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當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發起的攻勢失敗,而第五裝甲集團軍的進攻告捷並呈現出突破之勢時,主攻任務本應立即轉交給第五裝甲集團軍,因為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已大大落後於它的計劃日程。可是,前線司令官們提出的這種建議都被置若罔聞。
遵照希特勒的計劃,擔任主攻的是北面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擔任預備隊的裝甲部隊也是據此而進行部署的。早在十二月十八日,莫德爾陸軍元帥就建議,擔任預備隊的師(或者其中一些)應用來利用第五裝甲集團軍已取得的勝利發展戰果。但由於政治原因,希特勒急干要讓“他的武裝黨衛軍”發起決定性的打擊。因此他堅持,派往前方的那些師應呆在主攻地段以北,以便讓黨衛軍司令澤普·迪特里希再有一次機會威爾莫特著作的第609頁:“馮·倫斯德後來說道,這個決定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它使整個攻勢失去了平衡。”。最後第二、第十二黨衛軍裝甲師倒是被派來增援第五裝甲集團軍,可是來得太晚了,不起任何作用;到那時,第五裝甲集團軍本身也已被迫轉入防禦。決定又一次作得太晚了。
人們不禁要把十二月最後幾天巴斯托尼周圍小小地區集結的部隊,同第五裝甲集團軍為實現向馬斯河渡口挺進這個主要目標所派給的部隊,加以比較。
最遲在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德軍最高統帥部就應該收縮其戰術目標——特別因為東線形勢危急。
第五裝甲集團軍的最終失敗,跟友鄰集團軍沒有取得初期勝利大有關係,因為隨著兩翼拉長,它要抽出部隊保護兩翼,於是先頭突擊部隊受到削弱。
盟軍在聖維特的守軍堅持得比預料的要久。德軍穿過索伊-霍頓-馬爾什公路的進攻雖然迅速,但缺乏力量。結果第五裝甲集團軍被迫退回到其進攻正面的南部地段,迴旋餘地小了。當第七集團軍不久陷入困境時,第五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只得轉而南下,加強受到威脅的翼側。
德軍官兵雖表現了堪稱楷模的獻身精神,但進攻速度還不夠迅猛,在同火速趕來的敵預備隊的決定性競爭中未能取勝。不久,攻勢開始失去制勝的根本條件,即力量和機動性。進攻的機動部隊只有一兩個而不是許諾的五個燃料基數。一個標準基數可燃用一百公里(或六十多英里)。
十二月十六日以及其後幾個星期,可用於進攻的部隊同賦予他們的深遠目標很不相稱,而最後實有的師比預計的還少以下是實有兵力(括號里的數字是計劃里原定的數量):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四(四)個裝甲師,四(五)個步兵師;第5裝甲集團軍:三(四)個裝甲師,三(三)個步兵師;第7集團軍:0(一)個機械化師,四(七)個步兵師包括一個傘兵師。而且,這些師沒有達到滿員。。這些部隊有的甚至還沒有部署好,攻勢實際上就開始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其他諾言也沒有兌現。因而從一開始,攻勢就缺乏能確保迅速有力利用打開的突破口發展戰果的人員、裝備及物資。明知現有兵力(包括人員、武器、裝備、補給)不足,德軍最高統帥部本應再作考慮,甚至在攻勢開始前重作決定。同樣地,實際進攻期間形勢的發展也應使統帥部及時轉入防禦,把部隊撤回原先陣地。
死抱住最初計劃不放,堅持其過於野心勃勃的目標,堅持其對現有部隊的編組、投入方式,這是一個錯誤。在這裡,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裡。盟軍軍事記者切斯特·威爾莫特說得對,德國的軍事戰略不再取決於純軍事考慮,最終決定權不在馮·倫斯德手裡,而在希特勒手裡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75頁以及富勒著作的第346頁:“這個計劃是希特勒制訂的,”戈林說道:“這個計劃的中心內容和細節都是他一人包辦的。……在整個交戰過程中,希特勒親自指導作戰,用無線電下達命令。”。
沒有採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欺騙敵人和牽制進攻方向兩側的敵人——而這是約德爾事先答應過的。因此,敵人能夠從不受攻擊的地段抽調部隊,而又不冒放棄寶貴領土的危險——他們剛剛奪得這些領土,以作發動進一步攻勢的跳板之需。撤至西壁防線後面(即撤至進攻開始時的原先陣地)的決定作得太遲了。這個決定是硬由敵軍優勢兵力強加給希特勒的。由於他再次猶豫不決,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慘重代價。在敵占區再呆下去除了能贏得一點時間,將別無他獲。而這一點時間是沒有特別價值的,因為如此贏得的時間與帶來的慘重損失相比,是得不償失的。
有兩次,古德里安將軍企圖說服希特勒放棄顯然不能取勝的攻勢,把騰出來的部隊派到東線。“十二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承認,阿登攻勢‘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決定性勝利’……但是,‘形勢出現了巨大的緩和。敵人不得不放棄所有的進攻計劃。他們被迫重新部署部隊。他們不得不把已經精疲力竭的部隊再拖上戰場。……他們在國內受到嚴厲的批評。……他們已經不得不承認,在八月底以前決定戰局已沒有希望,也許到明年年底也不可能。這意味著形勢的轉變,在半月以前沒有人相信這種轉變是可能的。’”
遵照希特勒的計劃,擔任主攻的是北面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擔任預備隊的裝甲部隊也是據此而進行部署的。早在十二月十八日,莫德爾陸軍元帥就建議,擔任預備隊的師(或者其中一些)應用來利用第五裝甲集團軍已取得的勝利發展戰果。但由於政治原因,希特勒急干要讓“他的武裝黨衛軍”發起決定性的打擊。因此他堅持,派往前方的那些師應呆在主攻地段以北,以便讓黨衛軍司令澤普·迪特里希再有一次機會威爾莫特著作的第609頁:“馮·倫斯德後來說道,這個決定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它使整個攻勢失去了平衡。”。最後第二、第十二黨衛軍裝甲師倒是被派來增援第五裝甲集團軍,可是來得太晚了,不起任何作用;到那時,第五裝甲集團軍本身也已被迫轉入防禦。決定又一次作得太晚了。
人們不禁要把十二月最後幾天巴斯托尼周圍小小地區集結的部隊,同第五裝甲集團軍為實現向馬斯河渡口挺進這個主要目標所派給的部隊,加以比較。
最遲在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德軍最高統帥部就應該收縮其戰術目標——特別因為東線形勢危急。
第五裝甲集團軍的最終失敗,跟友鄰集團軍沒有取得初期勝利大有關係,因為隨著兩翼拉長,它要抽出部隊保護兩翼,於是先頭突擊部隊受到削弱。
盟軍在聖維特的守軍堅持得比預料的要久。德軍穿過索伊-霍頓-馬爾什公路的進攻雖然迅速,但缺乏力量。結果第五裝甲集團軍被迫退回到其進攻正面的南部地段,迴旋餘地小了。當第七集團軍不久陷入困境時,第五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只得轉而南下,加強受到威脅的翼側。
德軍官兵雖表現了堪稱楷模的獻身精神,但進攻速度還不夠迅猛,在同火速趕來的敵預備隊的決定性競爭中未能取勝。不久,攻勢開始失去制勝的根本條件,即力量和機動性。進攻的機動部隊只有一兩個而不是許諾的五個燃料基數。一個標準基數可燃用一百公里(或六十多英里)。
十二月十六日以及其後幾個星期,可用於進攻的部隊同賦予他們的深遠目標很不相稱,而最後實有的師比預計的還少以下是實有兵力(括號里的數字是計劃里原定的數量):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四(四)個裝甲師,四(五)個步兵師;第5裝甲集團軍:三(四)個裝甲師,三(三)個步兵師;第7集團軍:0(一)個機械化師,四(七)個步兵師包括一個傘兵師。而且,這些師沒有達到滿員。。這些部隊有的甚至還沒有部署好,攻勢實際上就開始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其他諾言也沒有兌現。因而從一開始,攻勢就缺乏能確保迅速有力利用打開的突破口發展戰果的人員、裝備及物資。明知現有兵力(包括人員、武器、裝備、補給)不足,德軍最高統帥部本應再作考慮,甚至在攻勢開始前重作決定。同樣地,實際進攻期間形勢的發展也應使統帥部及時轉入防禦,把部隊撤回原先陣地。
死抱住最初計劃不放,堅持其過於野心勃勃的目標,堅持其對現有部隊的編組、投入方式,這是一個錯誤。在這裡,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裡。盟軍軍事記者切斯特·威爾莫特說得對,德國的軍事戰略不再取決於純軍事考慮,最終決定權不在馮·倫斯德手裡,而在希特勒手裡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75頁以及富勒著作的第346頁:“這個計劃是希特勒制訂的,”戈林說道:“這個計劃的中心內容和細節都是他一人包辦的。……在整個交戰過程中,希特勒親自指導作戰,用無線電下達命令。”。
沒有採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欺騙敵人和牽制進攻方向兩側的敵人——而這是約德爾事先答應過的。因此,敵人能夠從不受攻擊的地段抽調部隊,而又不冒放棄寶貴領土的危險——他們剛剛奪得這些領土,以作發動進一步攻勢的跳板之需。撤至西壁防線後面(即撤至進攻開始時的原先陣地)的決定作得太遲了。這個決定是硬由敵軍優勢兵力強加給希特勒的。由於他再次猶豫不決,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慘重代價。在敵占區再呆下去除了能贏得一點時間,將別無他獲。而這一點時間是沒有特別價值的,因為如此贏得的時間與帶來的慘重損失相比,是得不償失的。
有兩次,古德里安將軍企圖說服希特勒放棄顯然不能取勝的攻勢,把騰出來的部隊派到東線。“十二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承認,阿登攻勢‘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決定性勝利’……但是,‘形勢出現了巨大的緩和。敵人不得不放棄所有的進攻計劃。他們被迫重新部署部隊。他們不得不把已經精疲力竭的部隊再拖上戰場。……他們在國內受到嚴厲的批評。……他們已經不得不承認,在八月底以前決定戰局已沒有希望,也許到明年年底也不可能。這意味著形勢的轉變,在半月以前沒有人相信這種轉變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