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南宋重相權。作為一名主政達 19 年的宰相,評價秦檜一生功過,當然不能單以岳飛事件而論。他的對金主和政策,不是沒有道理。事實證明,南宋是打不過金的。歷史學家大都覺得,當時金軍橫掃中國如秋風席捲落葉,打得宋高宗一逃再逃,直逃到海上才倖免被俘,居然沒有最後滅掉南宋,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岳飛等將領在抗金戰爭中,雖然打了幾場勝仗,稍斂金人的囂張氣焰,其實對於整個被動的情勢並無重大影響,未能扭轉戰局。如果我們從金人而非宋人的角度來看,就更清楚了 :實際上,金人最大的失策便是與宋議和。假如它堅持要打,一鼓作氣滅南宋而征服、統一全中國,勝算幾乎是一定的。那樣,中國的歷史就將完全改寫,金朝就將作為一個單獨的大朝代,而不是與另一個偏安於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並列在中國的史卷中。正是由於它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允和了,造成南宋的命脈延續了一個半世紀,也恨了它一個半世紀,在更北方的蒙古人崛起之時,重蹈遼朝腹背受敵而終至滅亡的覆轍。
宋代的軍力衰弱,偏又好意氣用事,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前與金人聯手滅遼,遼軍雖大敗於金,宋軍也大敗於遼,一副趁火打劫卻碰了個硬釘子的猥瑣相。及至殘遼西遷,宋又暗中與之相通,並收納金人叛將,破壞與金的盟約,導致自身的滅國之災。說到底,“靖康恥”是它自己不講理、投機取巧引來的禍端,怪不得別人。後蒙古人伐金,又來找南宋尋求聯手,宋人只顧雪一百多年前的恥,卻忘了前次的教訓。金亡之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就守不住了。蒙古大軍南下,宋人節節抵抗,前赴後繼,仍無力回天,無數抗戰志士也只能如文天祥,徒發“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悲喟而已。
議和與“拼死一戰”
遼是宋的世敵,如果宋能不計前嫌,聯遼抗金而不是聯金滅遼,北宋也就不會輕易覆亡。遼再壞,畢竟只是屢犯邊關,遠不及金之陷京擄帝來得惡劣。金是南宋的世仇,如果南宋能不計前嫌,聯金抗蒙古而不是聯蒙古滅金,南宋也不會輕易覆亡。金再壞,畢竟還允許議和,留給你偏安的遼闊空間與長久時間,遠不及蒙古人趕盡殺絕來得兇殘。兩宋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鍵時刻的重大失策,在於不懂得政治學的敵友定理,以狹隘的民族復仇情緒代替理性判斷與抉擇,因而一錯再錯,一亡而再亡。
有人會說,與其屈辱偷生,不如拼死一戰。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聽起來慷慨激昂,也符合英雄的做人準則,但套用在國家、民族上,卻是毫無道理。國家既亡,整個民族都淪為亡國奴,豈不是在更為屈辱的環境中偷生?難道你要整個民族都“玉碎”,都拼死,都遭屠殺,致使種族滅絕?只要不是這樣,那麼國家的苟安就比打不贏也打要好,保全半壁江山也比徹底淪亡要好。秦檜與金人簽訂的“紹興和議”,雖是不平等條約,卻為南宋爭取了 20 年的和平,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平心而論,秦檜是一個不錯的經濟人才,在他的治下,宋朝迅速修復了戰爭的創傷,再現北宋時的繁榮景象,奠定了 150 年的國運基礎。
漢奸的大批產生,自然是在外國入侵,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第一個高潮是宋代,第二個高潮是明末,第三個高潮則是日本入侵。中國自從出了個秦檜,以後所有的漢奸都相形遜色,──不是他們的罪行,而是他們作為漢奸的知名度。秦檜簡直就成了“漢奸”的代名詞,直到再出了個汪精衛。
汪精衛遭到各方的一致痛恨,不是沒有道理的。從國民黨方面來看,蔣介石領導抗戰勝利,如果不跟汪劃清界限,有損黨和領袖的形象。汪精衛是蔣介石在黨內最大的競爭對手,雙方曾為奪取孫中山繼承人的位置明爭暗鬥 ;抗戰八年,蔣介石對日秘密和談一直斷斷續續。徹底否定汪精衛,即確定了蔣的合法性及歷史上的地位。從共產黨方面來看,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汪精衛是國民黨著名左派,共產黨的有力支持者,蔣介石發動“清共”,汪的武漢國民政府一度站在共產黨一邊,表示要討伐蔣介石,後來居然寧漢合流,一致反共。及至國共第二次合作,全國抗日,汪的南京政府打出的旗號卻是“和平、反共、救國”。舊恨新仇,集於汪氏一身,何況國民黨已給他定性在前,正是一條可以任意鞭笞的死狗,絕無再為他講話之理。從一般民意方面來看,“漢奸說”本是中國特產,無論文化傳統、歷史鏡鑒、道德觀念、民族情緒,都不會認為汪是一個好東西。從國際輿論方面來看,汪屬於戰敗的日本侵略者陣營,從未得到過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承認,到日本對美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已呈敗相、日首相近衛向汪表示進一步交還中國(淪陷區)主權的時候,汪居然主動提出向英美宣戰,近衛勸都勸不住。因而在即使民族觀念較為豁然大度的西方民主國家眼裡,他也不值得稍予同情。
汪精衛當漢奸的動機
史學家們對汪精衛的漢奸罪認識較為一致,唯在當漢奸的動機上看法各有不同。一是對權力的追求,即所謂“領袖慾”;二是貪生怕死,患了“恐日症”和軟骨症 ;三是與蔣介石達成默契,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中國無論是勝是敗都不至於亡國 ;四是確信中國打不贏日本,遲和不如早和,反而主動 ;五是一貫親日,死心塌地投靠日本 ;六是與蔣介石內鬥失利,負氣出走鑄成大錯,只好一錯到底。
宋代的軍力衰弱,偏又好意氣用事,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前與金人聯手滅遼,遼軍雖大敗於金,宋軍也大敗於遼,一副趁火打劫卻碰了個硬釘子的猥瑣相。及至殘遼西遷,宋又暗中與之相通,並收納金人叛將,破壞與金的盟約,導致自身的滅國之災。說到底,“靖康恥”是它自己不講理、投機取巧引來的禍端,怪不得別人。後蒙古人伐金,又來找南宋尋求聯手,宋人只顧雪一百多年前的恥,卻忘了前次的教訓。金亡之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就守不住了。蒙古大軍南下,宋人節節抵抗,前赴後繼,仍無力回天,無數抗戰志士也只能如文天祥,徒發“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悲喟而已。
議和與“拼死一戰”
遼是宋的世敵,如果宋能不計前嫌,聯遼抗金而不是聯金滅遼,北宋也就不會輕易覆亡。遼再壞,畢竟只是屢犯邊關,遠不及金之陷京擄帝來得惡劣。金是南宋的世仇,如果南宋能不計前嫌,聯金抗蒙古而不是聯蒙古滅金,南宋也不會輕易覆亡。金再壞,畢竟還允許議和,留給你偏安的遼闊空間與長久時間,遠不及蒙古人趕盡殺絕來得兇殘。兩宋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鍵時刻的重大失策,在於不懂得政治學的敵友定理,以狹隘的民族復仇情緒代替理性判斷與抉擇,因而一錯再錯,一亡而再亡。
有人會說,與其屈辱偷生,不如拼死一戰。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聽起來慷慨激昂,也符合英雄的做人準則,但套用在國家、民族上,卻是毫無道理。國家既亡,整個民族都淪為亡國奴,豈不是在更為屈辱的環境中偷生?難道你要整個民族都“玉碎”,都拼死,都遭屠殺,致使種族滅絕?只要不是這樣,那麼國家的苟安就比打不贏也打要好,保全半壁江山也比徹底淪亡要好。秦檜與金人簽訂的“紹興和議”,雖是不平等條約,卻為南宋爭取了 20 年的和平,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平心而論,秦檜是一個不錯的經濟人才,在他的治下,宋朝迅速修復了戰爭的創傷,再現北宋時的繁榮景象,奠定了 150 年的國運基礎。
漢奸的大批產生,自然是在外國入侵,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第一個高潮是宋代,第二個高潮是明末,第三個高潮則是日本入侵。中國自從出了個秦檜,以後所有的漢奸都相形遜色,──不是他們的罪行,而是他們作為漢奸的知名度。秦檜簡直就成了“漢奸”的代名詞,直到再出了個汪精衛。
汪精衛遭到各方的一致痛恨,不是沒有道理的。從國民黨方面來看,蔣介石領導抗戰勝利,如果不跟汪劃清界限,有損黨和領袖的形象。汪精衛是蔣介石在黨內最大的競爭對手,雙方曾為奪取孫中山繼承人的位置明爭暗鬥 ;抗戰八年,蔣介石對日秘密和談一直斷斷續續。徹底否定汪精衛,即確定了蔣的合法性及歷史上的地位。從共產黨方面來看,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汪精衛是國民黨著名左派,共產黨的有力支持者,蔣介石發動“清共”,汪的武漢國民政府一度站在共產黨一邊,表示要討伐蔣介石,後來居然寧漢合流,一致反共。及至國共第二次合作,全國抗日,汪的南京政府打出的旗號卻是“和平、反共、救國”。舊恨新仇,集於汪氏一身,何況國民黨已給他定性在前,正是一條可以任意鞭笞的死狗,絕無再為他講話之理。從一般民意方面來看,“漢奸說”本是中國特產,無論文化傳統、歷史鏡鑒、道德觀念、民族情緒,都不會認為汪是一個好東西。從國際輿論方面來看,汪屬於戰敗的日本侵略者陣營,從未得到過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承認,到日本對美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已呈敗相、日首相近衛向汪表示進一步交還中國(淪陷區)主權的時候,汪居然主動提出向英美宣戰,近衛勸都勸不住。因而在即使民族觀念較為豁然大度的西方民主國家眼裡,他也不值得稍予同情。
汪精衛當漢奸的動機
史學家們對汪精衛的漢奸罪認識較為一致,唯在當漢奸的動機上看法各有不同。一是對權力的追求,即所謂“領袖慾”;二是貪生怕死,患了“恐日症”和軟骨症 ;三是與蔣介石達成默契,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中國無論是勝是敗都不至於亡國 ;四是確信中國打不贏日本,遲和不如早和,反而主動 ;五是一貫親日,死心塌地投靠日本 ;六是與蔣介石內鬥失利,負氣出走鑄成大錯,只好一錯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