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的形勢分析會上,當古德里安將軍試圖提請希特勒注意東線的危險形勢時,希特勒氣得歇斯底里大發作。正如威爾莫特所說:“希特勒拒不正視這些事實,因為——用古德里安的話說,‘他的心自中有幅奇特的世界藍圖,每一個事實都得符合他這幅異想天開的藍圖。他相信世界必須如此;但在事實上,這是另外一個世界的藍圖’。”現實很快被證明勝於幻想。但在這期間,希特勒繼續給西線以優先權,“以便我們能保住這裡的主動權”。他還堅持不增援東線,並宣布今後不允許任何撤退。他甚至宣稱.“每當我聽說為了獲得迴旋餘地必須從某地撤退時,我就毛骨悚然。過去兩年中我聽過這種話,結果總是駭人聽聞。”1月10日元首會議第33號拾零以及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3頁。古德里安敘述了希特勒對他報告的反應,這份報告列舉了陸軍參謀總部東線外軍處提供的確切的詳細情況。希特勒:“這是成吉思汗以來最大的一次欺騙!這是誰的胡言亂語?”古德里安在同一頁談到希姆萊時說“希姆萊認為他自己的軍事判斷跟希特勒一樣高明,毋庸說,要比其他將軍高明得多。”希姆萊在跟古德里安談話時聲稱:“你知道嗎,將軍,我認為俄國人根本不會進政。這僅僅是窮凶極惡的恐嚇。你們東線外軍處列舉的數字過分誇大了。你們過分憂慮了。我絕對相信,東線平安無事。”古德里安在自己著作的387頁記下了在一次討論會中(1944年12月底——作者注)希特勒對仔細計算出來的關於敵情數字的反應。他嚴厲地說道,這都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八道”。古德里安還在第404頁記述了他跟“德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里賓特洛甫的一次發人深思的討論。

  一月十日,希特勒宣布,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將撤出阿登,進行休整和補充,但是仍然聽從西線部隊司令調遣。

  約德爾十一月三日說過,希特勒認為,主要可以通過休整、加強西線部隊和在德國本土徵募新部隊來獲得進攻所必須的兵力。對於現有的師,他既不將其恢復到正常實力,又不加以解散,他寧肯組建新師,而放著那些久經戰鬥考驗的師只有一半甚至小半兵力不管。他竭力使自己相信,這樣就能增加兵力去應付即將來臨的危機。事實上,要增加部隊,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打法,而這是希特勒始終不能接受的。他斷然不肯為整個作戰作出必要的結論,不肯向攻勢波及的前線發出必要的指示。由此可見,在現獨裁統治下,現有的部隊並沒有被應有地組織起來,以形成決定性的重點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1頁:“但是在那些危急的日子裡,希特勒只能考慮他自己的西線。到戰爭快結束時,在這場不成功的阿登攻勢中,我們軍事領導的整個悲劇又一次暴露出來了。”在這方面,讀者必須記住,跟東線不一樣的是,西線是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負責的戰場之一。。

  德軍戰略隱蔽措施與戰術隱蔽措施的有機配合,完全出乎敵人的意料。把各種補給品儲備在萊茵河以東,是為防範敵人對該河的預期進攻而作的準備的一部分,但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極為嚴重的困難,因為向第五裝甲集團軍司令親口許諾的斯佩爾機構的運輸縱隊並未出現。

  還有,要對付養精蓄銳、補給充足、人員和裝備均占優勢的敵人,德國部隊的訓練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對此,前線司令官個個都很清楚。這也不足為怪,因為自一九四二年以來,一直沒有進行過這麼大規模的進攻戰。形勢本來是可以大大改觀的,各師也是可以為即將到來的任務作好恰當準備的,只要將他們撤離前線,進行休整、恢復與補充,為訓練提供最有利的條件。希特勒的確為他的許多黨衛軍師提供了這一切,但是被指派實施進攻作戰的陸軍師卻享受不到類似的特權。那些將首當其衝擔負突破敵人防線這個主要任務的普通第一線師,只能對其補充人員進行十分有限而欠缺的系統訓練,當然這不是他們的過錯。黨衛軍部隊配備的武器、裝備(特別是坦克)都遠比第五裝甲集團軍精良,這對參加攻勢的陸軍部隊也是個沉重的精神負擔。

  部隊缺少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被士兵們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所彌補。儘管前線士兵的士氣受到許多不利影響,但在內伊梅根和阿納姆擊退空降著陸的勝利,以及面對人數上、物質上遠居優勢的敵人而取得的魯爾河保衛戰的勝利卻使士兵們充滿了這樣的信念:“萊茵河上的哨兵”仍屹然不動;他們憑著自己在西線的堅韌不拔,保衛著正在東線殊死保衛德國邊疆的夥伴們的後方;同時,他們正在給德國的政治領袖以作出新結論的時間。

  普通士兵接受了官方宣傳,這進一步增強了他們戰鬥下去的願望。官方宣傳說,要是敵人取勝,德國人民就會受奴役。“無條件投降”的要求,臭名昭著的莫根陶計劃的發表,向全體德國人預示著最壞的凶兆,使戰場上的士兵除了戰鬥下去別無其他選擇——即使他們不抱有一線勝利希望威爾莫特與富勒都談論了同盟國要求“無條件投降”的意義與效果。威爾莫特記遞了戈培爾在莫根陶計劃公開時發起的宣傳運動。他在自己的著作的第550頁中援引了戈培爾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說:“魁北克決議只會促使德國人加倍抵抗。”威爾莫特接著說:“這確是它的效果,那些繳獲來的前線部隊寫的信件很快證明了這一點。”富勒著作的第259頁:“弗雷德博格在1943年春的著述說得好:‘他們(德國人)還認識到,這一次的情況可能更糟。德國人民開始感到隱存在整個歐洲地下的怒火,感到來自歐洲各民族的威脅。德國人民想使歐洲和德國團結起來,而納粹主義卻已使歐洲聯合一致來反對德國。他們還感到斯拉夫人對自己夾擊和潛伏在千百萬外國工人中的危險。他們感到應該把戰爭打到底。除了繼續打下去,有沒有別的出路呢?實際上,是當時的形勢和德國的敵人用鞭子把德國人民趕到卐旗幟下去的。‘要不就是勝利,要不就是布爾什維主義’,這就是戈培爾的口號。他給德國人民指明,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尤其是莫根陶計劃,它似乎表明,戈培爾歸根到底還是對的。他和希特勒在過去幾個月所描繪的,並已被很大一部分平民和數百萬士兵的經歷所證實了的俄國占領下德國人民命運的悲慘情景,現在又被要作西方盟軍恐怖報復犧牲品的前景搞得更陰暗了。俄國人已經到達東普魯士邊境,英國人和美國人來到德國西大門,所以,希特勒的論點異乎尋常地令人信服。因此,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是個嚴重的政治錯誤,結果延長了戰爭,給雙方帶來了本來可以避免的巨大犧牲。正如切斯特·威爾莫特所寫:“另外,士兵與平民都認識到,在現階段出現任何國內革命,只會使德國陷入滅頂之滅,在混亂不堪中土崩瓦解。”說得千真萬確,只需補充一點:由於有數以百萬計的外國工人被帶進德國強迫勞動,一出現混亂將更加不可收拾。因此,前線的士兵在尋求機會防止這種結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