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敵軍決定立即停止其他地區的一切進攻,這確是反擊德軍攻勢的一個重大步驟。其結果是,他們能夠集中異常強大的兵力,迎擊進攻的德軍。從十二月二十日起,防禦作戰以及後來的反攻均實行集中指揮,整個防禦部隊由蒙哥馬利陸軍元帥負責指揮。為此,美國第一集團軍從屬於英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希特勒原來預料盟軍軍政領導人之間將出現的異議被杜絕了,雖然艾森豪跟他的將軍們之間還存在著某些意見分歧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91頁:“所以作出這個決定純屬作戰上的需要。艾森豪在作決定時,沒有意識到它會招致布萊德雷和他的參謀們——並最終招致美國部隊和國內人民——多麼強烈的不滿。”同一出處的以下言論也很發人深省:“布萊德雷說,‘完全應該讓位於北部的那個集團軍群暫時負責指揮所有進行突破的集團軍’。但他又說,當比德爾·史密斯19日晚上給他打電話時,他回答說:‘當然,要是蒙蒂(指蒙哥馬利———譯者)指揮的是個美軍司令部,我就會完全同意你的意見。’在布萊德雷司令部里,人們以為這次指揮的變動是邱吉爾‘炮製’的……可是,艾森豪說得一清二楚,首相直到決定作出後才得知這一變動。”在談到英美之間的這一緊張關係時,蒙哥馬利在其著作的第263頁寫道:“從那時(1944年7、8月)起直到戰爭結束,英美部隊之間總是有些‘情緒’。巴頓不時發表一些不利於團結的議論。他在阿爾讓當受到布萊德雷的阻攔時說:‘讓我開到法萊茲,我們就把英國人趕回海里,再來一個敦刻爾克。’”蒙哥馬利在其著作的第263頁又說“諾曼第開頭的這種麻煩,後來變成風暴,有時簡直要毀掉盟軍這隻船。”。
蒙哥馬利上任後便發現,只要德軍在馬爾梅迪與馬爾什之間突破,打開通往西北以及布魯塞爾、安特衛普的道路,西方盟軍就會陷入真正的危險局面。因此,他把防線從斯塔韋洛特延伸到馬爾什,並為反攻準備了強大部隊。
作出把盟軍指揮權集中在一個人手裡的決定是很及時的,因為戰鬥正在急劇地失去控制。除去突破地域的南、北兩翼,在該地域幾乎沒有一條協同一致的防線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85頁:“第28衝鋒隊的士兵絡繹不絕地從奧爾河趕回來。他們帶來了……悲慘的消息,說團一級的防禦工事已經土崩瓦解。”,美國第一集團軍的軍事行動便成了一系列單個的阻滯行動。蒙哥馬利為恢復形勢所作的貢獻在於,他將一系列的孤立行動串聯成一場有明確計劃性的渾為一體的戰鬥。正因為他不同意進行不成熟的零敲碎打的反擊,美軍才可能聚集起預備隊,挫敗德軍擴大突破口的企圖。但是,正當這位總指揮需要預備隊加強他的西翼時,防守防線的北段卻用了六個美國師(美國第一集團軍半數兵力)的大部。盟軍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的反攻來得太快,沒有摧毀德國的進攻力量,雖然這本來無疑是可能的。反攻只取得局部成功。敵人不得不再次艱苦奮戰,重新奪取他們已經為之戰鬥過的領土。
就德軍方面的態勢發展而言,使局勢逆轉的是敵人的空中活動。當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氣轉晴時,英美空軍完全控制了德軍補給線。儘管德國空軍飛行員作了最大的自我犧牲,還是無能為力來減輕地面部隊的負擔,這些來自空中的猛烈襲擊使作戰部隊最急需的彈藥和補給品的輸送進一步災難性地被耽擱了:為隱蔽起見,補給倉庫大都設在萊茵河東岸。在這方面,燃料補給尤其受影響。因此,從一開始,進攻部隊的燃料簡直是用了今天就沒有明天的富勒著作的第348頁:“阿諾德將軍寫道:‘美國陸軍航空兵,飛上了天空,在數量上占有很大優勢。我們數百架飛機的航向直指德軍的補給線。馮·倫斯德就是要通過這些補給線給軍隊運送補給品,以便能夠繼續進攻,或者在此固守也好。以後的行動無論如何也不能削弱。我們準備把戰場孤立起來。’”威爾莫特著作的第603頁:“美英空軍四天就出動了一萬五千架次,不僅襲擊了阿登地區的交通運輸線,還襲擊了整個萊茵蘭地區的公路、鐵路與機場。”梅里安著作的第201頁:“一千七百多噸炸彈投在聖維特……為直接支援地區作戰,戰術空軍航空隊出動了三萬多架次以騷擾德軍,這使德軍進一步遭到破壞。”。至於說補給品,戰鬥地域實際上已經孤立無援。
從德軍角度進行回顧,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展開地域和進攻發起地域選得都正確。選擇的進攻時間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方式均適合當時情況,也都正確。敵人的情報與空中偵察沒有察覺部隊展開的準備情況。採取的偽裝措施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雖然直到進攻前一天才通知有關部隊是擔風險的。無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達成了突然性。
儘管有這些有利因素,進攻仍未成功,這必須歸咎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以下錯誤:德軍最高統帥部沒有及時地將賦予給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主攻任務轉交給第五裝甲集團軍,以便恰到好處地利用後者的勝利發展戰果。後來,在仍有可能採納所謂“修改方案”的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仍然不作變動。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強攻由於兩個友鄰集團軍沒有取得初期的勝利而失利。還有,當進攻明顯已成敗局時,卻不及早鳴金收兵;當戰而不勝需要作出新決定時,又遲遲原地不動。另外,現有人員、物資的數量遠不足以使攻勢向縱深發展。
蒙哥馬利上任後便發現,只要德軍在馬爾梅迪與馬爾什之間突破,打開通往西北以及布魯塞爾、安特衛普的道路,西方盟軍就會陷入真正的危險局面。因此,他把防線從斯塔韋洛特延伸到馬爾什,並為反攻準備了強大部隊。
作出把盟軍指揮權集中在一個人手裡的決定是很及時的,因為戰鬥正在急劇地失去控制。除去突破地域的南、北兩翼,在該地域幾乎沒有一條協同一致的防線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85頁:“第28衝鋒隊的士兵絡繹不絕地從奧爾河趕回來。他們帶來了……悲慘的消息,說團一級的防禦工事已經土崩瓦解。”,美國第一集團軍的軍事行動便成了一系列單個的阻滯行動。蒙哥馬利為恢復形勢所作的貢獻在於,他將一系列的孤立行動串聯成一場有明確計劃性的渾為一體的戰鬥。正因為他不同意進行不成熟的零敲碎打的反擊,美軍才可能聚集起預備隊,挫敗德軍擴大突破口的企圖。但是,正當這位總指揮需要預備隊加強他的西翼時,防守防線的北段卻用了六個美國師(美國第一集團軍半數兵力)的大部。盟軍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的反攻來得太快,沒有摧毀德國的進攻力量,雖然這本來無疑是可能的。反攻只取得局部成功。敵人不得不再次艱苦奮戰,重新奪取他們已經為之戰鬥過的領土。
就德軍方面的態勢發展而言,使局勢逆轉的是敵人的空中活動。當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氣轉晴時,英美空軍完全控制了德軍補給線。儘管德國空軍飛行員作了最大的自我犧牲,還是無能為力來減輕地面部隊的負擔,這些來自空中的猛烈襲擊使作戰部隊最急需的彈藥和補給品的輸送進一步災難性地被耽擱了:為隱蔽起見,補給倉庫大都設在萊茵河東岸。在這方面,燃料補給尤其受影響。因此,從一開始,進攻部隊的燃料簡直是用了今天就沒有明天的富勒著作的第348頁:“阿諾德將軍寫道:‘美國陸軍航空兵,飛上了天空,在數量上占有很大優勢。我們數百架飛機的航向直指德軍的補給線。馮·倫斯德就是要通過這些補給線給軍隊運送補給品,以便能夠繼續進攻,或者在此固守也好。以後的行動無論如何也不能削弱。我們準備把戰場孤立起來。’”威爾莫特著作的第603頁:“美英空軍四天就出動了一萬五千架次,不僅襲擊了阿登地區的交通運輸線,還襲擊了整個萊茵蘭地區的公路、鐵路與機場。”梅里安著作的第201頁:“一千七百多噸炸彈投在聖維特……為直接支援地區作戰,戰術空軍航空隊出動了三萬多架次以騷擾德軍,這使德軍進一步遭到破壞。”。至於說補給品,戰鬥地域實際上已經孤立無援。
從德軍角度進行回顧,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展開地域和進攻發起地域選得都正確。選擇的進攻時間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方式均適合當時情況,也都正確。敵人的情報與空中偵察沒有察覺部隊展開的準備情況。採取的偽裝措施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雖然直到進攻前一天才通知有關部隊是擔風險的。無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達成了突然性。
儘管有這些有利因素,進攻仍未成功,這必須歸咎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以下錯誤:德軍最高統帥部沒有及時地將賦予給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主攻任務轉交給第五裝甲集團軍,以便恰到好處地利用後者的勝利發展戰果。後來,在仍有可能採納所謂“修改方案”的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仍然不作變動。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強攻由於兩個友鄰集團軍沒有取得初期的勝利而失利。還有,當進攻明顯已成敗局時,卻不及早鳴金收兵;當戰而不勝需要作出新決定時,又遲遲原地不動。另外,現有人員、物資的數量遠不足以使攻勢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