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皇帝驚詫道:“那怎麼可能?王羲之《蘭亭序》在前,智永在後,兩者相隔數百年啊,當然是智永取自王羲之咯!”
裴玄靜緩緩地說:“陛下,在太宗皇帝從辯才手中謀得《蘭亭序》之前,天下無人見過《蘭亭序》,它只是一個傳說。而辯才,恰恰是智永和尚的徒弟。”
“說下去。”
“我們都知道,智永的書法造詣之深,直追其先祖王羲之,被評價為最能傳承王羲之的後代書法大師。由於流傳世間的王羲之真跡越來越少,很多人都把智永的筆墨誤認是王羲之的。甚至有人說,在懷仁和尚《集王聖教序》中的許多字,本來就是智永所書。因其形神兼備,以假亂真,就連懷仁和尚亦不能分辨。”
“所以你的結論是?”
“稱不上結論,只是一種新的假設。”說到這裡,裴玄靜變得越加小心翼翼,“我認為,太宗皇帝從辯才手中取得的《蘭亭序》,只有前半部出自王羲之之手。從‘信可樂也’四字往後的部分,都是智永所書。”
皇帝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盯著裴玄靜看了許久。清思殿中一片寂靜,只有兩人的呼吸聲此起彼伏。裴玄靜低著頭,承受皇帝質詢的目光,心中並不慌張。
“是誰幹的?”皇帝終於又開口了,“智永還是辯才?”
“不知道。”裴玄靜回答,“我只能推測,當年智永在其弟智欣去世後,寫下一篇悼文,其中有‘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一句,我們姑且稱之為《俯仰帖》吧。有人……不知是誰,將《俯仰帖》中的一部分內容拆出,拼接在王羲之所書《蘭亭序》的‘信可樂也’四字之後,乃成今日廣為流傳之《蘭亭序》。而《俯仰帖》中還有一部分沒有拼入《蘭亭序》的內容,則被錄在了賈昌的牆上。我嘗試了將這兩部分整合成文。”
皇帝指著御案,“寫下來。”
她立即認出這種混著金屑的麻紙。回想起來,皇帝本人臨摹的王羲之也是很不錯的。
裴玄靜定了定神,一筆一畫地寫起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秦望山上,洗硯一池水墨;會稽湖中,乘興幾度往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居足以品參悟之樂,游足以極視聽之娛。
當其時也,余與欣安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及弟欣先去,向之居遊動靜,於今水枯煙飛。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先祖子猷公,先叔祖子敬公,世稱琳琅。共評《高士》,齊詣謝公。子敬贊子猷量可以自矜,子猷彈子敬琴哀其先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良可悲也!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皇帝從容閱覽一遍,問:“這就是智永的《俯仰帖》?”從他平淡的語氣中聽不出褒貶,也聽不出喜怒。
“這只是玄靜自己拼合的。除非能找到真跡,否則,誰都不敢說《俯仰帖》的原文究竟是什麼。”
“但你竟敢說太宗皇帝拿到的《蘭亭序》是假的!”
“也只是推測。”
“很好。那么娘子是否繼續替朕推測一番:太宗皇帝在拿到假的《蘭亭序》時,它究竟是一分為二的呢?還是已經拼起來了?還有,那個不管是誰的人,偽造《蘭亭序》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我不知道。陛下,您問的這兩個問題,我都答不出來。”
“因為缺少事實,對嗎?”皇帝無端地冷笑了一下,“那麼朕就給娘子提供一個事實吧:賈昌牆上的字出自先皇之手。”
裴玄靜大驚,“先皇?!”
“沒錯。還有一個事實——十年前當先皇禪位於朕時,曾經要求朕答應一個條件,他就會把賈昌牆上的秘密告訴朕。但是,由於朕並沒有兌現承諾,所以先皇至死都未曾向朕透露這個秘密。”
“陛下怎麼沒有兌現承諾?”
“有幾個不該死的人死了。”
“比如王伾?”
皇帝的目光像利刃直切而來,“果然不該小看了你!居然提到王伾,你想幹什麼?想犯欺君之罪嗎!”
“陛下!”裴玄靜慌忙跪倒,“玄靜剛剛聽陛下提起先皇,才想起先皇的這位書法老師的,並非故意挑釁……求陛下明鑑!”
皇帝稍稍平息了怒氣,放緩語氣道:“恕你無罪。現在,你可以說一下新的推斷了,基於……我剛剛告訴你的那兩個事實。”
裴玄靜深思片刻,字斟句酌地說:“據我所知,王伾的宗祖是則天女皇時的書法大家王,而王又是王羲之的九世堂孫,所以王伾極有可能知道《蘭亭序》的秘密,並將秘密告知了先皇。先皇得到《俯仰帖》後,摘出其中沒有錄入《蘭亭序》的部分,寫於賈昌的牆上。但不知出於什麼目的……也許只是為了使文氣貫通,又保留了‘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一句。永貞內禪的過程中,先皇將這個秘密與陛下交換,意圖保下一些人的性命,其中就有王伾,但王伾還是死了……”她抬眸望定皇帝,“陛下,玄靜只能推測到這裡了。真正的謎底恐怕只有先皇才知道。”
皇帝冷笑,“那怎麼辦?先皇已升遐十年,難道你要朕招魂嗎?”
裴玄靜低下頭,皇帝語調中的仇恨令她心驚。她想起離合詩中那些皇家骨肉相殘的典故,又不禁心酸起來。聽再多的故事,也比不上活生生的例子放在眼前時,帶給人的強烈衝擊。她又想了想,下定決心說:“武相公給玄靜的離合詩中所用之典,要麼是手足情深,要麼是皇權爭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手足情深應和了智永為智欣所作的《俯仰帖》,那麼皇權爭鬥這部分又是指什麼呢?”
“你到底想說什麼?”
裴玄靜臉色煞白地說:“玄靜斗膽推測,偽造《蘭亭序》的非為別人,正是太宗皇帝自己!”
清思殿中一片死寂。
片刻之後,皇帝才一字一頓地問:“理由呢?”
“……因為,否則這個秘密就不值得先皇親筆題寫在一處外人不得窺伺的地方,更不值得他與陛下做禪讓時的交換條件。”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說的後果是什麼?”
裴玄靜抬起頭,看著皇帝沒有表情的臉。他說:“你是在詆毀朕的先祖,大唐的開國明君!朕現在就可以將你凌遲處死。”
極度的恐懼令裴玄靜的頭腦一片空白,但她隨即聚攏意識,倔強地回答:“如果沒有陛下剛才提供的兩個事實,玄靜怎麼能得出太宗皇帝偽造《蘭亭序》的結論?要說詆毀,那也是陛下幫著玄靜一起詆毀的!”
裴玄靜緩緩地說:“陛下,在太宗皇帝從辯才手中謀得《蘭亭序》之前,天下無人見過《蘭亭序》,它只是一個傳說。而辯才,恰恰是智永和尚的徒弟。”
“說下去。”
“我們都知道,智永的書法造詣之深,直追其先祖王羲之,被評價為最能傳承王羲之的後代書法大師。由於流傳世間的王羲之真跡越來越少,很多人都把智永的筆墨誤認是王羲之的。甚至有人說,在懷仁和尚《集王聖教序》中的許多字,本來就是智永所書。因其形神兼備,以假亂真,就連懷仁和尚亦不能分辨。”
“所以你的結論是?”
“稱不上結論,只是一種新的假設。”說到這裡,裴玄靜變得越加小心翼翼,“我認為,太宗皇帝從辯才手中取得的《蘭亭序》,只有前半部出自王羲之之手。從‘信可樂也’四字往後的部分,都是智永所書。”
皇帝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盯著裴玄靜看了許久。清思殿中一片寂靜,只有兩人的呼吸聲此起彼伏。裴玄靜低著頭,承受皇帝質詢的目光,心中並不慌張。
“是誰幹的?”皇帝終於又開口了,“智永還是辯才?”
“不知道。”裴玄靜回答,“我只能推測,當年智永在其弟智欣去世後,寫下一篇悼文,其中有‘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一句,我們姑且稱之為《俯仰帖》吧。有人……不知是誰,將《俯仰帖》中的一部分內容拆出,拼接在王羲之所書《蘭亭序》的‘信可樂也’四字之後,乃成今日廣為流傳之《蘭亭序》。而《俯仰帖》中還有一部分沒有拼入《蘭亭序》的內容,則被錄在了賈昌的牆上。我嘗試了將這兩部分整合成文。”
皇帝指著御案,“寫下來。”
她立即認出這種混著金屑的麻紙。回想起來,皇帝本人臨摹的王羲之也是很不錯的。
裴玄靜定了定神,一筆一畫地寫起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秦望山上,洗硯一池水墨;會稽湖中,乘興幾度往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居足以品參悟之樂,游足以極視聽之娛。
當其時也,余與欣安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及弟欣先去,向之居遊動靜,於今水枯煙飛。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先祖子猷公,先叔祖子敬公,世稱琳琅。共評《高士》,齊詣謝公。子敬贊子猷量可以自矜,子猷彈子敬琴哀其先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良可悲也!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皇帝從容閱覽一遍,問:“這就是智永的《俯仰帖》?”從他平淡的語氣中聽不出褒貶,也聽不出喜怒。
“這只是玄靜自己拼合的。除非能找到真跡,否則,誰都不敢說《俯仰帖》的原文究竟是什麼。”
“但你竟敢說太宗皇帝拿到的《蘭亭序》是假的!”
“也只是推測。”
“很好。那么娘子是否繼續替朕推測一番:太宗皇帝在拿到假的《蘭亭序》時,它究竟是一分為二的呢?還是已經拼起來了?還有,那個不管是誰的人,偽造《蘭亭序》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我不知道。陛下,您問的這兩個問題,我都答不出來。”
“因為缺少事實,對嗎?”皇帝無端地冷笑了一下,“那麼朕就給娘子提供一個事實吧:賈昌牆上的字出自先皇之手。”
裴玄靜大驚,“先皇?!”
“沒錯。還有一個事實——十年前當先皇禪位於朕時,曾經要求朕答應一個條件,他就會把賈昌牆上的秘密告訴朕。但是,由於朕並沒有兌現承諾,所以先皇至死都未曾向朕透露這個秘密。”
“陛下怎麼沒有兌現承諾?”
“有幾個不該死的人死了。”
“比如王伾?”
皇帝的目光像利刃直切而來,“果然不該小看了你!居然提到王伾,你想幹什麼?想犯欺君之罪嗎!”
“陛下!”裴玄靜慌忙跪倒,“玄靜剛剛聽陛下提起先皇,才想起先皇的這位書法老師的,並非故意挑釁……求陛下明鑑!”
皇帝稍稍平息了怒氣,放緩語氣道:“恕你無罪。現在,你可以說一下新的推斷了,基於……我剛剛告訴你的那兩個事實。”
裴玄靜深思片刻,字斟句酌地說:“據我所知,王伾的宗祖是則天女皇時的書法大家王,而王又是王羲之的九世堂孫,所以王伾極有可能知道《蘭亭序》的秘密,並將秘密告知了先皇。先皇得到《俯仰帖》後,摘出其中沒有錄入《蘭亭序》的部分,寫於賈昌的牆上。但不知出於什麼目的……也許只是為了使文氣貫通,又保留了‘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一句。永貞內禪的過程中,先皇將這個秘密與陛下交換,意圖保下一些人的性命,其中就有王伾,但王伾還是死了……”她抬眸望定皇帝,“陛下,玄靜只能推測到這裡了。真正的謎底恐怕只有先皇才知道。”
皇帝冷笑,“那怎麼辦?先皇已升遐十年,難道你要朕招魂嗎?”
裴玄靜低下頭,皇帝語調中的仇恨令她心驚。她想起離合詩中那些皇家骨肉相殘的典故,又不禁心酸起來。聽再多的故事,也比不上活生生的例子放在眼前時,帶給人的強烈衝擊。她又想了想,下定決心說:“武相公給玄靜的離合詩中所用之典,要麼是手足情深,要麼是皇權爭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手足情深應和了智永為智欣所作的《俯仰帖》,那麼皇權爭鬥這部分又是指什麼呢?”
“你到底想說什麼?”
裴玄靜臉色煞白地說:“玄靜斗膽推測,偽造《蘭亭序》的非為別人,正是太宗皇帝自己!”
清思殿中一片死寂。
片刻之後,皇帝才一字一頓地問:“理由呢?”
“……因為,否則這個秘密就不值得先皇親筆題寫在一處外人不得窺伺的地方,更不值得他與陛下做禪讓時的交換條件。”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說的後果是什麼?”
裴玄靜抬起頭,看著皇帝沒有表情的臉。他說:“你是在詆毀朕的先祖,大唐的開國明君!朕現在就可以將你凌遲處死。”
極度的恐懼令裴玄靜的頭腦一片空白,但她隨即聚攏意識,倔強地回答:“如果沒有陛下剛才提供的兩個事實,玄靜怎麼能得出太宗皇帝偽造《蘭亭序》的結論?要說詆毀,那也是陛下幫著玄靜一起詆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