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崔濂臉上有點兒泛紅,接過這半個粗玉米面兒的餅子,又像是生怕別人以為她是吃不了粗糧的蔣統區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似的,連忙在那餅上咬了一大口,沒嚼幾下兒就咽了下去。
秋穆看著她這麼吃都覺得剌嗓子。這種餅一般還是得泡著湯吃的,本來準備了是想著這種硬餅好帶,萬一晚飯量不夠了,可以就著點兒熱水吃了。卻沒想到現在也沒熱水,大冷天也不合適就涼水吃。
於默傑看崔濂吃得這麼“歡快”,也有些猶豫著她是不是得裝作很喜歡吃這硬餅子的樣子。儘管她之前也在蔣統區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當過小學教員,但客觀上這粗玉米面兒做的餅硬就是硬、剌嗓子就是剌嗓子,即使從前吃過也不太可能會非常喜歡大口嚼這玩意兒。
不過她還是學著崔濂的樣子咬了一大口,而後相當勉強地嚼了半天。這餅子本來就干,加上粗糧也實在是糙,在缺乏唾液充分混合的情況下嚼起來都磨得牙齦疼。
然而自己嚼著難受,別人是看不太出來的。秋穆驚訝於她倆竟然餓成這樣,自己在剩下那塊兒餅上掰了一小塊兒,坐在炕頭兒咬了一小口。
於默傑和崔濂都驚訝於這個“農村幹部”的吃相竟然這麼文雅,慢條斯理得跟一般人印象里的貧農完全不符合。解放之前,在任何一個村子裡都能見到饑寒交迫的貧農,甚至在解放、分地之後,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吃不飽穿不暖。雖說自家有了足夠的地可以免被餓死,但種出來的糧食不夠一年吃的,這種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畢竟低技術之下,農業還是靠天吃飯。
秋穆嚼著那粗硬的玉米面兒餅子,又對這兩個姑娘說道:“你們要是餓的話,把剩下那大半個也吃了吧。”
於默傑和崔濂連忙搖頭。崔濂放下手裡的餅,費了好大勁兒把那一大口咽下去:“餓不餓的,馬上就開飯了。”
她剛說完,外面就傳來一陣敲門聲。離門最近的於默傑把門拉開,發現正是工作隊長劉緒峰。
“同志們,休息好了就出來吧。”劉緒峰說道,“趁著天兒還亮些,咱們先去問幾個貧農。”
於默傑和崔濂顯然都被驚到了。原本中午沒吃多少東西,又在那卡車上顛兒了一路,現在再怎麼樣也餓了挺久了,卻不開飯反而還要繼續工作?這工作隊還真是全都是“工作”啊!
然而她倆肯定是不會說的,一是怕被當成吃不了苦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二也是解放區的學生都能扛下來的事兒,同樣是人,她們心裡覺得自己如果搞不定就太丟臉了。
可是秋穆卻直說到:“這麼長時間,大伙兒也餓了。要不咱們還是先吃飯吧?”
“還是先去找幾個貧農問問要緊,過會兒天就黑了。”劉緒峰說道,“等到天黑了再吃飯也不遲。”
這話說得倒也在理。的確,天黑之後人家都各回各家了,在村里路上找貧農也找不到人。可是秋穆覺得有點兒不合理,本來可以安排隊員們先吃飯,在天黑之後再向村裡的幹部了解情況的,這樣既不耽誤工作,也不耽誤大家吃飯。就算是要找貧農群眾,也可以先吃飯,再到村公所看檔案來找到村裡有代表性的貧農住家,這樣也不至於天黑之後找不到人。
“要推遲開飯的時間,跟人家打過招呼了嗎?”秋穆忍不住問道。
劉緒峰還沒說話,楊成林卻擺了擺手:“用不著。咱們就在這家吃飯,到時候高五福做了放那兒就行,又不用她陪著咱們吃。”
秋穆覺得這樣不行。人家給工作隊安排伙食,你工作隊過了原本該吃飯的時候卻不來吃飯,怎麼能一句話不說呢?可是現在也沒處找那姑娘,那沒法先通知就算了吧。
雖然工作隊員里大概有半數的人都對臨時推遲開飯的時間有些不滿,但整體的幹勁兒還是很足的。薄一波書記教導他們要走貧農路線①,他們複查土改就是要解決貧農的問題。只有了解到貧農的生活、知道了他們的困難,工作隊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釋:
①根據《翻身》和《紅星照耀中國》記載,可以這麼歸納。然而把“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省略為只走貧農路線也是不行的,實際上搞無產階級革命只能有一條路線,即無產階級路線。無論是只(注意是“只”)走貧農、中農還是富農路線(毛因為提倡雙減曾經被批走“富農路線”)都是有問題的。
作者有話要說: 一個無產階級知識分子作為農村土幹部出現在一群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面前,真是一種身份的錯位:P
————————
今天晚上是個重要的時刻,在下所在的黨支部要發展在下入黨了,特此紀念(●v●)
☆、第一百三十四章:是否翻身
此時,工作隊裡不知不覺已然分成了兩“派”。按照曾經的經歷來分,劉緒峰、楊成林這些解放區大學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抱團兒,而跟這些學生們都不熟的秋穆、於默傑和崔濂也因為住在一塊兒的緣故相互熟悉了。
學生幹部們對於自己私下去找村裡的貧農很有熱情,可秋穆、於默傑和崔濂卻沒有那麼大的熱情。秋穆不知道這兩個姑娘是怎麼想的,反正她是不太理解為什麼放著高家村村公所的檔案不用,非要自己到外面去找。作為丘陽的財糧主任,她自然更為相信村公所的檔案,而且十分認同學會查詢和利用相關信息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這一點。
學生幹部們走在前面,秋穆、於默傑和崔濂就跟在後面,一人拿了半塊兒玉米面兒餅子嚼著。隨著富含澱粉的食物咽下去,血糖終於回升了過來,倒不覺得有多餓了。
工作隊就這麼出了高五福家的院門兒,順著村里聚居地的主幹道往南走,一路上都是這些看起來頗有點兒簡陋的房子。
林馨玥不禁說道:“瞧這些房子,群眾住的地方都是這樣的房子,不知道的人看了,怕是要以為這兒還沒解放呢。”
他這麼說了,工作隊裡其他人紛紛點頭,然而秋穆卻說道:“沒解放倒還不至於吧。這房子是不好看,但好歹是磚瓦建的。能用得起磚瓦了,說明生活水平到底還是提高了不少的。”
“能用得起磚瓦,就算是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了?”林馨玥反問,“你這‘不少’標準也定得太低了。”
“算不上多低吧。”秋穆解釋道,“我們村之前都是住的土房子,容易塌不說,下雨之後還不衛生。現在也都改建了磚瓦房子,雖然看起來也不好看,但住起來至少是舒坦了。”
她這麼說,別的工作隊員也都不好反駁了。畢竟他們誰也沒有真的住過土房子,就算是跟著解放區大學“游擊①”,落腳之處多半兒也是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真正土地貧瘠、人民貧困的地方也是沒辦法承載解放區大學的那麼多人的。
關於房子的討論告一段落,工作隊很快便在路上發現了一個人影兒。那是一個五十來歲的老爺子,身形瘦弱矮小,身上穿的衣服打了不少補丁,看腳步應該是曾經裹了腳的,正扛著一個袋子往這邊兒走來。
秋穆看著她這麼吃都覺得剌嗓子。這種餅一般還是得泡著湯吃的,本來準備了是想著這種硬餅好帶,萬一晚飯量不夠了,可以就著點兒熱水吃了。卻沒想到現在也沒熱水,大冷天也不合適就涼水吃。
於默傑看崔濂吃得這麼“歡快”,也有些猶豫著她是不是得裝作很喜歡吃這硬餅子的樣子。儘管她之前也在蔣統區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當過小學教員,但客觀上這粗玉米面兒做的餅硬就是硬、剌嗓子就是剌嗓子,即使從前吃過也不太可能會非常喜歡大口嚼這玩意兒。
不過她還是學著崔濂的樣子咬了一大口,而後相當勉強地嚼了半天。這餅子本來就干,加上粗糧也實在是糙,在缺乏唾液充分混合的情況下嚼起來都磨得牙齦疼。
然而自己嚼著難受,別人是看不太出來的。秋穆驚訝於她倆竟然餓成這樣,自己在剩下那塊兒餅上掰了一小塊兒,坐在炕頭兒咬了一小口。
於默傑和崔濂都驚訝於這個“農村幹部”的吃相竟然這麼文雅,慢條斯理得跟一般人印象里的貧農完全不符合。解放之前,在任何一個村子裡都能見到饑寒交迫的貧農,甚至在解放、分地之後,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吃不飽穿不暖。雖說自家有了足夠的地可以免被餓死,但種出來的糧食不夠一年吃的,這種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畢竟低技術之下,農業還是靠天吃飯。
秋穆嚼著那粗硬的玉米面兒餅子,又對這兩個姑娘說道:“你們要是餓的話,把剩下那大半個也吃了吧。”
於默傑和崔濂連忙搖頭。崔濂放下手裡的餅,費了好大勁兒把那一大口咽下去:“餓不餓的,馬上就開飯了。”
她剛說完,外面就傳來一陣敲門聲。離門最近的於默傑把門拉開,發現正是工作隊長劉緒峰。
“同志們,休息好了就出來吧。”劉緒峰說道,“趁著天兒還亮些,咱們先去問幾個貧農。”
於默傑和崔濂顯然都被驚到了。原本中午沒吃多少東西,又在那卡車上顛兒了一路,現在再怎麼樣也餓了挺久了,卻不開飯反而還要繼續工作?這工作隊還真是全都是“工作”啊!
然而她倆肯定是不會說的,一是怕被當成吃不了苦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二也是解放區的學生都能扛下來的事兒,同樣是人,她們心裡覺得自己如果搞不定就太丟臉了。
可是秋穆卻直說到:“這麼長時間,大伙兒也餓了。要不咱們還是先吃飯吧?”
“還是先去找幾個貧農問問要緊,過會兒天就黑了。”劉緒峰說道,“等到天黑了再吃飯也不遲。”
這話說得倒也在理。的確,天黑之後人家都各回各家了,在村里路上找貧農也找不到人。可是秋穆覺得有點兒不合理,本來可以安排隊員們先吃飯,在天黑之後再向村裡的幹部了解情況的,這樣既不耽誤工作,也不耽誤大家吃飯。就算是要找貧農群眾,也可以先吃飯,再到村公所看檔案來找到村裡有代表性的貧農住家,這樣也不至於天黑之後找不到人。
“要推遲開飯的時間,跟人家打過招呼了嗎?”秋穆忍不住問道。
劉緒峰還沒說話,楊成林卻擺了擺手:“用不著。咱們就在這家吃飯,到時候高五福做了放那兒就行,又不用她陪著咱們吃。”
秋穆覺得這樣不行。人家給工作隊安排伙食,你工作隊過了原本該吃飯的時候卻不來吃飯,怎麼能一句話不說呢?可是現在也沒處找那姑娘,那沒法先通知就算了吧。
雖然工作隊員里大概有半數的人都對臨時推遲開飯的時間有些不滿,但整體的幹勁兒還是很足的。薄一波書記教導他們要走貧農路線①,他們複查土改就是要解決貧農的問題。只有了解到貧農的生活、知道了他們的困難,工作隊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釋:
①根據《翻身》和《紅星照耀中國》記載,可以這麼歸納。然而把“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省略為只走貧農路線也是不行的,實際上搞無產階級革命只能有一條路線,即無產階級路線。無論是只(注意是“只”)走貧農、中農還是富農路線(毛因為提倡雙減曾經被批走“富農路線”)都是有問題的。
作者有話要說: 一個無產階級知識分子作為農村土幹部出現在一群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面前,真是一種身份的錯位:P
————————
今天晚上是個重要的時刻,在下所在的黨支部要發展在下入黨了,特此紀念(●v●)
☆、第一百三十四章:是否翻身
此時,工作隊裡不知不覺已然分成了兩“派”。按照曾經的經歷來分,劉緒峰、楊成林這些解放區大學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抱團兒,而跟這些學生們都不熟的秋穆、於默傑和崔濂也因為住在一塊兒的緣故相互熟悉了。
學生幹部們對於自己私下去找村裡的貧農很有熱情,可秋穆、於默傑和崔濂卻沒有那麼大的熱情。秋穆不知道這兩個姑娘是怎麼想的,反正她是不太理解為什麼放著高家村村公所的檔案不用,非要自己到外面去找。作為丘陽的財糧主任,她自然更為相信村公所的檔案,而且十分認同學會查詢和利用相關信息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這一點。
學生幹部們走在前面,秋穆、於默傑和崔濂就跟在後面,一人拿了半塊兒玉米面兒餅子嚼著。隨著富含澱粉的食物咽下去,血糖終於回升了過來,倒不覺得有多餓了。
工作隊就這麼出了高五福家的院門兒,順著村里聚居地的主幹道往南走,一路上都是這些看起來頗有點兒簡陋的房子。
林馨玥不禁說道:“瞧這些房子,群眾住的地方都是這樣的房子,不知道的人看了,怕是要以為這兒還沒解放呢。”
他這麼說了,工作隊裡其他人紛紛點頭,然而秋穆卻說道:“沒解放倒還不至於吧。這房子是不好看,但好歹是磚瓦建的。能用得起磚瓦了,說明生活水平到底還是提高了不少的。”
“能用得起磚瓦,就算是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了?”林馨玥反問,“你這‘不少’標準也定得太低了。”
“算不上多低吧。”秋穆解釋道,“我們村之前都是住的土房子,容易塌不說,下雨之後還不衛生。現在也都改建了磚瓦房子,雖然看起來也不好看,但住起來至少是舒坦了。”
她這麼說,別的工作隊員也都不好反駁了。畢竟他們誰也沒有真的住過土房子,就算是跟著解放區大學“游擊①”,落腳之處多半兒也是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真正土地貧瘠、人民貧困的地方也是沒辦法承載解放區大學的那麼多人的。
關於房子的討論告一段落,工作隊很快便在路上發現了一個人影兒。那是一個五十來歲的老爺子,身形瘦弱矮小,身上穿的衣服打了不少補丁,看腳步應該是曾經裹了腳的,正扛著一個袋子往這邊兒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