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樣自小生長在宮闈之中,他知道王忠嗣已經認出了這枚丹藥。

  半粒金丹。

  這枚丹藥名字就叫做半粒金丹。

  因為它殺人,只需要半粒。服下這半粒金丹,只有在數月間逐漸憔悴而死,過程極其痛苦,且無藥可救。

  但是如果同時服下整粒,反而會死得很痛快。

  這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藥。

  半粒金丹,從來都是宮中的秘藥,宮外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種秘藥的存在。

  王忠嗣不知道容襄花了多大力氣才弄來了另外的半粒金丹,也不知道如果自己吃了整粒藥猝死,容襄要怎樣將這件事圓過去,並會為此付出多大代價。但他清楚,能做到這一步,很難。

  所以,他要感謝。

  容襄輕聲道:“就當是我替蕭易為您盡孝罷,我能做的,本也不多。”

  王忠嗣微微一笑,為自己倒了一盞清水,拈起丹藥,服下半粒,再將另外半粒丟進了旁邊的香爐。

  容襄臉色大變,長身而起:“節帥!”

  王忠嗣輕輕拍了拍容襄的肩頭,道:“沒事。”他合上錦盒,放回案頭,“借用一句你的話,權當盡孝罷,我能做的,如今,也不多了。”

  容襄真的怔住了。

  這一瞬間,他忽然徹底明白了王忠嗣的心。

  猝死,固然沒有痛苦,世人卻會因此質疑他的死因,玄宗的清譽也必然會因此受損。

  而逐漸憔悴而死,他本人痛苦不堪,但這樣死,便更像去職後因心情低落而鬱鬱而終。這完全是他王忠嗣自己小心眼,想不開,與至尊卻沒甚麼干係。

  而且這樣死,王忠嗣便不是死在容襄手裡,容襄只是完全的受命行事,身不由己。

  節帥到死,心中還是只有別人,便沒有半分餘地留給自己。

  容襄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心情,長拜於地,淚如泉湧。

  作者有話要說:  (“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唐,高適)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兵車行》,唐,杜甫)

  (“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華清宮》,唐,張說)

  ----------------------

  這是第二次自己把自己寫得哭出來。

  平生第一次挑戰寫歷史上存在過的真人,自不量力,但不如此不足以宣洩我的悲痛。

  從手中有限的史料,我沒法子完整的勾勒王忠嗣的形象,只知道他的一生也有褒有貶,起起伏伏,最後鬱鬱而終,而已。

  打動我的是他和李光弼的那段對話。

  李光弼言於忠嗣曰:“大夫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萬眾授之而不立重賞,士卒安肯為之盡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大夫軍府充,何愛數萬段帛不以杜其讒口乎!”忠嗣曰:“今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為之。忠嗣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將軍,子誠愛我矣,然吾志決矣,子勿復言。”光弼曰:“者恐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趨出。——《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

  因為這段對話,我從心底里尊敬這個人。也因為這段對話,才有了這個故事。

  後面的情節已經有了框架,但是寫出來大概不會很快,亂世人命賤如狗,寫這種情節,太難受。

  ☆、城破

  第十一章

  王忠嗣生命最後的幾個月,容襄一直陪伴在側,眼看著節帥一步一步走向最後的那一天。他知道,無數像蕭易一樣的將士還在前線浴血奮戰,他們許多人心中的想法其實很單純,打下石堡城,節帥就有救了。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皇帝並不打算讓節帥繼續活下去。

  那三個承諾,不掌兵、不涉政、不與外人通,如此苛刻如此決絕,本就不是任何人能做到的。

  雖然節帥承諾了,但皇帝心底並不相信。他並不相信這世上會有人真的能夠放棄手中即得的權力和地位,放棄親人,放棄朋友,放棄所有一切,困於斗室,終此一生。

  何況這個人還如此年輕,如此出色。

  何況,這個人,還如此廣受愛戴。

  皇帝不相信任何人能夠真的信守這個承諾,除了死人。

  在節帥用這三個承諾換取皇帝的讓步時,其實已經明白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沒有人可以同皇帝講條件,你沒有這個資格。

  如果你有,那麼,你就該死。

  容襄不能,也不敢把這個消息送給蕭易,就這樣看著節帥日漸憔悴、吐血、痛苦不堪,一日日,走向末路。

  而前線拼死戰鬥的那些人,對此一無所知。

  王忠嗣贈了他一對短劍:“王某在疆場上馳騁半生,沒想到卻是你這個小朋友陪我走完最後的路。”他輕輕撫摸著劍鞘,“這對短劍,是王某兒時習武用過的兵器,先考在上面刻了兩句話,王某一直謹記在心。如今,將之轉贈於你,望你珍惜。”說罷,鄭重其事地將短劍放在容襄平舉的手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