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頁
他開啟了屬於鐵與槍的新時代。
第188章 番外
記者沒有想到, 今天公開的竟然會是普爾蘭一世本人關於血腥變革的私人信件。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博物館會在神像柱廊展出《國王與他的城》和《龍與薔薇》了。歷史上, 普爾蘭一世有著很多稱呼,在今天比較常被人提及的有「世界之王」「榮光共主」, 然而他還有一個並不光彩的稱呼——
「背誓者」。
背誓者, 這個稱呼與大變革有關。在大變革發生的那年九月,一共有兩百七十名羅格朗貴族在薔薇王宮前的廣場斷頭台上被處死, 其中參與過反抗神聖軍戰役並立有戰功的騎士不下百人。
這個事件, 後來被稱為「血色九月」。
血色九月在當時引起了整個騎士世界的轟動。
中世紀是屬於騎士的時代, 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是支配人們思想和心靈的強大倫理觀念,是當時整個社會體系中的王冠[1]。甚至可以說,在當時所有國家都屬於「騎士王國」。君主與騎士之間, 是一種誓約關係,君主賜予騎士土地,騎士們向君主宣誓效忠。除去聖廷尚未滅亡時, 教皇能夠以「絕罰令」解除君主與騎士之間的效忠誓約外,它一般被默認是牢不可破的。
然而, 普爾蘭一世背棄了自己在加冕儀式上與貴族們締結的這種誓約。
他將軍事, 封地等權力,逐步從騎士階層手中收回。單就從道義上而言, 普爾蘭一世的這種做法,在當時毫無疑問會遭受譴責。正因為如此,以地方領主為首的舊貴族們聯合起來,聲討國王的「背誓」行為。
普爾蘭一世強硬地鎮壓了這場暴動, 牽涉其中的保守派騎士一一被處死。
在血腥變革完成後不久,普爾蘭一世因病去世, 將一個嶄新的帝國交到了「捍衛者」約翰將軍的兒子手中。但是輿論界對普爾蘭一世的抨擊並未隨著他的病逝而終止,人們認為這是這位帝王一生最大的污點,他可恥地背棄了效忠於自己的騎士,殺死了他不應當斬殺的帝國功臣。
甚至,有人認為普爾蘭一世的病逝,是命運對他「背誓」的懲罰。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普爾蘭一世一開始其實是想以較為和緩的手段,推動新的經濟制度改革。流血九月的發生是個偶然,普爾蘭一世並不是沒有想與保守派和解,但雙方的矛盾太過於激烈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普爾蘭一世是迫於無奈才處死曾經跟隨自己的騎士——證據就是,那些騎士被處死之後,普爾蘭一世並沒有禍及他們的家人,甚至隱晦地給予了保護。
兩種爭論的關鍵點在於,普爾蘭一世處死那麼多騎士,是被迫?還是有意而為?
——似乎,只要確定這一點,就能夠斷言,普爾蘭一世到底是不是一位背信棄義,冷血無情的君主。
現在,答案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泛黃的紙上,普爾蘭一世的筆跡凌厲,透過字跡那位君主冷靜無情的聲音仿佛迴響在人們耳邊:
「……當我們徹底收回領主法庭的審判權後,他們就會意識到我們到底想要做什麼了。
準備好我們的火槍和炮彈……一切皆可犧牲,一切皆可拋棄。
城堡時代該結束了。」
血腥變革,血色九月。
全都出自普爾蘭一世本人的意志。
………………
距離聖威斯大教堂不遠的一座獨立別墅中。
穿著古典襯衫的國王坐在花亭的石椅上,翻閱著一本《羅格朗通史》。陽光透過墨綠的葉子,落在他身上,斑駁錯落。他看起來還和聖威斯大教堂再加冕的時候沒什麼兩樣,時光在國王身上停駐了。
「1433年,海上神聖軍入侵羅格朗東南。為了保證整體戰局的勝利,希恩將軍下令薔薇鐵騎戰略性撤退,轉守科雅山脈,自留布巴斯城,以身平民憤。」
國王沉默地看著這段話,許久,無聲地笑了笑。
他翻過去,略過了自己熟悉的那一段時間,看起了十八世紀以後的歷史。
在地獄之門能夠打開之後,國王並沒有立刻返回地獄,而是在人間又停留了十幾年。直到羅格朗從中世紀向工業時代的轉折完成之後,他才隨著魔鬼一同回到了地獄。不過,作為「王權」權柄本身,在羅格朗君主權力仍處於上升期的時間裡,國王還是能知道羅格朗都發生了什麼。
直到新的變革發生,社會的階層再次變動,一如預言裡說的「大地像陶鈞一樣翻轉起來,那最下面的將到頂上[2]」。十八世紀之後,新的革命發生,平民要求成為國家的主人,許多國家的君主被壓上斷頭台,王權退出歷史舞台。
如果按照最初的命運,在王權被人們拋棄的那一刻,就是國王的死期。
作為權柄的化身,國王的「死」與凡人的死不一樣。他所擁有的一切權力將被剝奪,只餘下將很快消散在天地間的靈魂。這便是為什麼說「國王除了他的國家,一無所有」。最初魔鬼與國王簽訂的契約里,魔鬼為國王效力,國王付出的代價便是他的靈魂。
國王與西奧爾德的戰役里,他險些死去,直接消散天地,是及時趕到的魔鬼啟動了契約。
即使如此,按照原本的命運,在王權成為人類歷史往事之後,國王依舊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命運的轉折點在於當初薔薇家族與地獄之間的盟約——地獄舊約。
第188章 番外
記者沒有想到, 今天公開的竟然會是普爾蘭一世本人關於血腥變革的私人信件。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博物館會在神像柱廊展出《國王與他的城》和《龍與薔薇》了。歷史上, 普爾蘭一世有著很多稱呼,在今天比較常被人提及的有「世界之王」「榮光共主」, 然而他還有一個並不光彩的稱呼——
「背誓者」。
背誓者, 這個稱呼與大變革有關。在大變革發生的那年九月,一共有兩百七十名羅格朗貴族在薔薇王宮前的廣場斷頭台上被處死, 其中參與過反抗神聖軍戰役並立有戰功的騎士不下百人。
這個事件, 後來被稱為「血色九月」。
血色九月在當時引起了整個騎士世界的轟動。
中世紀是屬於騎士的時代, 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是支配人們思想和心靈的強大倫理觀念,是當時整個社會體系中的王冠[1]。甚至可以說,在當時所有國家都屬於「騎士王國」。君主與騎士之間, 是一種誓約關係,君主賜予騎士土地,騎士們向君主宣誓效忠。除去聖廷尚未滅亡時, 教皇能夠以「絕罰令」解除君主與騎士之間的效忠誓約外,它一般被默認是牢不可破的。
然而, 普爾蘭一世背棄了自己在加冕儀式上與貴族們締結的這種誓約。
他將軍事, 封地等權力,逐步從騎士階層手中收回。單就從道義上而言, 普爾蘭一世的這種做法,在當時毫無疑問會遭受譴責。正因為如此,以地方領主為首的舊貴族們聯合起來,聲討國王的「背誓」行為。
普爾蘭一世強硬地鎮壓了這場暴動, 牽涉其中的保守派騎士一一被處死。
在血腥變革完成後不久,普爾蘭一世因病去世, 將一個嶄新的帝國交到了「捍衛者」約翰將軍的兒子手中。但是輿論界對普爾蘭一世的抨擊並未隨著他的病逝而終止,人們認為這是這位帝王一生最大的污點,他可恥地背棄了效忠於自己的騎士,殺死了他不應當斬殺的帝國功臣。
甚至,有人認為普爾蘭一世的病逝,是命運對他「背誓」的懲罰。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普爾蘭一世一開始其實是想以較為和緩的手段,推動新的經濟制度改革。流血九月的發生是個偶然,普爾蘭一世並不是沒有想與保守派和解,但雙方的矛盾太過於激烈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普爾蘭一世是迫於無奈才處死曾經跟隨自己的騎士——證據就是,那些騎士被處死之後,普爾蘭一世並沒有禍及他們的家人,甚至隱晦地給予了保護。
兩種爭論的關鍵點在於,普爾蘭一世處死那麼多騎士,是被迫?還是有意而為?
——似乎,只要確定這一點,就能夠斷言,普爾蘭一世到底是不是一位背信棄義,冷血無情的君主。
現在,答案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泛黃的紙上,普爾蘭一世的筆跡凌厲,透過字跡那位君主冷靜無情的聲音仿佛迴響在人們耳邊:
「……當我們徹底收回領主法庭的審判權後,他們就會意識到我們到底想要做什麼了。
準備好我們的火槍和炮彈……一切皆可犧牲,一切皆可拋棄。
城堡時代該結束了。」
血腥變革,血色九月。
全都出自普爾蘭一世本人的意志。
………………
距離聖威斯大教堂不遠的一座獨立別墅中。
穿著古典襯衫的國王坐在花亭的石椅上,翻閱著一本《羅格朗通史》。陽光透過墨綠的葉子,落在他身上,斑駁錯落。他看起來還和聖威斯大教堂再加冕的時候沒什麼兩樣,時光在國王身上停駐了。
「1433年,海上神聖軍入侵羅格朗東南。為了保證整體戰局的勝利,希恩將軍下令薔薇鐵騎戰略性撤退,轉守科雅山脈,自留布巴斯城,以身平民憤。」
國王沉默地看著這段話,許久,無聲地笑了笑。
他翻過去,略過了自己熟悉的那一段時間,看起了十八世紀以後的歷史。
在地獄之門能夠打開之後,國王並沒有立刻返回地獄,而是在人間又停留了十幾年。直到羅格朗從中世紀向工業時代的轉折完成之後,他才隨著魔鬼一同回到了地獄。不過,作為「王權」權柄本身,在羅格朗君主權力仍處於上升期的時間裡,國王還是能知道羅格朗都發生了什麼。
直到新的變革發生,社會的階層再次變動,一如預言裡說的「大地像陶鈞一樣翻轉起來,那最下面的將到頂上[2]」。十八世紀之後,新的革命發生,平民要求成為國家的主人,許多國家的君主被壓上斷頭台,王權退出歷史舞台。
如果按照最初的命運,在王權被人們拋棄的那一刻,就是國王的死期。
作為權柄的化身,國王的「死」與凡人的死不一樣。他所擁有的一切權力將被剝奪,只餘下將很快消散在天地間的靈魂。這便是為什麼說「國王除了他的國家,一無所有」。最初魔鬼與國王簽訂的契約里,魔鬼為國王效力,國王付出的代價便是他的靈魂。
國王與西奧爾德的戰役里,他險些死去,直接消散天地,是及時趕到的魔鬼啟動了契約。
即使如此,按照原本的命運,在王權成為人類歷史往事之後,國王依舊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命運的轉折點在於當初薔薇家族與地獄之間的盟約——地獄舊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