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頁
「天才軍事家。」
「年輕到讓人不敢相信……」
「薔薇家族,赫赫有名的瘋子家族……」
……
人們低聲稱讚。
似乎一直以來薔薇家族都天才輩出,瘋王亨利,獅王查理,威廉三世,白金漢公爵,普爾蘭一世……一連串的名字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輝煌的軍事史。曾經有一位史學家在研究薔薇家族的歷代國王公爵生平之後,說過一段話:
「薔薇家族的人,從未有過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樣奢侈的東西。」
「他們的姓氏註定他們生來就要負重前行。」
第三部 分的戰火在第四部分爆發,神聖軍與羅格朗王軍在大地上廝殺。格拉克截取了戰爭中數場經典戰役融合在一起。不像一般的戰爭繪畫作品那樣一味強調己方的勇武,畫上的神殿騎士團與羅格朗的軍隊全都殺氣騰騰,雙方皆是白骨累累。畫卷到了這裡,空氣中仿佛皆是金戈鐵馬的交鳴。
雙王廝殺,不死不休。
緊張激烈的氣氛在最後一部分化為了鋪天蓋地的雄渾氣勢,天地空中匯聚著群山一般的烏雲。大地被拉遠,羅格朗的版圖鋪卷開,一座座城市燈火通明,如在燃燒。在燃燒的城市上,黑龍騰空而起,展開雙翅,迎向萬千即將落下的閃電。刺眼的雪白與猙獰的墨色構成了強烈的對比。
惡龍之國,羅格朗。
龍骨之上的凡人,驕傲如烈焰薔薇。
記者大概明白皇家博物館為什麼將這兩幅珍貴的名畫一同展出。因為這兩幅畫,可以說就是普爾蘭一世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縮影。而需要以這種方式來提醒參觀者,普爾蘭一世所處社會背景,那就意味著今天展出的東西,很有可能極具爭議性。
爭議性?
難道普爾蘭一世身上的爭議還少嗎?
記者一本在速記本上寫著,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在普爾蘭一世身上都存在著很多的迷霧,對於他的諸多事跡,評價往往呈極端的分化。他生而為王,前期的統治堪稱暴君,在當時隱隱約約被人懷疑又是一位「瘋王」。直到「薔薇之變」後,普爾蘭一世終於展露出他身為薔薇家族帝王的決斷與智慧。但是他在位期間採取的諸多措施,一直因為過於鐵血手腕而屢遭詬病。
他的法令一向以絕對不容違背著稱,典型的有如科思索亞的封城令,在1432年的封鎖海岸線中據統計死於封城令的平民多達近千人。除此之外,他在位期間實施的變革,同樣多以強硬手腕推行,「暴君」之名屢屢被冠在他頭上。
在人道主義與現實需求兩者之間,普爾蘭一世永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為「普爾蘭一世到底是不是過於冷酷」爭吵上三天三夜。
記者在速記本上記錄下一些相關猜測時,神像柱廊已經走到了盡頭。
展覽廳到了。
在光線柔和的房間裡,這一批終於得以公開的信件,被放在密封玻璃櫃後展出。博物館的陳列設計者十分懂得該如何吊人胃口,擺在前面展出的是同一時期的一些書記官和重要參政貴族的信件。
在泛黃的信下面都有標明寫信人的姓名,旁邊還放了生平簡介。
「親愛的戴里克:
事情變得很糟糕,普爾蘭就是個混帳東西,他根本不會記得到底是誰幫他打贏了這場戰爭!為了推行他的重商政策,他已經決心將變革進行到底……議會的《至尊王權法案》給了他太高的權力,我們的處境很不妙。
他似乎已經不滿足徵兵制和一支擴建的王室軍隊,他打算將軍事權力收歸政府……我們還能何去何從呢?騎士的榮耀,騎士的輝煌,他已經決意將這一切掃進廢墟了。他甚至忘了,自己原也是位騎士……」
寫信人是羅傑,曾經在「薔薇之變」中投靠新王黨,但是在羅格朗北地叛亂中國王原諒了他繼續給予他重用,神聖軍運動里他同樣頗有戰功。
看到第一封信的時候,記者立刻明白了今天展出的內容是什麼。
十五世紀中後期的那一場大變革。
血腥變革。
這是普爾蘭一世統治後期發生的最後一場變革,同時也是他在位以來最冷酷最無情的一場變革。
在歷史上,很少有會被直接以「血腥」為名的變革,這一場變革發生在神聖軍運動落幕後第二十年,整個羅格朗的舊有騎士制度在變革中土崩瓦解,保守派的血染紅了梅茨爾城的王宮大門。
似乎正應了一直以來羅格朗戲劇文化中的一個永恆主題「為王者永無安寧」。
普爾蘭一世出生時,羅格朗就因威廉三世病逝而起的內亂里,而在他統治後期,羅格朗因變革又一次引發暴動。這一場內戰最終以國王為代表的改革派勝利告終。變革里,羅格朗死去的貴族人數甚至遠超神聖軍運動中犧牲的人數。
自此,鎧甲,騎士,城堡退出歷史,領主製成為往事,城堡的軍事地位一落千丈。三十六邦國徹底被從羅格朗大地上抹去,只剩下一個徹底統一的大帝國。
血腥變革之後,羅格朗的重商主義得到推行,新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背信棄義,冷血殘暴,不擇手段……這些形容詞就是在這場變革之後,加諸到普爾蘭一世身上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場變革,普爾蘭一世成為了「中世紀的最後一位君主,新世紀的第一位君主」。
「年輕到讓人不敢相信……」
「薔薇家族,赫赫有名的瘋子家族……」
……
人們低聲稱讚。
似乎一直以來薔薇家族都天才輩出,瘋王亨利,獅王查理,威廉三世,白金漢公爵,普爾蘭一世……一連串的名字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輝煌的軍事史。曾經有一位史學家在研究薔薇家族的歷代國王公爵生平之後,說過一段話:
「薔薇家族的人,從未有過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樣奢侈的東西。」
「他們的姓氏註定他們生來就要負重前行。」
第三部 分的戰火在第四部分爆發,神聖軍與羅格朗王軍在大地上廝殺。格拉克截取了戰爭中數場經典戰役融合在一起。不像一般的戰爭繪畫作品那樣一味強調己方的勇武,畫上的神殿騎士團與羅格朗的軍隊全都殺氣騰騰,雙方皆是白骨累累。畫卷到了這裡,空氣中仿佛皆是金戈鐵馬的交鳴。
雙王廝殺,不死不休。
緊張激烈的氣氛在最後一部分化為了鋪天蓋地的雄渾氣勢,天地空中匯聚著群山一般的烏雲。大地被拉遠,羅格朗的版圖鋪卷開,一座座城市燈火通明,如在燃燒。在燃燒的城市上,黑龍騰空而起,展開雙翅,迎向萬千即將落下的閃電。刺眼的雪白與猙獰的墨色構成了強烈的對比。
惡龍之國,羅格朗。
龍骨之上的凡人,驕傲如烈焰薔薇。
記者大概明白皇家博物館為什麼將這兩幅珍貴的名畫一同展出。因為這兩幅畫,可以說就是普爾蘭一世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縮影。而需要以這種方式來提醒參觀者,普爾蘭一世所處社會背景,那就意味著今天展出的東西,很有可能極具爭議性。
爭議性?
難道普爾蘭一世身上的爭議還少嗎?
記者一本在速記本上寫著,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在普爾蘭一世身上都存在著很多的迷霧,對於他的諸多事跡,評價往往呈極端的分化。他生而為王,前期的統治堪稱暴君,在當時隱隱約約被人懷疑又是一位「瘋王」。直到「薔薇之變」後,普爾蘭一世終於展露出他身為薔薇家族帝王的決斷與智慧。但是他在位期間採取的諸多措施,一直因為過於鐵血手腕而屢遭詬病。
他的法令一向以絕對不容違背著稱,典型的有如科思索亞的封城令,在1432年的封鎖海岸線中據統計死於封城令的平民多達近千人。除此之外,他在位期間實施的變革,同樣多以強硬手腕推行,「暴君」之名屢屢被冠在他頭上。
在人道主義與現實需求兩者之間,普爾蘭一世永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為「普爾蘭一世到底是不是過於冷酷」爭吵上三天三夜。
記者在速記本上記錄下一些相關猜測時,神像柱廊已經走到了盡頭。
展覽廳到了。
在光線柔和的房間裡,這一批終於得以公開的信件,被放在密封玻璃櫃後展出。博物館的陳列設計者十分懂得該如何吊人胃口,擺在前面展出的是同一時期的一些書記官和重要參政貴族的信件。
在泛黃的信下面都有標明寫信人的姓名,旁邊還放了生平簡介。
「親愛的戴里克:
事情變得很糟糕,普爾蘭就是個混帳東西,他根本不會記得到底是誰幫他打贏了這場戰爭!為了推行他的重商政策,他已經決心將變革進行到底……議會的《至尊王權法案》給了他太高的權力,我們的處境很不妙。
他似乎已經不滿足徵兵制和一支擴建的王室軍隊,他打算將軍事權力收歸政府……我們還能何去何從呢?騎士的榮耀,騎士的輝煌,他已經決意將這一切掃進廢墟了。他甚至忘了,自己原也是位騎士……」
寫信人是羅傑,曾經在「薔薇之變」中投靠新王黨,但是在羅格朗北地叛亂中國王原諒了他繼續給予他重用,神聖軍運動里他同樣頗有戰功。
看到第一封信的時候,記者立刻明白了今天展出的內容是什麼。
十五世紀中後期的那一場大變革。
血腥變革。
這是普爾蘭一世統治後期發生的最後一場變革,同時也是他在位以來最冷酷最無情的一場變革。
在歷史上,很少有會被直接以「血腥」為名的變革,這一場變革發生在神聖軍運動落幕後第二十年,整個羅格朗的舊有騎士制度在變革中土崩瓦解,保守派的血染紅了梅茨爾城的王宮大門。
似乎正應了一直以來羅格朗戲劇文化中的一個永恆主題「為王者永無安寧」。
普爾蘭一世出生時,羅格朗就因威廉三世病逝而起的內亂里,而在他統治後期,羅格朗因變革又一次引發暴動。這一場內戰最終以國王為代表的改革派勝利告終。變革里,羅格朗死去的貴族人數甚至遠超神聖軍運動中犧牲的人數。
自此,鎧甲,騎士,城堡退出歷史,領主製成為往事,城堡的軍事地位一落千丈。三十六邦國徹底被從羅格朗大地上抹去,只剩下一個徹底統一的大帝國。
血腥變革之後,羅格朗的重商主義得到推行,新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背信棄義,冷血殘暴,不擇手段……這些形容詞就是在這場變革之後,加諸到普爾蘭一世身上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場變革,普爾蘭一世成為了「中世紀的最後一位君主,新世紀的第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