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合理,完全合理。”朱蒂斯喝了一口啤酒,透過杯子笑了。
“我哪兒說錯了嗎?”萊梅克問道。
“這些嚴密的推理都是正確的,麥克。史達林的紅軍已經擴充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他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並取得了勝利。現在,他們已經遍布整個東歐。巴爾幹半島、波蘭、還有東德,史達林沒從這些地方撤出一個士兵。在美國也有一支十分活躍的共產主義政黨。而這一切都是在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眼皮底下做成的。”
“你想說明什麼?”
“史達林就沒碰上過比羅斯福更好的朋友。美國一心一意要阻止納粹。在它自己參戰之前,選擇了蘇聯作為其代理人,就像一開始選擇英國一樣。但看到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取得勝利,又向全世界表明,他們可以在吉爾吉斯大草原一帶控制住德國人,羅斯福就徹底轉向支持蘇聯了,給他們的戰略物資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給英國的。當然蘇聯人也沒辜負他,在戰爭中消滅了百分之九十的德軍。現在他們解放了的國家都變為其嫡系,蘇聯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與此同時,聯合國正在不遺餘力地瓦解歐洲舊的殖民體系,而幾乎不去干預蘇聯的擴張。這樣就形成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即將擁有和美國同等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這一切都應當感謝美國。所以史達林有什麼理由殺害他的美國恩人呢?”
“他沒有理由。”
“那誰有呢?”
一席話說得萊梅克特別失落,就像剛剛發射完的炮管一樣,心裡空蕩蕩的。朱蒂斯一定覺察到了他驚訝的神情,伸出一隻手撫摸著他的臉頰。萊梅克一時沒緩過神兒來,也不知道躲避。
“可憐的麥克,”她喃喃道,“你就沒被人拋棄過嗎?”
他的目光越過她,越過煙霧繚繞的小酒館,落在外面的世界上。一個不可能的答案在他腦海里閃過:“邱吉爾。”
朱蒂斯的手還停留在萊梅克臉上。她溫柔地說:“我不能說是不是邱吉爾。但你說得對,是英國。”
“這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萊梅克突然間如醍醐灌頂,“而是為了不再喪失權力。”
“完全切中要害。”她收回了手。
“戰前,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現在,戰爭快要結束,整個帝國都瀕臨瓦解。邱吉爾想要維持現狀,維持歐洲原有的勢力均衡。但羅斯福卻想通過聯合國結束殖民體系。為了保護英國利益,邱吉爾唯一能做的就是和美國結盟。但是在羅斯福的領導下,經過雅爾達會議,美國完全傾向於和蘇聯結盟。所以羅斯福必須離開。”
“麥克,他太疲憊,病得太重了。他就是一個脆弱的、垂死的老人。這都是我的親眼所見。他不會再強硬起來,有效地牽制史達林。英國人在德黑蘭會議時就看到了這一點,到雅爾達會議時更是如此。現在是關鍵時刻,各國軍隊都在行動。他們推測杜魯門只會做得更好。羅斯福的確是個偉人,是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總統。我敢肯定,你們這些歷史學家也會原諒他在過去幾年裡表現出來的弱勢。但他畢竟不是英國人,曾經一度輝煌的英國人永遠不能原諒他。”
“你的同黨,茂迪?金,她是個反共主義者。”
“據我所知,態度還相當強硬。她是幾年前被僱傭的,只為了以防萬一。”
“那他們為什麼沒派你去殺了史達林?”
朱蒂斯搖搖頭:“麥克,在共產主義蘇聯,權力的變動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問題是他們的體系。不像在美國,新總統總會帶來新政策。而且……”她頓了頓,用塗著指甲油的手撓撓下巴,“坦誠地說,史達林可沒那麼容易殺掉。”
萊梅克舉起酒杯。朱蒂斯已經把她的喝完了。他咕咚咕咚灌下去好幾口,然後用衣袖擦擦嘴角。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邱吉爾真的讓人去殺了羅斯福?我還是不敢相信。”
朱蒂斯聳聳肩,“有一天亨利二世和他的騎士們坐在一起聊天。他抱怨起了坎特伯雷那個大主教——托馬斯?貝奇特,怪他老是和自己觀點相左。他說:‘我周圍怎麼儘是膽小鬼,就沒人給我除掉那個出身卑微的牧師呢?’誰知道他是認真的還是就開個玩笑?但不管怎麼樣,他的屬下們當回事兒去辦了……”
“……然後貝奇特就死在了教堂里。”
“並且成為一個聖人。所以這也說得通。可能邱吉爾就只是某天晚上對他的某個隨從抱怨了兩句,說他真希望羅斯福怎麼怎麼樣。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便有了這麼個結局。”朱蒂斯揮動雙手,念了一句咒,“阿布拉卡達布拉。這就是歷史。”
就這樣,歷史學家和殺手各自守著一隻空酒杯,坐在一起。萊梅克吃力地消化著剛剛聽到的這一大堆信息。他相信她說的,的確言之成理。
“所以說,教授,你得出結論啦?”
“關於什麼?”
“到底什麼在推動歷史,是事件還是個人?幹嘛這麼驚訝地看著我;別忘了我讀過你的書。你覺得我是引起變動的偶然因素呢,還是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殺了羅斯福,我真的左右了未來,讓它偏離了軌道?還是它事實上紋絲不動?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看的。拜託了。”
“我哪兒說錯了嗎?”萊梅克問道。
“這些嚴密的推理都是正確的,麥克。史達林的紅軍已經擴充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他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並取得了勝利。現在,他們已經遍布整個東歐。巴爾幹半島、波蘭、還有東德,史達林沒從這些地方撤出一個士兵。在美國也有一支十分活躍的共產主義政黨。而這一切都是在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眼皮底下做成的。”
“你想說明什麼?”
“史達林就沒碰上過比羅斯福更好的朋友。美國一心一意要阻止納粹。在它自己參戰之前,選擇了蘇聯作為其代理人,就像一開始選擇英國一樣。但看到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取得勝利,又向全世界表明,他們可以在吉爾吉斯大草原一帶控制住德國人,羅斯福就徹底轉向支持蘇聯了,給他們的戰略物資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給英國的。當然蘇聯人也沒辜負他,在戰爭中消滅了百分之九十的德軍。現在他們解放了的國家都變為其嫡系,蘇聯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與此同時,聯合國正在不遺餘力地瓦解歐洲舊的殖民體系,而幾乎不去干預蘇聯的擴張。這樣就形成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即將擁有和美國同等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這一切都應當感謝美國。所以史達林有什麼理由殺害他的美國恩人呢?”
“他沒有理由。”
“那誰有呢?”
一席話說得萊梅克特別失落,就像剛剛發射完的炮管一樣,心裡空蕩蕩的。朱蒂斯一定覺察到了他驚訝的神情,伸出一隻手撫摸著他的臉頰。萊梅克一時沒緩過神兒來,也不知道躲避。
“可憐的麥克,”她喃喃道,“你就沒被人拋棄過嗎?”
他的目光越過她,越過煙霧繚繞的小酒館,落在外面的世界上。一個不可能的答案在他腦海里閃過:“邱吉爾。”
朱蒂斯的手還停留在萊梅克臉上。她溫柔地說:“我不能說是不是邱吉爾。但你說得對,是英國。”
“這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萊梅克突然間如醍醐灌頂,“而是為了不再喪失權力。”
“完全切中要害。”她收回了手。
“戰前,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現在,戰爭快要結束,整個帝國都瀕臨瓦解。邱吉爾想要維持現狀,維持歐洲原有的勢力均衡。但羅斯福卻想通過聯合國結束殖民體系。為了保護英國利益,邱吉爾唯一能做的就是和美國結盟。但是在羅斯福的領導下,經過雅爾達會議,美國完全傾向於和蘇聯結盟。所以羅斯福必須離開。”
“麥克,他太疲憊,病得太重了。他就是一個脆弱的、垂死的老人。這都是我的親眼所見。他不會再強硬起來,有效地牽制史達林。英國人在德黑蘭會議時就看到了這一點,到雅爾達會議時更是如此。現在是關鍵時刻,各國軍隊都在行動。他們推測杜魯門只會做得更好。羅斯福的確是個偉人,是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總統。我敢肯定,你們這些歷史學家也會原諒他在過去幾年裡表現出來的弱勢。但他畢竟不是英國人,曾經一度輝煌的英國人永遠不能原諒他。”
“你的同黨,茂迪?金,她是個反共主義者。”
“據我所知,態度還相當強硬。她是幾年前被僱傭的,只為了以防萬一。”
“那他們為什麼沒派你去殺了史達林?”
朱蒂斯搖搖頭:“麥克,在共產主義蘇聯,權力的變動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問題是他們的體系。不像在美國,新總統總會帶來新政策。而且……”她頓了頓,用塗著指甲油的手撓撓下巴,“坦誠地說,史達林可沒那麼容易殺掉。”
萊梅克舉起酒杯。朱蒂斯已經把她的喝完了。他咕咚咕咚灌下去好幾口,然後用衣袖擦擦嘴角。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邱吉爾真的讓人去殺了羅斯福?我還是不敢相信。”
朱蒂斯聳聳肩,“有一天亨利二世和他的騎士們坐在一起聊天。他抱怨起了坎特伯雷那個大主教——托馬斯?貝奇特,怪他老是和自己觀點相左。他說:‘我周圍怎麼儘是膽小鬼,就沒人給我除掉那個出身卑微的牧師呢?’誰知道他是認真的還是就開個玩笑?但不管怎麼樣,他的屬下們當回事兒去辦了……”
“……然後貝奇特就死在了教堂里。”
“並且成為一個聖人。所以這也說得通。可能邱吉爾就只是某天晚上對他的某個隨從抱怨了兩句,說他真希望羅斯福怎麼怎麼樣。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便有了這麼個結局。”朱蒂斯揮動雙手,念了一句咒,“阿布拉卡達布拉。這就是歷史。”
就這樣,歷史學家和殺手各自守著一隻空酒杯,坐在一起。萊梅克吃力地消化著剛剛聽到的這一大堆信息。他相信她說的,的確言之成理。
“所以說,教授,你得出結論啦?”
“關於什麼?”
“到底什麼在推動歷史,是事件還是個人?幹嘛這麼驚訝地看著我;別忘了我讀過你的書。你覺得我是引起變動的偶然因素呢,還是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殺了羅斯福,我真的左右了未來,讓它偏離了軌道?還是它事實上紋絲不動?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看的。拜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