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等到進入十一月,搬遷到新城的市民們也適應的差不多了,寧家農場重新對外招工。
這一次招的就不是隨時來隨時走的短期僱工,而是得簽一整年的合同,也有穩定的薪酬和福利的正式員工。
雖然這次寧家農場依舊沒把招人的年齡限定在一定範圍內,但卻需要考察勞動能力和技能。
除了鬍子和白誠毅他們在新城到處招工外,董文安在政府部門也有意無意的往外散播消息。
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捨不得放棄自家在蒼雲山的農田,開春以後大部分人還是會回蒼雲山種地,這樣雖然沒有固定薪酬,但地里一整年的莊稼收入也不少,足夠養活一家人外帶還能攢下不少信用點。
而政府部門的人就不同了,首先他們本身在地震前就是公務員,地震後只要政府還在運作,他們就得堅守崗位。而地震後填補空缺招上來的半正式公務員,除了缺少國家認證的檔案外,不管是薪酬還是待遇,都和正式公務員一樣。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願意留在新城生活。
事實證明,董文安似有似無的宣傳,還真招上來兩家人。
其中一個就和董文安隸屬同一部門的同事家庭,家裡有一對五十多歲的父母,身體不錯,不過身體再好,年紀也在這擺著,做兒子的不想讓父母起早貪黑的種地,也不想他們累死累活的參與重建,做父母的又不願意光靠兒子養著。乾脆就和寧家農場簽了合同,夫妻倆就負責農場每天的灌溉,打開閥門,注意灌溉的水量就行,也不累,就是個磨人的活。
剩下的正式員工也都是拖家帶口的,凡是有勞動力的,都被寧啟言簽了下來,滿打滿算,一共簽了六家,十七個人。這六家裡唯四沒簽合同的,就是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和一個八歲,一個兩歲的孩子。
趁著下雪前,簽完合同的六家人直接搬進了寧家農場提供的員工宿舍。雖然得自己燒煤取暖,但火炕爐子廚房都齊全,獨門獨戶,哪怕和其他的員工家庭比鄰而居,也比在市里好幾家人擠在一起,跟鴿子籠似的強。
有了正式員工,寧啟言他們才從大棚里解脫出來,趁著冬天事情少,再加上搬來農場以後,地方足夠大,寧啟言就幫著寧曉文大量的釀醋,做辣醬和番茄醬。
自從他們第一批醋製成,銷量一直居高不下,不光是做調味品,如今藥品緊缺,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醋還能消毒殺菌,自然暢銷。
而辣醬,平日裡還好說,買的多是嗜辣的人,但天氣一冷,除了一點辣味沾不得的,大家都願意買點配飯。
番茄醬倒是和辣醬相反,適合平日吃,不光能補充點微量元素,口味上也酸甜可口,就是男人們也喜歡偶爾舀一勺換換口味,更別提女人孩子們了。
而寧家的調味品在D市範圍內一點點開始有了名氣。相比換購點從其他家進的貨,寧家出貨量越拉越大不說,就連種類也越來越多。條件簡陋,就連瓶子都是回收之後消毒再利用的,所以寧啟言他們也沒製作什麼品牌標籤,直接在玻璃瓶上寫個“寧”字,一點點也讓大家養成了習慣,除了製作方法和原料複雜的調味品,但凡常見的種類,“寧”牌都涵蓋了,所以不少人到換購點都會直接選擇寧家的商品。而不少消息靈通的人,也聽說了除了軍隊以外,唯一一個私人承包的整片田地,就是寧家的,這樣也讓人更願意相信,“寧牌”不再是換購點裡出售的其他“雜牌子”,而是有足夠原料支撐的“正規”品牌。
所以寧家現在是不管能做出多少調味品成品,換購點都吃得下,甚至不需要寧曉文開口,但凡市里清理出一批罈罈罐罐,換購點那邊都會先緊著寧家換,寧家不要的,才會掛到換購清單的列表里,對外交易。
忙碌製作調味品的時間裡,不知不覺,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隨著今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負責照顧豬圈和羊圈的員工也傳來了好消息。幾乎是同一時間,預產期相近的母豬和母羊都有了動靜。
接到消息,寧啟言他們放下手裡的活就往外走。
負責專門照看豬圈和羊圈的員工只有兩個人,要生崽子了,兩個人根本忙不過來。而且家畜的繁殖對現在的農場來說非常重要,不親眼盯著,寧啟言他們沒辦法放心。
第104章 結束,也是開始
漫天遍野大片的雪花,將農場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色,第一場雪剛下,鬍子和杜程邊往山坡下走,邊合計著雪下大以後,如何把農場常走的幾條路清理乾淨。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撒鹽或者煤渣,但燒剩下的煤渣能有多少,撐死也就能在山坡這邊用一用。而撒鹽的話,D市雖然靠近海邊,但一直沒有曬海水取鹽,如今大家吃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過來的食鹽,這要是大量的撒到地上用來融雪,就算他們不在乎這些鹽消耗的信用點,也捨不得這麼糟蹋。
想來想去,除了人力除雪,實在沒想出其他辦法。兩人倒是合計著明年夏天的時候,早早的到海邊,那麼高的溫度和烈日,不可能曬不出海鹽,而且他們也不指著這些鹽食用,所以也不需要什麼提純清理雜質,曬出來存著冬天除雪。
寧啟言和寧曉文在旁邊聽著,也沒意見,偶爾插嘴,到了海邊,指不定還能弄點海鮮吃吃。
等走到豬圈,杜程和鬍子一進去就脫了外衣,讓寧啟言和寧曉文拿著,而後他們捲起袖子,洗手幫忙。
照看豬圈和羊圈的,是一對農村出身的父子倆,父親五十來歲,兒子剛剛二十,在老家年年家裡都養豬和放羊,數量不多,但一年年下來,也攢了不少經驗。
但說到接生,只有這位父親會,兒子在旁邊干著急也不敢下手。這會兒眼瞅著父親一人忙不過來了,沒想到僱主來了後直接上去幫忙。兒子在旁邊羞愧的耳朵發紅。
明明是花錢雇他幹活,關鍵時刻他卻不頂用,還得讓主家親自動手。
寧曉文在旁邊看著,伸手拍了拍年輕人的後背。
“沒事,多看看就會了。”
寧啟言也安慰的對青年笑了笑。溫和親切的微笑讓年輕人壓下心裡的羞愧,認真的點點頭,然後就仔細看著父親和杜程他們的動作,記在心裡。
寧啟言和寧曉文相視而笑。在僱人的時候,他們就知道,這父子倆真正有經驗的其實只有父親,做兒子的一直在讀書,要是沒有那場地震,這孩子差不多都要大學畢業了,怎麼可能會養豬養羊。不過這孩子性格穩重老實,沒有一般年輕人的跳脫輕浮,幹活也認真,再加上親爹在一邊手把手的教,估計不出一兩年,就能單獨照顧豬圈或者羊圈了。
剛接生完兩頭母豬,聽到信兒的白誠毅他們也跑來湊熱鬧。母豬下崽的時候聚這麼多人,母豬會緊張,影響生產,寧曉文直接把人趕到旁邊的羊圈那,讓他們幫著盯著母羊的動靜。省的都聚在這,萬一那邊母羊發動了,反倒沒人守著。
羊圈和豬圈蓋得很寬敞,牆面的保溫性也很好,入冬後每天都燒煤加溫,室內的溫度比當初在空間半露天的窩棚溫度還高一些。
豬羊是在早上出現躁動,等全部安全的生產之後,已經是半夜了。
小羊羔可以直接養在羊圈裡,但是豬仔們需要的溫度就得更暖和一些,原本寧曉文和鬍子住的房間旁邊的儲藏室打了火炕,就是為了給剛出生的雞鴨豬崽們保證溫度的,但一直照顧豬羊的父子倆連連搖頭。
照顧家畜本來就是他們的工作,沒道理生完崽子還得僱主親自養著。父子倆直接用棉被包好小豬,抱回他們住的屋子。不光每天把小豬崽們抱下去喝奶,還得讓兒子學著照顧豬仔們。
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僱主的性格這位父親還是能品出來的。
雖說現在已經開始重建,但學校什麼時候能正常恢復上課還是個未知數,與其浪費時間乾等著遙遙無期的開學,還不如踏踏實實的在農場幹活。僱主性格好,心善,只要認認真真工作,正常的薪酬之外,還時不時的有不少福利。做父親的經歷過的人和事不少,年輕時也出去打過工,心知遇到這樣的僱主很難得了,就算將來兒子的學校一直不恢復,一直留在農場工作也相當不錯。
寧啟言他們見父子倆這麼堅決,想想也就同意了。父子倆住的地方確實距離豬圈沒有寧啟言他們家那麼遠,剛出生的小豬們不只需要溫暖的環境,還得經常抱到母豬這邊喝奶,等積雪厚實起來,從寧啟言的院子走過來實在太麻煩了。
母豬和母羊平安生產,寧啟言放下最後一點擔心,整個農場都在穩定的發展。
安穩卻又忙碌的冬天過去一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
大年三十這天,杜程和鬍子把之前殺豬留出來的一部分豬肉排骨等送到山坡中段的員工宿舍。僱傭的六家人每家都給了五斤豬肉,兩斤排骨,兩個小孩還得了兩個大紅……袋子。
紙幣到現在還沒恢復使用,信用點又是虛擬的,所以也包不出紅包,乾脆換成兩個紅布袋。每個袋子都有一瓶小孩子喜歡吃的番茄醬,一些乾果,和一大包各種各樣的糖果。
六家人感激的不止如何是好。僱主家殺豬他們自然知道,但萬萬沒想到連豬肉能作為福利發下來。這可是豬肉啊,要是拿到外面去,都能被炒出天價!
至於給小孩子的紅……袋子,兩家帶小孩的雇員家庭連連推拒,帶孩子過來幹活本來就算是拖累了,平時孩子的吃用,僱主們也不要錢,趕上前段時間忙著除雪清路,兩個孩子甚至被僱主的朋友家那倆姑娘帶回去照看,他們哪還好意思收下這兩袋子東西。
鬍子擺擺手,直接把袋子放到小孩懷裡,“這是給孩子的,又不是給你們的,來,小朋友,自己拿著。”
再說了,連汪洋他們一家六個都仗著年紀“小”,厚著臉皮討要紅包,沒道理真正的小孩子反倒沒有。
等兩人送完福利,回到家,白誠毅和汪洋倆家已經都跑到他們家來了。
鬍子抽了抽嘴角。
他就知道!
之前寧曉文和寧啟言忙著趕年前最後一批訂單,空不出時間。還囑咐他,讓他一定記得叫這兩家大年三十來家裡一起過年。
不過鬍子壓根沒叫,他就知道叫不叫這兩家肯定都會沒臉沒皮的蹭過來!
地震後已經快三年了,連續三年的年夜飯,都是三家聚在一起,一起度過的。隨著一年年的過度,年夜飯餐桌上的菜餚也越來越豐盛。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憑著寧啟言的手藝,也是南北菜系混雜,不管是來自南方的汪洋他們,還是北方土生土長的白誠毅幾人,都能感受到家鄉的味道。
這一次招的就不是隨時來隨時走的短期僱工,而是得簽一整年的合同,也有穩定的薪酬和福利的正式員工。
雖然這次寧家農場依舊沒把招人的年齡限定在一定範圍內,但卻需要考察勞動能力和技能。
除了鬍子和白誠毅他們在新城到處招工外,董文安在政府部門也有意無意的往外散播消息。
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捨不得放棄自家在蒼雲山的農田,開春以後大部分人還是會回蒼雲山種地,這樣雖然沒有固定薪酬,但地里一整年的莊稼收入也不少,足夠養活一家人外帶還能攢下不少信用點。
而政府部門的人就不同了,首先他們本身在地震前就是公務員,地震後只要政府還在運作,他們就得堅守崗位。而地震後填補空缺招上來的半正式公務員,除了缺少國家認證的檔案外,不管是薪酬還是待遇,都和正式公務員一樣。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願意留在新城生活。
事實證明,董文安似有似無的宣傳,還真招上來兩家人。
其中一個就和董文安隸屬同一部門的同事家庭,家裡有一對五十多歲的父母,身體不錯,不過身體再好,年紀也在這擺著,做兒子的不想讓父母起早貪黑的種地,也不想他們累死累活的參與重建,做父母的又不願意光靠兒子養著。乾脆就和寧家農場簽了合同,夫妻倆就負責農場每天的灌溉,打開閥門,注意灌溉的水量就行,也不累,就是個磨人的活。
剩下的正式員工也都是拖家帶口的,凡是有勞動力的,都被寧啟言簽了下來,滿打滿算,一共簽了六家,十七個人。這六家裡唯四沒簽合同的,就是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和一個八歲,一個兩歲的孩子。
趁著下雪前,簽完合同的六家人直接搬進了寧家農場提供的員工宿舍。雖然得自己燒煤取暖,但火炕爐子廚房都齊全,獨門獨戶,哪怕和其他的員工家庭比鄰而居,也比在市里好幾家人擠在一起,跟鴿子籠似的強。
有了正式員工,寧啟言他們才從大棚里解脫出來,趁著冬天事情少,再加上搬來農場以後,地方足夠大,寧啟言就幫著寧曉文大量的釀醋,做辣醬和番茄醬。
自從他們第一批醋製成,銷量一直居高不下,不光是做調味品,如今藥品緊缺,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醋還能消毒殺菌,自然暢銷。
而辣醬,平日裡還好說,買的多是嗜辣的人,但天氣一冷,除了一點辣味沾不得的,大家都願意買點配飯。
番茄醬倒是和辣醬相反,適合平日吃,不光能補充點微量元素,口味上也酸甜可口,就是男人們也喜歡偶爾舀一勺換換口味,更別提女人孩子們了。
而寧家的調味品在D市範圍內一點點開始有了名氣。相比換購點從其他家進的貨,寧家出貨量越拉越大不說,就連種類也越來越多。條件簡陋,就連瓶子都是回收之後消毒再利用的,所以寧啟言他們也沒製作什麼品牌標籤,直接在玻璃瓶上寫個“寧”字,一點點也讓大家養成了習慣,除了製作方法和原料複雜的調味品,但凡常見的種類,“寧”牌都涵蓋了,所以不少人到換購點都會直接選擇寧家的商品。而不少消息靈通的人,也聽說了除了軍隊以外,唯一一個私人承包的整片田地,就是寧家的,這樣也讓人更願意相信,“寧牌”不再是換購點裡出售的其他“雜牌子”,而是有足夠原料支撐的“正規”品牌。
所以寧家現在是不管能做出多少調味品成品,換購點都吃得下,甚至不需要寧曉文開口,但凡市里清理出一批罈罈罐罐,換購點那邊都會先緊著寧家換,寧家不要的,才會掛到換購清單的列表里,對外交易。
忙碌製作調味品的時間裡,不知不覺,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隨著今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負責照顧豬圈和羊圈的員工也傳來了好消息。幾乎是同一時間,預產期相近的母豬和母羊都有了動靜。
接到消息,寧啟言他們放下手裡的活就往外走。
負責專門照看豬圈和羊圈的員工只有兩個人,要生崽子了,兩個人根本忙不過來。而且家畜的繁殖對現在的農場來說非常重要,不親眼盯著,寧啟言他們沒辦法放心。
第104章 結束,也是開始
漫天遍野大片的雪花,將農場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色,第一場雪剛下,鬍子和杜程邊往山坡下走,邊合計著雪下大以後,如何把農場常走的幾條路清理乾淨。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撒鹽或者煤渣,但燒剩下的煤渣能有多少,撐死也就能在山坡這邊用一用。而撒鹽的話,D市雖然靠近海邊,但一直沒有曬海水取鹽,如今大家吃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過來的食鹽,這要是大量的撒到地上用來融雪,就算他們不在乎這些鹽消耗的信用點,也捨不得這麼糟蹋。
想來想去,除了人力除雪,實在沒想出其他辦法。兩人倒是合計著明年夏天的時候,早早的到海邊,那麼高的溫度和烈日,不可能曬不出海鹽,而且他們也不指著這些鹽食用,所以也不需要什麼提純清理雜質,曬出來存著冬天除雪。
寧啟言和寧曉文在旁邊聽著,也沒意見,偶爾插嘴,到了海邊,指不定還能弄點海鮮吃吃。
等走到豬圈,杜程和鬍子一進去就脫了外衣,讓寧啟言和寧曉文拿著,而後他們捲起袖子,洗手幫忙。
照看豬圈和羊圈的,是一對農村出身的父子倆,父親五十來歲,兒子剛剛二十,在老家年年家裡都養豬和放羊,數量不多,但一年年下來,也攢了不少經驗。
但說到接生,只有這位父親會,兒子在旁邊干著急也不敢下手。這會兒眼瞅著父親一人忙不過來了,沒想到僱主來了後直接上去幫忙。兒子在旁邊羞愧的耳朵發紅。
明明是花錢雇他幹活,關鍵時刻他卻不頂用,還得讓主家親自動手。
寧曉文在旁邊看著,伸手拍了拍年輕人的後背。
“沒事,多看看就會了。”
寧啟言也安慰的對青年笑了笑。溫和親切的微笑讓年輕人壓下心裡的羞愧,認真的點點頭,然後就仔細看著父親和杜程他們的動作,記在心裡。
寧啟言和寧曉文相視而笑。在僱人的時候,他們就知道,這父子倆真正有經驗的其實只有父親,做兒子的一直在讀書,要是沒有那場地震,這孩子差不多都要大學畢業了,怎麼可能會養豬養羊。不過這孩子性格穩重老實,沒有一般年輕人的跳脫輕浮,幹活也認真,再加上親爹在一邊手把手的教,估計不出一兩年,就能單獨照顧豬圈或者羊圈了。
剛接生完兩頭母豬,聽到信兒的白誠毅他們也跑來湊熱鬧。母豬下崽的時候聚這麼多人,母豬會緊張,影響生產,寧曉文直接把人趕到旁邊的羊圈那,讓他們幫著盯著母羊的動靜。省的都聚在這,萬一那邊母羊發動了,反倒沒人守著。
羊圈和豬圈蓋得很寬敞,牆面的保溫性也很好,入冬後每天都燒煤加溫,室內的溫度比當初在空間半露天的窩棚溫度還高一些。
豬羊是在早上出現躁動,等全部安全的生產之後,已經是半夜了。
小羊羔可以直接養在羊圈裡,但是豬仔們需要的溫度就得更暖和一些,原本寧曉文和鬍子住的房間旁邊的儲藏室打了火炕,就是為了給剛出生的雞鴨豬崽們保證溫度的,但一直照顧豬羊的父子倆連連搖頭。
照顧家畜本來就是他們的工作,沒道理生完崽子還得僱主親自養著。父子倆直接用棉被包好小豬,抱回他們住的屋子。不光每天把小豬崽們抱下去喝奶,還得讓兒子學著照顧豬仔們。
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僱主的性格這位父親還是能品出來的。
雖說現在已經開始重建,但學校什麼時候能正常恢復上課還是個未知數,與其浪費時間乾等著遙遙無期的開學,還不如踏踏實實的在農場幹活。僱主性格好,心善,只要認認真真工作,正常的薪酬之外,還時不時的有不少福利。做父親的經歷過的人和事不少,年輕時也出去打過工,心知遇到這樣的僱主很難得了,就算將來兒子的學校一直不恢復,一直留在農場工作也相當不錯。
寧啟言他們見父子倆這麼堅決,想想也就同意了。父子倆住的地方確實距離豬圈沒有寧啟言他們家那麼遠,剛出生的小豬們不只需要溫暖的環境,還得經常抱到母豬這邊喝奶,等積雪厚實起來,從寧啟言的院子走過來實在太麻煩了。
母豬和母羊平安生產,寧啟言放下最後一點擔心,整個農場都在穩定的發展。
安穩卻又忙碌的冬天過去一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
大年三十這天,杜程和鬍子把之前殺豬留出來的一部分豬肉排骨等送到山坡中段的員工宿舍。僱傭的六家人每家都給了五斤豬肉,兩斤排骨,兩個小孩還得了兩個大紅……袋子。
紙幣到現在還沒恢復使用,信用點又是虛擬的,所以也包不出紅包,乾脆換成兩個紅布袋。每個袋子都有一瓶小孩子喜歡吃的番茄醬,一些乾果,和一大包各種各樣的糖果。
六家人感激的不止如何是好。僱主家殺豬他們自然知道,但萬萬沒想到連豬肉能作為福利發下來。這可是豬肉啊,要是拿到外面去,都能被炒出天價!
至於給小孩子的紅……袋子,兩家帶小孩的雇員家庭連連推拒,帶孩子過來幹活本來就算是拖累了,平時孩子的吃用,僱主們也不要錢,趕上前段時間忙著除雪清路,兩個孩子甚至被僱主的朋友家那倆姑娘帶回去照看,他們哪還好意思收下這兩袋子東西。
鬍子擺擺手,直接把袋子放到小孩懷裡,“這是給孩子的,又不是給你們的,來,小朋友,自己拿著。”
再說了,連汪洋他們一家六個都仗著年紀“小”,厚著臉皮討要紅包,沒道理真正的小孩子反倒沒有。
等兩人送完福利,回到家,白誠毅和汪洋倆家已經都跑到他們家來了。
鬍子抽了抽嘴角。
他就知道!
之前寧曉文和寧啟言忙著趕年前最後一批訂單,空不出時間。還囑咐他,讓他一定記得叫這兩家大年三十來家裡一起過年。
不過鬍子壓根沒叫,他就知道叫不叫這兩家肯定都會沒臉沒皮的蹭過來!
地震後已經快三年了,連續三年的年夜飯,都是三家聚在一起,一起度過的。隨著一年年的過度,年夜飯餐桌上的菜餚也越來越豐盛。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憑著寧啟言的手藝,也是南北菜系混雜,不管是來自南方的汪洋他們,還是北方土生土長的白誠毅幾人,都能感受到家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