改。只不過有了高和喜這個例子,咱們就不能光問幹部了。要看農民‘翻身’的情況,最主要的還是得看貧僱農。”
其他人紛紛說她說得是。問幹部,就永遠都問不出“問題”來。可若是高家村的土改搞得那麼好、那麼公平,為什麼村里還會有那麼些貧農?有貧農就說明“翻身”還不徹底,否則原先的貧農就應當獲得足夠的土地和工具,從而成為新中農。
之前高家村的貧農沒有達到中農的生活水平,這是因為什麼呢?顯然是“翻身”不徹底。工作隊員們認為,分得應有的土地可以調動群眾勞動的積極性,這是可以抵消掉原先的規模化生產被破壞所帶來的損失的。如果家家戶戶都有地,那麼全村人的積極性也就能被調動起來,整個村子的生產力就會上升①。
注釋:
①此處諷刺承包增產的調動積極性論。事實上(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在中國農村勞動力長期過剩的條件下,土地增產的主要原因顯然是使用良種(例如三系、二系雜交種)和化肥。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工作隊這一部分主要是諷刺王光美的“桃園經驗”。總體而言就是不信任基層幹部和廣泛群眾,搞地下工作(被認為是像對待國民黨一樣對待普通群眾和黨內幹部和),通過主觀認定的少數人判斷多數人。
對於這段歷史感興趣者歡迎加群(570361418),碰巧在下最近幾星期在講國史,對於相關事件稍有了解。
☆、第一百三十三章:吃飯
工作隊員們分了房間,在各自的房間裡休息了一會兒。
雖然工作隊的九個人里只有兩個男孩兒,他們還是分出了單獨的一間房。而剩下的七個人按三四分兩間房,四個來自同一所學校、原本就相互認識的姑娘分到了一間,而秋穆跟那兩個從蔣統區逃過來的姑娘一間屋子。
興許是跟別人也不熟的緣故,那兩個姑娘在工作隊裡也不常說話。一個個子高高瘦瘦、戴著眼鏡的姑娘叫崔濂,之前曾經在南京呆過。另外一個個子稍矮,看起來老成些的叫於默傑,之前在蔣統區當過小學教員,應該是工作隊裡除了秋穆之外年紀最大的隊員。
這兩個姑娘之前的經歷跟解放區的學生們自然不太一樣,因此平常情況下也不怎麼說話,面對秋穆這個經歷跟她們又大不一樣的農村幹部,更是覺得有些尷尬,沒什麼可聊的。
秋穆跟著她們來到這間屋裡,先是把她帶的布包放在了桌上,從裡面拿出兩塊兒玉米面兒的餅子,而後對這兩個姑娘問道:“哎,你們餓麼?”
崔濂條件反射地搖了搖頭,似乎是生怕讓別人以為她是蔣統區吃不得苦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然而於默傑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其實……還是有點兒的。”
秋穆掰了半個餅遞給她,那姑娘卻連忙擺手:“別,不用了——這邊兒肯定給咱們安排了伙食的。”
“可誰知道啥時候才能開飯呢?先吃點兒吧,餓著難受。”秋穆笑了笑。
於默傑有些遲疑,但還是伸手接了這半塊兒餅。秋穆又把另外半塊兒遞給崔濂,說道:“就算是不餓,也都五六個小時沒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