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對於前線士兵來說,他們是不甘在自願作戰和自我犧牲上落後於大後方的;在那裡,男女老少(甚至兒童)在盟軍慘無人道的轟炸恐怖強加給德國人民的可怕條件下馮·蒂佩爾斯基爾希援引了富勒對盟軍破壞的全部看法。富勒著作的第317頁:“這種野蠻的破壞究竟帶來什麼後果呢?當第一、第二戰場都在前赴後繼去奪取勝利的時候,第三戰場卻破壞著戰後行將來到的和平的基礎,濫炸城市,要知道文明的基礎是城市,而不是瓦礫堆。”努力奮鬥,不惜損害健康,甚至往往獻出生命。他們日復一日地堅持著,激起了前線士兵的欽佩與尊敬,也使他們感到自己有義務獻出一切。最後,官方出版物中諸如新兵器、新型改裝飛機的大量採用與遍布各大海洋的潛艇以及德國工業增產之類的有意蠱惑人心的鼓動,也起到了增強德國人民和軍隊士氣的作用。另外,德國士兵對其軍官、士官的信心還沒有動搖。
因此仍然存在著繼續抵抗的某些精神條件,雖然這意味著:當人們發現最後攻勢走向失敗時,他們的反響將更大。隨著阿登攻勢的破產,德國最後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它所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保持有效的防禦。一時,忠於職守、自我犧牲、同志友愛的精神使人們還能抵擋一陣,後來抵抗的意志終於垮了。無可奈何,前線士兵被迫承認,敵方的陸、海、空優勢如此之大,以至於不再有希望進行有效的抵抗了。
這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在干希特勒曾公開預言,德軍將重演它一九四0年的勝利馮·蒂佩爾斯基爾希著作的第598頁也寫道希特勒無視諸如此類的考慮:“(德軍)素質下降,在許多方面已無法與在1940年裝備精良時相比。”他的計劃是建立在過高估計德軍力量,過低估計西方盟軍力量,特別是過低估計美國人經受挫折、恢復元氣能力的基礎之上。
一九四四年底德國可動用的兵力與世界上三個最強大國家可動用的兵力之間的持久差距,不象希特勒說的可以“一舉”消除,而且用他現在西線集結的部隊來消除當然也是不成的。即使德國的最後攻勢果真達到目標,重新占領了安特衛普,這對盟軍將只不過是個暫時挫折,決不會是他們的最後失敗。充其量,把西方盟軍計劃的執行推遲幾個星期——即便如此,也只有在利用如此贏得的時間來取得軍事上特別是政治上的有利條件以後,才真正會有所得。但是,這種可能性從一開始就被排除了,因為在交戰雙方充滿仇恨的氣氛中,不可能達成政治協議,而軍事拖延是以高昂代價換來的,因而一文不值。攻勢甚至沒有使進攻德國的敵軍受到很大削弱,而為了進行這次攻勢得到加強、改編的德國師卻喪失了大量人員、物資,陸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湊合起來的最後預備隊也給報銷了。這些預備隊的不復存在,在東西兩線都被痛感到了。倘若把抵抗重點及時地從西線轉移到東線,那裡的防線肯定可以守得更久一些掃校者註:這個觀點恐怕並不公允,畢竟我們今天都已知道:那時東線蘇軍的實力比西線強大得多。;當然,採取了這個解決辦法,西線就要聽其自然,就要面對處於壓倒優勢的西方盟軍而迅速瓦解馮·蒂佩爾斯基爾希對邱吉爾賦予軍事行動以政治目標的“最後嘗試”的評論。到1945年3月底(他的著作第643頁),“使邱吉爾大為失望的是蒙哥馬利沒有奉命趕在蘇軍之前不惜一切代價攻占柏林。邱吉爾去找艾森豪,沒想到撲了一鼻子灰。艾森豪拒絕別人對他軍事行動的實施進行干涉,他宣稱,柏林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軍事目標。同時,他不無道理地向邱吉爾指出,德國被占領後的政治分界已跟俄國人議定。……這條分界線劃在柏林以西約九十五英里處。……艾森豪的觀點得到白宮的支持,他執行了他自己的計劃。”富勒著作第346頁:“就政治上來說,【德國人】最好的方法或許還是放棄西線,集中全力對付俄軍。這樣德軍就會把整個德國和奧地利交給美國和英國,而給俄國一個致命的打擊。”蒙哥馬利同意邱吉爾的見解。富勒(第360頁,第46條腳註)寫道:“英格索爾斷言,政治上缺乏遠見,決定不進攻柏林的責任不在艾森豪而在布萊德雷。”。
因為希特勒清楚地知道,盟軍決不會撇開蘇聯單方面跟他媾和,所以他就主張進攻西線,然而德國的最後預備隊由於這次進攻失敗而崩潰卻主要使蘇聯得利。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俄國人在向德國發起的最後攻勢中突破了巴拉諾維齊橋頭堡。這次攻勢所以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勝利,其根子毫無疑問是德國的阿登攻勢。原以為在西線贏得的時間到頭來被證明是一場可怕的幻覺:紅軍第一個猛攻德國首都。四月二十五日,他們的前衛部隊與美國人在易北河畔會師。只是在敵人的一目了然的勝利的影響下,德國終於才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接受“無條件投降”——然而卻太遲了。
英文版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現在這個英文版在一個重要的方面與原來的德文版不同。考慮到自己德國的讀者( 其觀點毫無疑問極大地受到歐洲大陸看法的影響) ,德文版的編者感到特別有必要對歐洲的戰爭與歐洲以外的戰爭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說明。為了較清楚地說明歐洲以外的戰爭——比如太平洋戰爭——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同盟國在歐洲戰區的戰略,也為了說明同盟國對日作戰如何依賴於歐洲的戰況,太平洋戰爭的兩個決定性戰役也就編入了德文版,一個是由于爾根·羅韋爾撰寫的一九四二年中途島的空海戰役,另一個是由貝爾恩·安德森撰寫的一九四四年的雷伊泰灣戰役。
因此仍然存在著繼續抵抗的某些精神條件,雖然這意味著:當人們發現最後攻勢走向失敗時,他們的反響將更大。隨著阿登攻勢的破產,德國最後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它所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保持有效的防禦。一時,忠於職守、自我犧牲、同志友愛的精神使人們還能抵擋一陣,後來抵抗的意志終於垮了。無可奈何,前線士兵被迫承認,敵方的陸、海、空優勢如此之大,以至於不再有希望進行有效的抵抗了。
這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在干希特勒曾公開預言,德軍將重演它一九四0年的勝利馮·蒂佩爾斯基爾希著作的第598頁也寫道希特勒無視諸如此類的考慮:“(德軍)素質下降,在許多方面已無法與在1940年裝備精良時相比。”他的計劃是建立在過高估計德軍力量,過低估計西方盟軍力量,特別是過低估計美國人經受挫折、恢復元氣能力的基礎之上。
一九四四年底德國可動用的兵力與世界上三個最強大國家可動用的兵力之間的持久差距,不象希特勒說的可以“一舉”消除,而且用他現在西線集結的部隊來消除當然也是不成的。即使德國的最後攻勢果真達到目標,重新占領了安特衛普,這對盟軍將只不過是個暫時挫折,決不會是他們的最後失敗。充其量,把西方盟軍計劃的執行推遲幾個星期——即便如此,也只有在利用如此贏得的時間來取得軍事上特別是政治上的有利條件以後,才真正會有所得。但是,這種可能性從一開始就被排除了,因為在交戰雙方充滿仇恨的氣氛中,不可能達成政治協議,而軍事拖延是以高昂代價換來的,因而一文不值。攻勢甚至沒有使進攻德國的敵軍受到很大削弱,而為了進行這次攻勢得到加強、改編的德國師卻喪失了大量人員、物資,陸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湊合起來的最後預備隊也給報銷了。這些預備隊的不復存在,在東西兩線都被痛感到了。倘若把抵抗重點及時地從西線轉移到東線,那裡的防線肯定可以守得更久一些掃校者註:這個觀點恐怕並不公允,畢竟我們今天都已知道:那時東線蘇軍的實力比西線強大得多。;當然,採取了這個解決辦法,西線就要聽其自然,就要面對處於壓倒優勢的西方盟軍而迅速瓦解馮·蒂佩爾斯基爾希對邱吉爾賦予軍事行動以政治目標的“最後嘗試”的評論。到1945年3月底(他的著作第643頁),“使邱吉爾大為失望的是蒙哥馬利沒有奉命趕在蘇軍之前不惜一切代價攻占柏林。邱吉爾去找艾森豪,沒想到撲了一鼻子灰。艾森豪拒絕別人對他軍事行動的實施進行干涉,他宣稱,柏林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軍事目標。同時,他不無道理地向邱吉爾指出,德國被占領後的政治分界已跟俄國人議定。……這條分界線劃在柏林以西約九十五英里處。……艾森豪的觀點得到白宮的支持,他執行了他自己的計劃。”富勒著作第346頁:“就政治上來說,【德國人】最好的方法或許還是放棄西線,集中全力對付俄軍。這樣德軍就會把整個德國和奧地利交給美國和英國,而給俄國一個致命的打擊。”蒙哥馬利同意邱吉爾的見解。富勒(第360頁,第46條腳註)寫道:“英格索爾斷言,政治上缺乏遠見,決定不進攻柏林的責任不在艾森豪而在布萊德雷。”。
因為希特勒清楚地知道,盟軍決不會撇開蘇聯單方面跟他媾和,所以他就主張進攻西線,然而德國的最後預備隊由於這次進攻失敗而崩潰卻主要使蘇聯得利。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俄國人在向德國發起的最後攻勢中突破了巴拉諾維齊橋頭堡。這次攻勢所以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勝利,其根子毫無疑問是德國的阿登攻勢。原以為在西線贏得的時間到頭來被證明是一場可怕的幻覺:紅軍第一個猛攻德國首都。四月二十五日,他們的前衛部隊與美國人在易北河畔會師。只是在敵人的一目了然的勝利的影響下,德國終於才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接受“無條件投降”——然而卻太遲了。
英文版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現在這個英文版在一個重要的方面與原來的德文版不同。考慮到自己德國的讀者( 其觀點毫無疑問極大地受到歐洲大陸看法的影響) ,德文版的編者感到特別有必要對歐洲的戰爭與歐洲以外的戰爭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說明。為了較清楚地說明歐洲以外的戰爭——比如太平洋戰爭——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同盟國在歐洲戰區的戰略,也為了說明同盟國對日作戰如何依賴於歐洲的戰況,太平洋戰爭的兩個決定性戰役也就編入了德文版,一個是由于爾根·羅韋爾撰寫的一九四二年中途島的空海戰役,另一個是由貝爾恩·安德森撰寫的一九四四年的雷伊泰灣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