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返京

  第七章

  王忠嗣正式卸去河西、隴右兩鎮節度,近日將重返太原坐鎮的消息很快傳開了。

  事實既定,王忠嗣威望又擺在那裡,部下便也不再多說,開始收拾行裝。

  但是,這裡面並不包括哥舒翰,他留了下來。

  王忠嗣去職後,河西交給了長期駐守此地的契丹族名將安思順,安思順自開元二年到現在的天寶七載,前前後後已經在此地供職三十餘年,練達邊務;且他出身昭武九姓,與當地諸多胡人具有天然的親近感,絕不會故意挑起胡漢爭端,有他坐鎮河西,王忠嗣還是很放心的。

  而隴右節度使,則由哥舒翰接任。

  河西、隴右能夠依著節帥的心意選擇繼任者,這大概說明,節帥並未完全失去聖心?蕭易只能這樣猜測。

  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很少有人知道,節帥此番去職,並非直接返回太原,而是先回長安。

  此時離開駐地,只帶少數貼身侍衛親兵去長安,一旦聖心有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節帥將再無反抗之力。

  王忠嗣原本要將蕭易留在隴右,留在哥舒翰身邊。只有在軍中,才有可能實現蕭易的理想,而返回長安,不僅僅是軍功無望,同時還意味著他將面臨被李林甫擒而殺之的危險。

  即便王忠嗣去職,哥舒翰也已經足夠強大到可以保住他,將他留在隴右,對蕭易來說,本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容襄期盼的。他固然有一萬個想見到蕭易,但蕭易的命更重要,只要蕭易平平安安,便再多幾年見不到,也是好的。

  可是蕭易自己,卻放棄了這於他而言最正確的選擇。

  他也說不清楚是為甚麼,只是覺得現在守在節帥身邊,能夠守護節帥安危,是件再重要不過的事情,甚至比為韋堅報仇更重要。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節帥要面臨的變故,已迫在眉睫。

  他是這樣對自己解釋的。

  這個還有幾分天真懵懂的少年並沒有意識到,他原先對韋堅的孺慕之情,已隨著韋堅的逝去,以及節帥對他的悉心愛護,轉到了王忠嗣身上。

  蕭易貌似剛強,其實心中始終有那樣一塊柔軟到不能觸碰的地方,需要有這樣一個父親一樣的人來保護。這是與生俱來的缺憾,他沒有一絲一毫的法子去真正彌補。

  王忠嗣萬沒料到蕭易執拗起來竟這般堅持,他講過道理,發過命令,蕭易從頭到尾就一句話:“我要跟著節帥。”

  王忠嗣平生第一次對自己的手下人無可奈何。他總不能當真將蕭易捆在軍中,自己一走了之罷!何況就算他真的這樣做了,以蕭易的脾氣武功,只要有機會走脫,也一定會萬里追隨跟上來的,哪怕擔上逃兵的罪名。

  這個少年的脾氣,真是半點不像韋堅,不曉得究竟是如何長成這個樣子的。

  自己此行雖然危險,王忠嗣心道,但要保住這個少年平安,還是做得到的。

  王忠嗣一行五百人,出涼州城便分出三百,護衛李光弼返回靈武,他是朔方節度副使,本就不可能離開靈武太長時間,何況那邊還有消息說是奚人蠢蠢欲動,也需要他儘快返回坐鎮。而王忠嗣自己,則只帶了兩百人,直奔長安。

  蕭易與另一名諢名叫做七哥的,是侍衛親兵營的兩名主管,每人領一百人,排好班次,輪流護衛。一路無話,很快便到了長安西郊的烏桓驛,此地距離長安主城已不到五十里的路程,天色也還早,王忠嗣卻帶著諸軍在烏桓驛附近紮營,住了下來。

  蕭易在返京途中,因要貼身保護,除了輪休時間外,與節帥可說是形影不離,因此,也接觸到了更多原先觸碰不到的秘密。

  原來節帥與京中一直有書信往來。

  原來節帥對朝中的變化一直了如指掌。

  原來,自己還是小瞧了節帥。節帥雖然不說,但整個局勢其實盡在掌握,他若不想敗,無人可以將之擊倒,即便是權勢滔天的李林甫。

  能擊敗節帥的,在這世上只有一個人。

  皇帝。

  其實皇帝也並沒有法子真正擊敗節帥,節帥鎮守邊關這許多年,在軍中的威望早已超過皇帝自己。所以才會有皇帝希望打下石堡城,節帥不願意,於是大軍便直接敗了的事情發生。

  只要在自己的軍中,節帥便無堅不摧。

  但是如此強大的節帥,卻心甘情願的離開駐地,心甘情願的前往危機重重的長安,將自己最最安全最最強硬的護翼丟下,用最最柔軟的一面去面對至尊。他若敗了,只能是敗在忠心和親情上。

  他對至尊,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蕭易對他。

  一般孺慕,一般信任。願意在那人面前將自己最柔軟的地方呈現出去,哪怕因此鮮血淋漓。

  面對這樣的柔軟,本該溫柔以待。

  王忠嗣隨身的侍衛人數太多,烏桓驛本身是萬萬住不開的,只能在附近紮營,平素若有類似情況,王忠嗣都會與親兵們一同駐紮在臨時的營盤,今番卻一反常態,堅持住進了烏桓驛的一個單獨的小跨院裡。

  跨院中一共只有三間房,主間必然是留給節帥的,另外兩間小的可憐,就算是摞著睡也只能擠得下十來個人。護衛太少,蕭易委實不放心,和七哥商量了一下,分二十人一小隊,保證同時有三個小隊在跨院內外巡邏,那兩間房只做臨時休整之處,輪值結束才回驛站外的營盤休息。而蕭易和小七兩個人,則一人六個時辰,寸步不離地守著王忠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