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正坐在院子裡樹蔭下閒聊的劉佳和王媛媛一看這架勢,拉過汪洋低聲問完價格,轉身就招呼人把菜筐放到樹下,也不用搬回山洞了,直接開始賣菜。
換購點和寧家農場談妥的收購價格,小白菜和菠菜都是一斤四點信用點,生菜則是一斤三點信用點。不管是軍隊還是蒼頂商店,寧啟言都是按照同樣的價格給他們。
軍隊是供給給士兵們自己吃,所以不存在對外銷售的問題。而蒼頂商店,對外銷售的所有商品都是借鑑換購點的售價,所以這些蔬菜的價格劉佳她們直接按照換購點的等價來賣。
等到杜程他們休息了一會兒,打算下山的時候,他們搬上來的這批小白菜已經賣的差不多了,僅剩的三五斤,還是劉佳和王媛媛借著藤筐的掩飾,偷偷摸摸留下來準備自家吃的。
就衝著後面還有好多人沒買到,要是被他們知道還剩這些,指不定能跟劉佳她們磨嘰多長時間。
汪洋和楊宇對視一眼,從他們到家到現在,還沒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虧了他們之前還擔心山頂的銷售量不行。
不過這裡一大半功勞,還是他們這一路的招搖。這些買菜的人,大部分都是路上被他們的菜吸引上來的。
眼看下山的時候他們甚至能直接把空出來的藤筐一起帶走,汪洋他們反倒不著急離開。趁著現在沒事,他們把董文安的提議跟劉佳他們說了一遍,舉手表決,所有人都同意還是按照董文安的建議行事。就算現在這邊能夠銷售掉寧啟言給他們留下的三分之一的蔬菜,但路途太遠了。要是能在新城就近賣掉最好,山上這邊只要偶爾送上來一些,就足夠保持住蒼頂商店在稀缺商品銷售上的優勢了。畢竟從農場到蒼雲山,這麼長的距離光汽油的消耗就不少,對比換購點對外銷售的油價,蔬菜這點價格,根本就是清倉大甩賣了!
有了當場就把小白菜銷售一空的情景,汪洋他們根本不擔心到新城擺攤的情況。
事實上,每天在新城結清工資回蒼雲山的那些人購買力比起停留在蒼雲山上的人,更強!
汪洋和楊宇每天到新城路邊擺攤的時候,總覺得他們不是在賣菜,而是在送菜。
至於這麼瘋搶嗎?!
銷售量走高,荷包自然越來越鼓。
原本按照以前三家商議的,蒼頂商店只抽取百分之一的提成,但寧啟言這次沒同意,按照百分之一來算,豈不是他賣給蒼頂商店的價格比批發給軍隊和換購點的價格還高?當他宰熟呢?!
合同歸合同,但落到不同的商品上,也不能一概而論。等到以後寧家農場有什麼獨家商品只交給蒼頂商店銷售的時候,再按照合同上的提成來分也不遲。
汪洋他們都賺了個盆滿缽滿,更何況作為農場主的寧家。雖然僱傭來的工人流動性很大,但仍能一邊採摘一邊播種,進二百畝的大棚,漸漸被錯開了成熟的時間,差不多每過五天,就有八分之一的大棚蔬菜能夠採收。而蔬菜的供應寧啟言依舊分成三份,換購點、軍隊和蒼頂商店都有份。
等到十月份,秋收之後,蔬菜的收入再加上農場其他田地收穫的糧食,杜程的身份證里已經累積了七十多萬的信用點。
別說是寧曉文三人,就算是一手推動他們一家走到現在的寧啟言都震驚不已。
想想他們當初承包下這麼大的農場才花費多少信用點?那還是一次性交付了三年承包費。這才幾個月,翻倍賺錢也沒有翻這麼多倍的!!
寧啟言乾笑著抹了把臉,對著轉帳機器上顯示的餘額,他實在擺不出一切盡在掌握的表情。
雖然預想到大棚種蔬菜能賺錢,但他沒想到這麼賺錢啊!
足足半小時之後,鬍子才打破屋裡的寂靜。
“錢……應該沒錯……”
寧曉文翻了個白眼,“錢當然沒錯,每一次的帳都記得清清楚楚!”說完,他頓了頓,“其實按照咱們家大棚的規模,再加上咱們一直種的都是一個多月就能長成的青菜,到現在每個大棚最少都賣了兩批了,賺的信用點也該這麼多。就是……”
“就是積攢到一起,數字有點嚇人。”寧啟言接口道。
寧曉文表情有些複雜的點點頭。
地震前,別說七十萬,就是七萬他也沒見過,連房子帶地的,他和鬍子兩人的家底能湊上七萬都是往多了說,更何況現在的一信用點可比以前一塊錢值錢多了。
杜程眼看氣氛又變得安靜,輕笑了下。
“有錢還不好?”
寧啟言看著杜程,突然也笑了起來。
沒錯,有錢還不好?他們在這糾結啥呀!
看著杜程和寧啟言沒心沒肺的笑著,寧曉文無奈,也不知該說這倆年輕人心大,還是該反省自己小家子氣。只不過在現在這種存款過五千,就算是小康之家,存款過五萬,就算是有錢人的時期里,寧曉文看著他們家這些信用點,總覺得有點燙手。就算這些信用點都是他們清清白白掙來的,他也不自在。
寧啟言倒是沒寧曉文那麼糾結,想通了之後,他倒覺得這些信用點也沒多到哪去。眼瞅著新城這邊已經放出風聲,近期估計就要把市民全部遷回來過冬,到時候大家都忙著搬家適應新環境,他們就雇不到這麼多人幫忙打理大棚了,就憑他們自家這幾個人,只能改種生長周期長的青菜。那樣的話,產出就會減少,交易額自然也跟著下降,連帶著冬天一到,就算有大棚保溫,也不可能像空間裡氣候環境那麼適合植物生長,產量自然也會受影響。再轉過年,大家又不是傻子,親眼看見這些蔬菜這麼暢銷,家家戶戶肯定也會多少都種一些,就算不賣,留著自家吃,也比買著划算。要是再有幾個有魄力的,就算不能承包這邊整片的農田,在山裡多開些地,大量種植青菜,肯定也會分走一部分零散的市場。
也就是說,短期內像之前三個月那麼大量積攢信用點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再出現了。不出意外的話,以後他們家一年的收益,差不多就在一百萬信用點左右了。
一百萬看似不少,但相比這次三個月就收入七十萬,也不算多。更何況一旦董文安那邊聯繫到農耕機器,還不知道得花多少信用點。
想到這些,寧啟言收起笑容,重新看向正顯示著餘額的機器。
七十萬……
有點少啊!
第103章 寧農場(四)
D市的搬遷,從重建之初就有消息傳出來,一直傳到十月份。傳來傳去,眼瞅著氣溫下降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人從滿懷希望到後來失望的以為今年還得在山洞不停的燒煤取暖,沒想到政府突然一聲令下,只預留出兩天給大家收拾東西的時間,然後一周之內,幾百萬人全部住進了新城。
好些人直到搬進新分配的房子裡,還有些回不過神。
和之前白誠毅猜測的一樣,新蓋的那些居民樓每戶不可能只住一家人,但凡人數在四人以內的人家,三家人合住一戶房子,兩個臥室各住一家,客廳一家。要是五到七人的人家,兩家分一戶。平均來說,六十多平的房子要住進去十二三個人。再加上擠得滿滿當當的大學城,新城裡已經能夠燒鍋爐供暖的所有建築,把D市倖存的幾百萬人全塞了進去。
回憶一下不大的七層樓房外,入住前停留登記的那麼多人,白誠毅他們打了個哆嗦。虧了他們不用和那些人一起擠,雖然省了自己取暖的步驟,但想想也知道,人多事兒多,指不定這個冬天得多“熱鬧”。他們還是安安心心住在寧家農場裡吧,再說自己燒炕,嫌熱就少燒點,嫌冷就多燒點,多舒服!
相比在農場住的格外舒坦的白家和汪家,寧啟言到現在還在肉痛。
半個月前還在感慨七十萬信用點的家底,轉眼半個月不到,就剩四十萬了。這還是期間又賣出去不少青菜和醬料才能剩下這些。
至於消失了的那四十萬信用點……
也不能說是消失,而是變成固定資產了。
因為寧啟言把大學城旁邊的小區,和他家屋子在同一樓層的旁邊那戶給買下來了。
就是一年五百斤大米的租金,後來讓鬍子和寧曉文住進去的那間房子。
因為地震之後他直接租了兩年,如今雖然兩年已到,但在政府準備對外出售的時候,曾經負責和他簽租房合同的年輕軍官竟然又找到他,據說就是因為曾經他租了兩年,而且寧啟言一家人的信用度很高,現在的資產也不少,所以有優先購買權。
寧啟言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中間肯定有認識的人給出了力。
雖然現在大家剛剛掙扎出溫飽線,積攢的資產不多,但相比幾百萬的人口基數,小有資產的人肯定也不少。
寧啟言家所在的小區可是經歷過全球大地震的洗禮,倖存下來的。先不說建築的結實程度,就是房屋的格局、設施、線路等肯定比重建後新建的那些一個模子卡出來的居民房要好的多。如果對外出售,絕對好賣。
所以這個“優先購買權”,就相當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是不知道這餡餅是何俊那邊幫忙,還是董文安在市里出力,然後才送到他頭頂上的。
不過這不是重點,都已經送到他面前了,除非寧啟言腦子被門夾了,才會放棄這麼個大餡餅。
二話沒說,寧啟言都顧不上出去叫寧曉文他們,直接拿著杜程的身份證,就跟著前來的青年軍官到政府臨時的房屋交易所,交錢,拿房本,直接坐實這間房屋的所有權。
等到他拿著房本美滋滋的回到農場以後,寧曉文他們才知道這件事。不過他們並沒覺得寧啟言先斬後奏不好,這時候可沒有什麼好事多磨的說法,多耽誤一分鐘,就有被人橫插一腳的可能。
而且大學城周邊倖存下來的居民樓,在地震前就幾乎都入住滿了,像這間房子這種沒有主人的房屋簡直鳳毛麟角。
先不管以後他們自己住不住,就算轉手一賣,差價也絕對不小,雖然花了四十萬,讓寧啟言和寧曉文一直肉痛到現在,但也絕對值得。
不過現在寧啟言他們還沒考慮好這房子是賣是留,這事也不用急著決定,就算最後不打算留下,往外賣的話也得拖一段時間,要不中間幫他們出力,讓他們最終能買到房子的人怕是就不好看了。
如今農場的大棚里,所有生長周期短的青菜都收穫完了,陸陸續續新下種的大部分是些白菜、蘿蔔、冬瓜等生長周期較長,而且成熟後也能保存時間較長的蔬菜,至於辣椒和西紅柿,則是留著給寧曉文做醬的,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大棚,種了些黃瓜、茄子,主要供給給軍隊。至於換購點,最後一批小白菜收購完,就已經提出冬季的青菜收購量會減少,天氣太冷,換購點的交易量也會下降的十分明顯。
換購點和寧家農場談妥的收購價格,小白菜和菠菜都是一斤四點信用點,生菜則是一斤三點信用點。不管是軍隊還是蒼頂商店,寧啟言都是按照同樣的價格給他們。
軍隊是供給給士兵們自己吃,所以不存在對外銷售的問題。而蒼頂商店,對外銷售的所有商品都是借鑑換購點的售價,所以這些蔬菜的價格劉佳她們直接按照換購點的等價來賣。
等到杜程他們休息了一會兒,打算下山的時候,他們搬上來的這批小白菜已經賣的差不多了,僅剩的三五斤,還是劉佳和王媛媛借著藤筐的掩飾,偷偷摸摸留下來準備自家吃的。
就衝著後面還有好多人沒買到,要是被他們知道還剩這些,指不定能跟劉佳她們磨嘰多長時間。
汪洋和楊宇對視一眼,從他們到家到現在,還沒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虧了他們之前還擔心山頂的銷售量不行。
不過這裡一大半功勞,還是他們這一路的招搖。這些買菜的人,大部分都是路上被他們的菜吸引上來的。
眼看下山的時候他們甚至能直接把空出來的藤筐一起帶走,汪洋他們反倒不著急離開。趁著現在沒事,他們把董文安的提議跟劉佳他們說了一遍,舉手表決,所有人都同意還是按照董文安的建議行事。就算現在這邊能夠銷售掉寧啟言給他們留下的三分之一的蔬菜,但路途太遠了。要是能在新城就近賣掉最好,山上這邊只要偶爾送上來一些,就足夠保持住蒼頂商店在稀缺商品銷售上的優勢了。畢竟從農場到蒼雲山,這麼長的距離光汽油的消耗就不少,對比換購點對外銷售的油價,蔬菜這點價格,根本就是清倉大甩賣了!
有了當場就把小白菜銷售一空的情景,汪洋他們根本不擔心到新城擺攤的情況。
事實上,每天在新城結清工資回蒼雲山的那些人購買力比起停留在蒼雲山上的人,更強!
汪洋和楊宇每天到新城路邊擺攤的時候,總覺得他們不是在賣菜,而是在送菜。
至於這麼瘋搶嗎?!
銷售量走高,荷包自然越來越鼓。
原本按照以前三家商議的,蒼頂商店只抽取百分之一的提成,但寧啟言這次沒同意,按照百分之一來算,豈不是他賣給蒼頂商店的價格比批發給軍隊和換購點的價格還高?當他宰熟呢?!
合同歸合同,但落到不同的商品上,也不能一概而論。等到以後寧家農場有什麼獨家商品只交給蒼頂商店銷售的時候,再按照合同上的提成來分也不遲。
汪洋他們都賺了個盆滿缽滿,更何況作為農場主的寧家。雖然僱傭來的工人流動性很大,但仍能一邊採摘一邊播種,進二百畝的大棚,漸漸被錯開了成熟的時間,差不多每過五天,就有八分之一的大棚蔬菜能夠採收。而蔬菜的供應寧啟言依舊分成三份,換購點、軍隊和蒼頂商店都有份。
等到十月份,秋收之後,蔬菜的收入再加上農場其他田地收穫的糧食,杜程的身份證里已經累積了七十多萬的信用點。
別說是寧曉文三人,就算是一手推動他們一家走到現在的寧啟言都震驚不已。
想想他們當初承包下這麼大的農場才花費多少信用點?那還是一次性交付了三年承包費。這才幾個月,翻倍賺錢也沒有翻這麼多倍的!!
寧啟言乾笑著抹了把臉,對著轉帳機器上顯示的餘額,他實在擺不出一切盡在掌握的表情。
雖然預想到大棚種蔬菜能賺錢,但他沒想到這麼賺錢啊!
足足半小時之後,鬍子才打破屋裡的寂靜。
“錢……應該沒錯……”
寧曉文翻了個白眼,“錢當然沒錯,每一次的帳都記得清清楚楚!”說完,他頓了頓,“其實按照咱們家大棚的規模,再加上咱們一直種的都是一個多月就能長成的青菜,到現在每個大棚最少都賣了兩批了,賺的信用點也該這麼多。就是……”
“就是積攢到一起,數字有點嚇人。”寧啟言接口道。
寧曉文表情有些複雜的點點頭。
地震前,別說七十萬,就是七萬他也沒見過,連房子帶地的,他和鬍子兩人的家底能湊上七萬都是往多了說,更何況現在的一信用點可比以前一塊錢值錢多了。
杜程眼看氣氛又變得安靜,輕笑了下。
“有錢還不好?”
寧啟言看著杜程,突然也笑了起來。
沒錯,有錢還不好?他們在這糾結啥呀!
看著杜程和寧啟言沒心沒肺的笑著,寧曉文無奈,也不知該說這倆年輕人心大,還是該反省自己小家子氣。只不過在現在這種存款過五千,就算是小康之家,存款過五萬,就算是有錢人的時期里,寧曉文看著他們家這些信用點,總覺得有點燙手。就算這些信用點都是他們清清白白掙來的,他也不自在。
寧啟言倒是沒寧曉文那麼糾結,想通了之後,他倒覺得這些信用點也沒多到哪去。眼瞅著新城這邊已經放出風聲,近期估計就要把市民全部遷回來過冬,到時候大家都忙著搬家適應新環境,他們就雇不到這麼多人幫忙打理大棚了,就憑他們自家這幾個人,只能改種生長周期長的青菜。那樣的話,產出就會減少,交易額自然也跟著下降,連帶著冬天一到,就算有大棚保溫,也不可能像空間裡氣候環境那麼適合植物生長,產量自然也會受影響。再轉過年,大家又不是傻子,親眼看見這些蔬菜這麼暢銷,家家戶戶肯定也會多少都種一些,就算不賣,留著自家吃,也比買著划算。要是再有幾個有魄力的,就算不能承包這邊整片的農田,在山裡多開些地,大量種植青菜,肯定也會分走一部分零散的市場。
也就是說,短期內像之前三個月那麼大量積攢信用點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再出現了。不出意外的話,以後他們家一年的收益,差不多就在一百萬信用點左右了。
一百萬看似不少,但相比這次三個月就收入七十萬,也不算多。更何況一旦董文安那邊聯繫到農耕機器,還不知道得花多少信用點。
想到這些,寧啟言收起笑容,重新看向正顯示著餘額的機器。
七十萬……
有點少啊!
第103章 寧農場(四)
D市的搬遷,從重建之初就有消息傳出來,一直傳到十月份。傳來傳去,眼瞅著氣溫下降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人從滿懷希望到後來失望的以為今年還得在山洞不停的燒煤取暖,沒想到政府突然一聲令下,只預留出兩天給大家收拾東西的時間,然後一周之內,幾百萬人全部住進了新城。
好些人直到搬進新分配的房子裡,還有些回不過神。
和之前白誠毅猜測的一樣,新蓋的那些居民樓每戶不可能只住一家人,但凡人數在四人以內的人家,三家人合住一戶房子,兩個臥室各住一家,客廳一家。要是五到七人的人家,兩家分一戶。平均來說,六十多平的房子要住進去十二三個人。再加上擠得滿滿當當的大學城,新城裡已經能夠燒鍋爐供暖的所有建築,把D市倖存的幾百萬人全塞了進去。
回憶一下不大的七層樓房外,入住前停留登記的那麼多人,白誠毅他們打了個哆嗦。虧了他們不用和那些人一起擠,雖然省了自己取暖的步驟,但想想也知道,人多事兒多,指不定這個冬天得多“熱鬧”。他們還是安安心心住在寧家農場裡吧,再說自己燒炕,嫌熱就少燒點,嫌冷就多燒點,多舒服!
相比在農場住的格外舒坦的白家和汪家,寧啟言到現在還在肉痛。
半個月前還在感慨七十萬信用點的家底,轉眼半個月不到,就剩四十萬了。這還是期間又賣出去不少青菜和醬料才能剩下這些。
至於消失了的那四十萬信用點……
也不能說是消失,而是變成固定資產了。
因為寧啟言把大學城旁邊的小區,和他家屋子在同一樓層的旁邊那戶給買下來了。
就是一年五百斤大米的租金,後來讓鬍子和寧曉文住進去的那間房子。
因為地震之後他直接租了兩年,如今雖然兩年已到,但在政府準備對外出售的時候,曾經負責和他簽租房合同的年輕軍官竟然又找到他,據說就是因為曾經他租了兩年,而且寧啟言一家人的信用度很高,現在的資產也不少,所以有優先購買權。
寧啟言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中間肯定有認識的人給出了力。
雖然現在大家剛剛掙扎出溫飽線,積攢的資產不多,但相比幾百萬的人口基數,小有資產的人肯定也不少。
寧啟言家所在的小區可是經歷過全球大地震的洗禮,倖存下來的。先不說建築的結實程度,就是房屋的格局、設施、線路等肯定比重建後新建的那些一個模子卡出來的居民房要好的多。如果對外出售,絕對好賣。
所以這個“優先購買權”,就相當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是不知道這餡餅是何俊那邊幫忙,還是董文安在市里出力,然後才送到他頭頂上的。
不過這不是重點,都已經送到他面前了,除非寧啟言腦子被門夾了,才會放棄這麼個大餡餅。
二話沒說,寧啟言都顧不上出去叫寧曉文他們,直接拿著杜程的身份證,就跟著前來的青年軍官到政府臨時的房屋交易所,交錢,拿房本,直接坐實這間房屋的所有權。
等到他拿著房本美滋滋的回到農場以後,寧曉文他們才知道這件事。不過他們並沒覺得寧啟言先斬後奏不好,這時候可沒有什麼好事多磨的說法,多耽誤一分鐘,就有被人橫插一腳的可能。
而且大學城周邊倖存下來的居民樓,在地震前就幾乎都入住滿了,像這間房子這種沒有主人的房屋簡直鳳毛麟角。
先不管以後他們自己住不住,就算轉手一賣,差價也絕對不小,雖然花了四十萬,讓寧啟言和寧曉文一直肉痛到現在,但也絕對值得。
不過現在寧啟言他們還沒考慮好這房子是賣是留,這事也不用急著決定,就算最後不打算留下,往外賣的話也得拖一段時間,要不中間幫他們出力,讓他們最終能買到房子的人怕是就不好看了。
如今農場的大棚里,所有生長周期短的青菜都收穫完了,陸陸續續新下種的大部分是些白菜、蘿蔔、冬瓜等生長周期較長,而且成熟後也能保存時間較長的蔬菜,至於辣椒和西紅柿,則是留著給寧曉文做醬的,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大棚,種了些黃瓜、茄子,主要供給給軍隊。至於換購點,最後一批小白菜收購完,就已經提出冬季的青菜收購量會減少,天氣太冷,換購點的交易量也會下降的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