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政敵們感到了深深的冒犯,於是將詩呈給皇帝陛下,謂之“詩語譏忿”,並且暗示皇帝,玄都觀中的種桃人恰好也姓“李”。
憲宗皇帝很快下詔,將劉禹錫再貶播州,柳宗元貶至柳州。
播州位於大唐西南最邊境,窮山惡水、人煙稀少。劉禹錫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如果隨行的話,到了那種地方必死無疑。危急時刻,劉禹錫的好友柳宗元挺身而出,連夜上表請求和劉禹錫對換,自己願去死地播州,讓劉禹錫去條件相對好些的柳州。
今天在延英殿中,裴度就向憲宗皇帝提出此事。他知道陛下對劉、柳二人憎恨極深,便試圖從盡孝的角度來勸說皇帝。
可是皇帝反駁道:“你勸朕顧及劉禹錫八十歲的老母親,但他自己寫詩的時候,為什麼就不想一想他的母親,和柳宗元這干朋友們?朕不會幫這種人成全他的孝道!”
見皇帝心意已決,裴度一急之下,脫口而出道:“如果這次陛下饒恕了劉禹錫,天下人都會知道,陛下是不忍令其母子永隔。陛下此舉,絕不僅僅成全劉禹錫的孝道,也是成全了陛下自己的孝道啊!”
此言即出,憲宗皇帝便不肯再和裴度說一個字。
裴度對裴玄靜嘆道:“我太想幫夢得和子厚,卻傷到了聖上的心,是我的錯啊。”
“怎麼會傷到聖上的心?”
“玄靜,你讀過《春秋》中‘鄭伯克段於鄢’一則吧?”
“讀過。”裴玄靜的心狂跳起來,“鄭伯克段於鄢”不正是“真蘭亭現”詩謎中的第一個典故嗎?
“鄭莊公怨恨母親偏心,曾發下毒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可是很少人知道,當今聖上也已經整整十年沒見過母親王皇太后了。”
裴玄靜驚訝地問:“為什麼?”她聽說王皇太后長居興慶宮,從大明宮到興慶宮僅隔著兩個里坊的距離,就算每天看望都是可以辦到的。
裴度的語調變得異常凝重,“因為十年前,王皇太后在先皇的柩前對聖上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所以,即使聖上與母親近在咫尺,卻至死不能相見。”
“王皇太后怎會發下這樣的毒誓?”
一個女人誓言終生不見自己的兒子,裴玄靜完全想像不出其中蘊藏著怎樣強烈的愛憎。
裴度搖了搖頭,卻道:“總之,對當今聖上提及‘孝’這個字,必須慎之又慎。我只擔心,今天怕是給夢得和子厚幫倒忙了。”他忽然想起來,“玄靜,你找我有事嗎?”
“哦,沒什麼事,叔父。”
“真的沒事?”裴度上下打量裴玄靜。
“真的沒有。”她確實沒有要對叔父說的話了。
裴玄靜決定了,這些話只能說給一個人聽。
8
香與香是多麼不同。
兩種香氣都令人聞之難忘,又留下截然相反的印象。致人幻覺的毒香,味道濃郁沉積,吸入一口就會使人昏眩噁心,隨即進入騰雲駕霧般的迷醉感,沉溺其中無法自拔。而龍涎香飄渺淡雅,似乎難以捉摸,又在不知不覺中侵入肺腑,這一身肉體凡胎仿佛也得到了淨化,只剩下一顆虔誠之心,回應來自浩瀚天宇的聖潔與悲憫。
裴玄靜想,難怪稱龍涎為天子之香,確實唯天子才配用此香。
天子正從繪著王母瑤池盛宴的屏風後走出來。他說:“整座大明宮中朕最愛兩殿。一是延英殿,即朕常與你叔父召對的所在。另外一處就是此殿——清思殿。”他一直走到裴玄靜的跟前問,“你知道朕為什麼喜歡這座清思殿嗎?”
“玄靜不知。”
“猜一猜嘛。”皇帝和藹地笑道,“隨便猜,猜錯了也沒關係。”
“一切判斷都要基於對事實的了解。我既不了解大明宮、清思殿,更不了解陛下,如何判斷呢?所以只能瞎猜……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皇帝一哂,“有那麼嚴重嗎?況且,朕覺得你知道的已經夠多了。”
她知道他一定會這麼說的,於是送上早已準備好的回答:“妾只知道陛下所允許的那些。”
“那就說一說吧。”
“是。”
她從武元衡所贈的半部《蘭亭序》開始,將金縷瓶、離合詩、永欣寺和辯才塔一一道來。皇帝聽得很專注,始終沒有打斷她。
裴玄靜說:“在武相公留給我的謎中,最關鍵是要解開‘真蘭亭現’的含義。世人皆知《蘭亭序》真跡已被太宗皇帝帶入昭陵陪葬,所以我只能從兩個角度來推測:或者真跡並未陪葬;或者真跡被人盜出。直到前些日子,韓湘向我提到南詔國收藏的另一版本《蘭亭序》時,我才想到還存在一種可能性。”
“什麼?”
“我們所認為的《蘭亭序》,也就是以各種摹本流傳於世的《蘭亭序》不是真的。”
皇帝注視著裴玄靜,“你是說南詔國的《蘭亭序》才是真的?”
“判斷要基於事實。許玄作為王羲之的好友,是有可能將《蘭亭序》真跡直接帶往南詔國,但這也只是可能性。我並沒有證據證明彼真此假。不過,從韓湘錄下的南詔國所藏《蘭亭序》來看,至少能夠推斷出《蘭亭序》的上半部分,也就是直到‘信可樂也’這四字的部分,肯定是真的。”頓了頓,裴玄靜補充說,“武相公臨給我的半部《蘭亭序》也說明了同樣的意思。”
皇帝點頭道:“那麼後半部分呢?究竟孰真孰假?”
“後半部分確實令人困擾。直到我想起……在賈昌老丈牆上曾見到《蘭亭序》中的句子:‘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哦?”
“賈昌牆上的文字,從筆體和內容來看,很像是智永和尚為紀念其弟智欣所作的一篇文章。其中‘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句話,引用其先祖王羲之的《蘭亭序》。假如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廣為流傳的《蘭亭序》就應該是真的。因為:第一,在南詔國的《蘭亭序》中找不到這句話;第二,智永是王羲之的後代,辯才所藏的《蘭亭序》是從智永繼承而來,所以智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蘭亭序》里的句子,也算合情合理。”
皇帝尖銳地說:“聽起來像在原地兜圈子?”
“是的。但就在昨日,”裴玄靜說,“我偶然發現,懷仁和尚的《集王聖教序》中有不少字取自《蘭亭序》。那麼反過來的話,從《集王聖教序》中找字,也可以拼回《蘭亭序》。但如果有些字未曾收入《集王聖教序》,那就拼不出一部完整的《蘭亭序》。”
她停下來。皇帝抬了抬手,示意她繼續。
終於講到最關鍵的部分了。
裴玄靜深深地吸了口氣,道:“因而我又想到,為什麼‘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句話,就一定是智永取自王羲之的《蘭亭序》呢?為什麼不能反過來,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取自智永懷念其弟智欣的悼文呢?”
憲宗皇帝很快下詔,將劉禹錫再貶播州,柳宗元貶至柳州。
播州位於大唐西南最邊境,窮山惡水、人煙稀少。劉禹錫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如果隨行的話,到了那種地方必死無疑。危急時刻,劉禹錫的好友柳宗元挺身而出,連夜上表請求和劉禹錫對換,自己願去死地播州,讓劉禹錫去條件相對好些的柳州。
今天在延英殿中,裴度就向憲宗皇帝提出此事。他知道陛下對劉、柳二人憎恨極深,便試圖從盡孝的角度來勸說皇帝。
可是皇帝反駁道:“你勸朕顧及劉禹錫八十歲的老母親,但他自己寫詩的時候,為什麼就不想一想他的母親,和柳宗元這干朋友們?朕不會幫這種人成全他的孝道!”
見皇帝心意已決,裴度一急之下,脫口而出道:“如果這次陛下饒恕了劉禹錫,天下人都會知道,陛下是不忍令其母子永隔。陛下此舉,絕不僅僅成全劉禹錫的孝道,也是成全了陛下自己的孝道啊!”
此言即出,憲宗皇帝便不肯再和裴度說一個字。
裴度對裴玄靜嘆道:“我太想幫夢得和子厚,卻傷到了聖上的心,是我的錯啊。”
“怎麼會傷到聖上的心?”
“玄靜,你讀過《春秋》中‘鄭伯克段於鄢’一則吧?”
“讀過。”裴玄靜的心狂跳起來,“鄭伯克段於鄢”不正是“真蘭亭現”詩謎中的第一個典故嗎?
“鄭莊公怨恨母親偏心,曾發下毒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可是很少人知道,當今聖上也已經整整十年沒見過母親王皇太后了。”
裴玄靜驚訝地問:“為什麼?”她聽說王皇太后長居興慶宮,從大明宮到興慶宮僅隔著兩個里坊的距離,就算每天看望都是可以辦到的。
裴度的語調變得異常凝重,“因為十年前,王皇太后在先皇的柩前對聖上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所以,即使聖上與母親近在咫尺,卻至死不能相見。”
“王皇太后怎會發下這樣的毒誓?”
一個女人誓言終生不見自己的兒子,裴玄靜完全想像不出其中蘊藏著怎樣強烈的愛憎。
裴度搖了搖頭,卻道:“總之,對當今聖上提及‘孝’這個字,必須慎之又慎。我只擔心,今天怕是給夢得和子厚幫倒忙了。”他忽然想起來,“玄靜,你找我有事嗎?”
“哦,沒什麼事,叔父。”
“真的沒事?”裴度上下打量裴玄靜。
“真的沒有。”她確實沒有要對叔父說的話了。
裴玄靜決定了,這些話只能說給一個人聽。
8
香與香是多麼不同。
兩種香氣都令人聞之難忘,又留下截然相反的印象。致人幻覺的毒香,味道濃郁沉積,吸入一口就會使人昏眩噁心,隨即進入騰雲駕霧般的迷醉感,沉溺其中無法自拔。而龍涎香飄渺淡雅,似乎難以捉摸,又在不知不覺中侵入肺腑,這一身肉體凡胎仿佛也得到了淨化,只剩下一顆虔誠之心,回應來自浩瀚天宇的聖潔與悲憫。
裴玄靜想,難怪稱龍涎為天子之香,確實唯天子才配用此香。
天子正從繪著王母瑤池盛宴的屏風後走出來。他說:“整座大明宮中朕最愛兩殿。一是延英殿,即朕常與你叔父召對的所在。另外一處就是此殿——清思殿。”他一直走到裴玄靜的跟前問,“你知道朕為什麼喜歡這座清思殿嗎?”
“玄靜不知。”
“猜一猜嘛。”皇帝和藹地笑道,“隨便猜,猜錯了也沒關係。”
“一切判斷都要基於對事實的了解。我既不了解大明宮、清思殿,更不了解陛下,如何判斷呢?所以只能瞎猜……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皇帝一哂,“有那麼嚴重嗎?況且,朕覺得你知道的已經夠多了。”
她知道他一定會這麼說的,於是送上早已準備好的回答:“妾只知道陛下所允許的那些。”
“那就說一說吧。”
“是。”
她從武元衡所贈的半部《蘭亭序》開始,將金縷瓶、離合詩、永欣寺和辯才塔一一道來。皇帝聽得很專注,始終沒有打斷她。
裴玄靜說:“在武相公留給我的謎中,最關鍵是要解開‘真蘭亭現’的含義。世人皆知《蘭亭序》真跡已被太宗皇帝帶入昭陵陪葬,所以我只能從兩個角度來推測:或者真跡並未陪葬;或者真跡被人盜出。直到前些日子,韓湘向我提到南詔國收藏的另一版本《蘭亭序》時,我才想到還存在一種可能性。”
“什麼?”
“我們所認為的《蘭亭序》,也就是以各種摹本流傳於世的《蘭亭序》不是真的。”
皇帝注視著裴玄靜,“你是說南詔國的《蘭亭序》才是真的?”
“判斷要基於事實。許玄作為王羲之的好友,是有可能將《蘭亭序》真跡直接帶往南詔國,但這也只是可能性。我並沒有證據證明彼真此假。不過,從韓湘錄下的南詔國所藏《蘭亭序》來看,至少能夠推斷出《蘭亭序》的上半部分,也就是直到‘信可樂也’這四字的部分,肯定是真的。”頓了頓,裴玄靜補充說,“武相公臨給我的半部《蘭亭序》也說明了同樣的意思。”
皇帝點頭道:“那麼後半部分呢?究竟孰真孰假?”
“後半部分確實令人困擾。直到我想起……在賈昌老丈牆上曾見到《蘭亭序》中的句子:‘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哦?”
“賈昌牆上的文字,從筆體和內容來看,很像是智永和尚為紀念其弟智欣所作的一篇文章。其中‘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句話,引用其先祖王羲之的《蘭亭序》。假如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廣為流傳的《蘭亭序》就應該是真的。因為:第一,在南詔國的《蘭亭序》中找不到這句話;第二,智永是王羲之的後代,辯才所藏的《蘭亭序》是從智永繼承而來,所以智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蘭亭序》里的句子,也算合情合理。”
皇帝尖銳地說:“聽起來像在原地兜圈子?”
“是的。但就在昨日,”裴玄靜說,“我偶然發現,懷仁和尚的《集王聖教序》中有不少字取自《蘭亭序》。那麼反過來的話,從《集王聖教序》中找字,也可以拼回《蘭亭序》。但如果有些字未曾收入《集王聖教序》,那就拼不出一部完整的《蘭亭序》。”
她停下來。皇帝抬了抬手,示意她繼續。
終於講到最關鍵的部分了。
裴玄靜深深地吸了口氣,道:“因而我又想到,為什麼‘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句話,就一定是智永取自王羲之的《蘭亭序》呢?為什麼不能反過來,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取自智永懷念其弟智欣的悼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