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3.3.4.蜀國的北伐戰略
蜀漢後期進行了兩次主要的軍事活動,一是平南蠻,二是北伐。這兩者的關係密切。
在當時的蜀漢,文臣對諸葛亮不去理會魏、吳的威脅,勞師遠征南蠻很不理解。他們以為"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只須遣一大將討之,必然成功。"
然而馬謖卻言:"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相比之下,只有馬謖能夠清楚地了解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也只有馬謖能夠在以後貫徹諸葛亮的戰略方針,那就是諸葛亮念念不忘的統一中原。諸葛亮是不會選拔只知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接班人的。
諸葛亮剛剛平定南蠻,卻得到曹丕死,曹睿即位,司馬懿要求督師雍、涼等處兵馬的消息。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深有謀略,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然而諸葛亮的對策竟是"先起兵伐之"!
馬謖以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復遠征",並且獻離間計來處理這個問題。
此計大獲成功。曹睿新登皇位,最是忌諱大將專權,而且此計正是暗和"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的意思。於是曹睿"仿漢高偽游雲夢之計。御駕幸安邑",司馬懿這麼精明老練的人也沒有能發覺,上了個大當。(司馬懿)"欲令天子知其威嚴,乃整兵馬,率甲士數萬來迎",導致曹睿誤以為"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前來抗拒,實有反心"。派人質問,司馬懿雖百般解釋,也僅僅逃脫一死,被削職回鄉。
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北伐戰略的成功,幾乎必須建立在魏國不重用司馬懿的基礎之上。而馬謖兵不血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縱觀馬謖被殺後,雖然諸葛亮幾度出兵祁山,也只能與司馬懿相持不下。諸葛亮死後,也有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和兵法思想,但僅靠戰術上的運用,獲得戰術層面上的成功,卻始終不能動搖魏國的根本,反而因為多次用兵導致國力衰弱。
蜀漢在馬謖被殺後,就再也沒有人提出有建設性的戰略了。整個北伐後期,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在戰略層面上沒有做過任何的嘗試。其實整個北伐所得到的一切優勢,無論是軍事要地的獲得,還是大獲全勝帶來的士氣提高,或者是羞辱魏國暢快,都比不上馬謖的那個離間計。
戰略上的計謀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馬謖的錯誤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諸葛亮的原因。
試問天下間像諸葛亮一樣既能夠在戰略上做出判斷,又能夠在戰術層面上良好的指揮的全才能有幾個?馬謖是屬於正統的戰略高手,他的作用應該發揮在戰略策劃上,而不是帶兵打戰,對具體的戰術做出正確的應對。
蜀漢的確缺少像司馬懿、陸遜那樣的全才,但是卻不缺乏人才,用人不是一定要用最有勇力和最有智慧的人才,而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如此而已。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聖",但在人才的識別上卻是失敗的,這一點,遠遠比不上他的君主劉備,更比不上曹操。
4.外三篇
因為受到演義的影響太深,我經常把演義當成正史來寫。其實很容易招致攻擊,我卻偏偏以演義為本,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無論史實還是藝術加工,都按自己的思路斷章取義。
三國的歷史很複雜,研究三國的文章也很多,短短一篇小文想將三國說清楚,而且還要觀點獨到,翻出新意,是絕無可能,也不符合我的初衷。
平心靜氣,以常理揣度。
對於歷史評論,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觀點影響了別人的思路。我努力表達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但絕不願意任何人因此而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有人說過,寫歷史永遠是寫今天。也不知道對不對。
4.1.賈詡戰略
賈詡是三國中最有膽識的謀士。
呂布和王允在洛陽殺了董卓,消滅了牛輔部隊,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惶惶不可終日,打算解散部隊,奪路逃竄。
這個時候,賈詡跳了出來,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竟然建議李傕反戈一擊。
李傕膽子可不小,他是馬賊出身,三國中有名的強盜頭子,膽大包天之輩。董卓做過的,比如挾天子之類的事情,李傕也做過。在他眼中,沒有什麼不敢做的。
就這樣一個亡命之徒,還怕成這樣,沒交手就要逃命。
這也難怪。
就形勢論。董卓是什麼人?國賊!人人得而誅之。十七路諸侯結盟聯合征討的對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殺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為董卓報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簡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蜀漢後期進行了兩次主要的軍事活動,一是平南蠻,二是北伐。這兩者的關係密切。
在當時的蜀漢,文臣對諸葛亮不去理會魏、吳的威脅,勞師遠征南蠻很不理解。他們以為"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只須遣一大將討之,必然成功。"
然而馬謖卻言:"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相比之下,只有馬謖能夠清楚地了解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也只有馬謖能夠在以後貫徹諸葛亮的戰略方針,那就是諸葛亮念念不忘的統一中原。諸葛亮是不會選拔只知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接班人的。
諸葛亮剛剛平定南蠻,卻得到曹丕死,曹睿即位,司馬懿要求督師雍、涼等處兵馬的消息。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深有謀略,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然而諸葛亮的對策竟是"先起兵伐之"!
馬謖以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復遠征",並且獻離間計來處理這個問題。
此計大獲成功。曹睿新登皇位,最是忌諱大將專權,而且此計正是暗和"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的意思。於是曹睿"仿漢高偽游雲夢之計。御駕幸安邑",司馬懿這麼精明老練的人也沒有能發覺,上了個大當。(司馬懿)"欲令天子知其威嚴,乃整兵馬,率甲士數萬來迎",導致曹睿誤以為"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前來抗拒,實有反心"。派人質問,司馬懿雖百般解釋,也僅僅逃脫一死,被削職回鄉。
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北伐戰略的成功,幾乎必須建立在魏國不重用司馬懿的基礎之上。而馬謖兵不血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縱觀馬謖被殺後,雖然諸葛亮幾度出兵祁山,也只能與司馬懿相持不下。諸葛亮死後,也有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和兵法思想,但僅靠戰術上的運用,獲得戰術層面上的成功,卻始終不能動搖魏國的根本,反而因為多次用兵導致國力衰弱。
蜀漢在馬謖被殺後,就再也沒有人提出有建設性的戰略了。整個北伐後期,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在戰略層面上沒有做過任何的嘗試。其實整個北伐所得到的一切優勢,無論是軍事要地的獲得,還是大獲全勝帶來的士氣提高,或者是羞辱魏國暢快,都比不上馬謖的那個離間計。
戰略上的計謀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馬謖的錯誤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諸葛亮的原因。
試問天下間像諸葛亮一樣既能夠在戰略上做出判斷,又能夠在戰術層面上良好的指揮的全才能有幾個?馬謖是屬於正統的戰略高手,他的作用應該發揮在戰略策劃上,而不是帶兵打戰,對具體的戰術做出正確的應對。
蜀漢的確缺少像司馬懿、陸遜那樣的全才,但是卻不缺乏人才,用人不是一定要用最有勇力和最有智慧的人才,而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如此而已。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聖",但在人才的識別上卻是失敗的,這一點,遠遠比不上他的君主劉備,更比不上曹操。
4.外三篇
因為受到演義的影響太深,我經常把演義當成正史來寫。其實很容易招致攻擊,我卻偏偏以演義為本,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無論史實還是藝術加工,都按自己的思路斷章取義。
三國的歷史很複雜,研究三國的文章也很多,短短一篇小文想將三國說清楚,而且還要觀點獨到,翻出新意,是絕無可能,也不符合我的初衷。
平心靜氣,以常理揣度。
對於歷史評論,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觀點影響了別人的思路。我努力表達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但絕不願意任何人因此而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有人說過,寫歷史永遠是寫今天。也不知道對不對。
4.1.賈詡戰略
賈詡是三國中最有膽識的謀士。
呂布和王允在洛陽殺了董卓,消滅了牛輔部隊,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惶惶不可終日,打算解散部隊,奪路逃竄。
這個時候,賈詡跳了出來,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竟然建議李傕反戈一擊。
李傕膽子可不小,他是馬賊出身,三國中有名的強盜頭子,膽大包天之輩。董卓做過的,比如挾天子之類的事情,李傕也做過。在他眼中,沒有什麼不敢做的。
就這樣一個亡命之徒,還怕成這樣,沒交手就要逃命。
這也難怪。
就形勢論。董卓是什麼人?國賊!人人得而誅之。十七路諸侯結盟聯合征討的對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殺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為董卓報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簡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