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的反差。

  郝先生為我拉開座椅,問我要什麼,我說咖啡吧。於是他要了兩杯咖啡,隔

  著咖啡的霧氣含笑看我。我笑道:“謝謝你對我的邀請。你讓我恢復了自信—一

  那會兒,我以為自己的魅力失效了呢。”

  郝先生笑了:“怎麼會呢,它是無往而不勝的,俞小姐……”

  我打斷他的話:“趁我的勇氣還沒消失,讓我把話說完。我想告訴你兩點。

  一,我是相信一見鍾情的;二,我是一個西方化的女子,絲毫不受縛於中國式的

  道德律條。接受我的挑戰嗎?”

  我咄咄逼人地盯著他。郝先生看來驚訝於我的大膽直率,慢慢呷著咖啡,在

  嘴角綻出一絲微笑:“相信沒有一個男人會逃脫這樣的誘惑—一不過,今天我想

  試一試自己的毅力。”

  我大笑道:“反正我已把球踢過去啦,無論你何時回球,或是否願意回球,

  我都會耐心等待。好,現在請你忘掉我的魅力,忘掉我的性別。華西都市報的科

  學記者俞潔想就納米機器對你作一個深入的採訪,可以嗎?”

  郝先生久久地凝視我:“當然可以—一而且,我會把那個美麗的球永遠保存

  在心中。請吧。”

  “納米時代最早發端於1959牟,那時,科學家理察。費因曼發表了一個題

  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指出,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製造工藝從來都是

  ‘自上而下’,是以切削、分割、組裝的方式來製造,那麼,為什麼不能從單個

  分子、原子開始組裝?但這篇過於超前的文章沒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我講的歷史

  沒錯吧。”

  “對,講下去。”

  “1986牟,科學家德雷克斯勒運用更為形象的語言,把27年前的天才思想傳

  達給大眾。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造出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型機器人,讓它們在

  地毯上爬行,把灰塵分解成原子,再組裝成餐巾、肥皂和電視機呢?”

  “嗯,是這樣的。”

  “於是納米時代開始了。1990年,IBM 公司用35個原子砌成了‘IBM ’這三

  個字母。2008年,中國在你的帶領下也跨入納米時代。”

  郝先生輕輕搖頭:“我不是領頭人。這不是謙虛,真的不是我。請你說下去。”

  “更有人說,納米技術甚至不該被僅僅看作技術,而應看成一場哲學革命。

  因為納米技術甚至打破了被奉為全科玉律的哲學界限—一生物和非生物的界限。

  想想吧,如果在一塊石頭上放一個納米機器人便能複製出無數的同類,就像一隻

  細菌在瓊脂上大量繁殖,這時誰又能分清‘製造’和‘繁殖’的界限呢。因此,

  從納米時代開始,人類拋棄了‘自上而下’的製造方法,學會了上帝用來創造萬

  物的‘自下而上’的生長方式。我說的對嗎?”

  郝先生沒有立即回答,只是慢慢地呷著咖啡。我等待著,作為中國最著名的

  納米科學家,他會給出什麼回答呢。很久,郝先生說話了:“這個評論言過其實。

  至少到目前為止,納米技術仍然只是技術,或者說,是人類的技術而不是上帝的

  技術,人類還遠遠沒有成為上帝。為什麼?因為一個簡單的詞一一模式。”

  “模式?”

  “對,納米機器的行為模式。不要忘了,當納米機器人在‘自下而上’地建

  造物體時,它們的行為模式仍是‘自上而下’的。”

  我端著咖啡,但忘了啜飲。我艱難地追趕著他的思路:“‘自上而下’的行

  為模式?”

  “對。你剛才看了我的機器清道夫,它能有效工作是因為有無線電指令,自

  上而下的指令。我們造了不少有用的納米機器,但還沒有一隻可以‘自主’完成

  任務。德雷克斯勒預言,納米機器人會把灰塵原子組裝成餐巾、肥皂和電視機,

  這真是激動人心。可惜,激動的人疏忽了這裡有一點漏洞—一即:納米機器人把

  原子組裝成餐巾或肥皂的行為模式,是從何而來?實際上,如果沒有‘自上而下

  ’的指令,它們最多只能於反方向的工作,把餐巾和肥皂分解亂七八糟的原子!

  畢竟,把有序變成無序,才是宇宙萬物最自然的方向啊,這是熵增定律所規定的。

  所以,納米技術還不能算是一場哲學革命。它只提出原子可以‘自下而上’地砌

  築,卻沒提到原子團的行為模式也可‘自下而上’地建立。”

  他說的道理很艱深,但我聽懂了。我看著他,心中充滿嘆服。一個明晰的、

  極具說服力的理論。當郝先生把它分解成條條縷縷擺出來,我會愉快地接受它—

  一可是,如果不是郝先生提出來,也許我花一萬年也想不到。我嘆息道:“我現

  在才清楚,為什麼你是科學家而我只能在科學殿堂之外對你膜拜。不過,我發現

  你的論述中有一個小小的邏輯漏洞,你偷換了一個概念。”

  “噢,什麼概念?”

  “你原來在說‘納米機器人’的行為模式,最終卻歸結成‘原子團’的行為

  模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