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就實力論。對手太強大了。呂布是什麼人?武力天下第一,縱橫無敵的名將。虎牢關前,幾乎是呂布以一人之力擋住了十七路諸侯。誰是呂布的對手?
可賈詡不怕。
一句話竟然還說服了李傕,反戈一擊竟然也還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膽"的話,料事如神就算"識"了。
賈詡行為有些不可思議。在李傕手下,又開始為漢獻帝出主意。煽動西涼兵離開李傕,削弱李傕的實力。又挑撥離間,讓李傕部下產生猜忌之心,不動聲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後賈詡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張繡這個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竟然找上了這個明顯沒出息的主公,並且還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來的時候,張繡投降。當張繡不滿曹操的作為,賈詡就幫助他策劃除掉曹操,曹昂、典韋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後來曹操幾次大軍進犯,竟被賈詡輕鬆化解。
而官渡之戰前,賈詡居然替張繡決定投降曹操的戰略。
袁、曹相持的時候,張繡聽從賈詡的意見,不顧曾經結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實力較弱的曹操。
賈詡知道出於形勢曹操不得不重用張繡,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紹的戰爭中能夠取勝。最難得的是,他能夠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會計較殺子大仇,即使時過境遷,曹操也不會刁難。
其膽識如斯。
那個時候,賈詡還是有賭一把的心理吧,賭的是曹操的胸襟,賭注是張繡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後,看似從容的賈詡,手心還是捏著一把汗吧。
賈詡選擇君主,來去自如,頗有春秋戰國時候才智之士的作風,"擇其善者而從之"。觀其一生用計,都是一言"興邦、亡國"之策,驚世駭俗。其人更是特立獨行,無論道德觀、價值觀,均大異常人。而賈詡堅持己見,從容不迫,竟能在亂世生存下來,且能位居極品,令人嘆服,三國時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時啊。
4.2.魯肅戰略
歷史上的魯肅被稱為"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天下戰略: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乘機奪取益州,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魯肅實在是難得的人才。
是啊……
讀《資治通鑑》,看赤壁之戰前那段,我始終以為孫權下決心抗魏,最主要是因為魯肅的那段話: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這段說辭十分精彩,三國中只有魯肅才會有這樣的見識了。魯肅的戰略出發點完全是從孫權出發,不分析當前的形勢,不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更不談取勝的戰術。整個戰與不戰的原則,就是孫權的投降後不會有地位和權力。所以對孫權來說,戰是必然的選擇。
是否覺得這個策略很像三國最著名的一句話。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只是為了孫權一個人,就可以不顧實力相差懸殊,不顧江東的老百姓生活安定,不顧江東數萬將士性命。
一個國家,僅僅為了最高領袖的個人利益,就可以將國家置於戰亂威脅、甚至是萬劫不復之中,簡直太可怕了。
難怪孫權會稱讚魯肅說,你真是上天賜給我的啊。
想來魯肅一定是憨厚地笑著。
我心中陡升一股寒意。
4.3.司馬懿戰略
司馬懿是魏國後期卓越的軍事家,其精明老練,堪稱三國第一。
歷史上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克星。因為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馬懿,採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後,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持良久,始終也不能獲勝。他們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對方。
但是看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總是很被動,簡直是忍讓,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膽怯心理讓魏國的其他將軍都看不起。而且司馬懿每每在優勢明顯的時候讓諸葛亮輕易的脫(當然諸葛亮有優勢的時候一樣被司馬懿化解)。可以這麼說,司馬懿幾乎靠拖得諸葛亮病死,最終才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司馬懿好像一開始就沒想過能戰勝諸葛亮,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在多獲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
然而司馬懿真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嗎?司馬懿的戰術作風真的是被動防守嗎?
看司馬懿擒孟達,不待聖旨,不出十日。其時機把握之准,行動之迅速,令人嘆為觀止。
其後一次的遼東叛亂,叛軍起兵十五萬。當時相隔四千里地,魏軍兵少路遠,司馬懿竟然能夠做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僅以四萬兵力,一年破敵。其攻擊之強,戰術之主動,與對峙蜀軍時判若兩人。
可賈詡不怕。
一句話竟然還說服了李傕,反戈一擊竟然也還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膽"的話,料事如神就算"識"了。
賈詡行為有些不可思議。在李傕手下,又開始為漢獻帝出主意。煽動西涼兵離開李傕,削弱李傕的實力。又挑撥離間,讓李傕部下產生猜忌之心,不動聲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後賈詡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張繡這個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竟然找上了這個明顯沒出息的主公,並且還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來的時候,張繡投降。當張繡不滿曹操的作為,賈詡就幫助他策劃除掉曹操,曹昂、典韋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後來曹操幾次大軍進犯,竟被賈詡輕鬆化解。
而官渡之戰前,賈詡居然替張繡決定投降曹操的戰略。
袁、曹相持的時候,張繡聽從賈詡的意見,不顧曾經結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實力較弱的曹操。
賈詡知道出於形勢曹操不得不重用張繡,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紹的戰爭中能夠取勝。最難得的是,他能夠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會計較殺子大仇,即使時過境遷,曹操也不會刁難。
其膽識如斯。
那個時候,賈詡還是有賭一把的心理吧,賭的是曹操的胸襟,賭注是張繡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後,看似從容的賈詡,手心還是捏著一把汗吧。
賈詡選擇君主,來去自如,頗有春秋戰國時候才智之士的作風,"擇其善者而從之"。觀其一生用計,都是一言"興邦、亡國"之策,驚世駭俗。其人更是特立獨行,無論道德觀、價值觀,均大異常人。而賈詡堅持己見,從容不迫,竟能在亂世生存下來,且能位居極品,令人嘆服,三國時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時啊。
4.2.魯肅戰略
歷史上的魯肅被稱為"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天下戰略: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乘機奪取益州,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魯肅實在是難得的人才。
是啊……
讀《資治通鑑》,看赤壁之戰前那段,我始終以為孫權下決心抗魏,最主要是因為魯肅的那段話: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這段說辭十分精彩,三國中只有魯肅才會有這樣的見識了。魯肅的戰略出發點完全是從孫權出發,不分析當前的形勢,不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更不談取勝的戰術。整個戰與不戰的原則,就是孫權的投降後不會有地位和權力。所以對孫權來說,戰是必然的選擇。
是否覺得這個策略很像三國最著名的一句話。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只是為了孫權一個人,就可以不顧實力相差懸殊,不顧江東的老百姓生活安定,不顧江東數萬將士性命。
一個國家,僅僅為了最高領袖的個人利益,就可以將國家置於戰亂威脅、甚至是萬劫不復之中,簡直太可怕了。
難怪孫權會稱讚魯肅說,你真是上天賜給我的啊。
想來魯肅一定是憨厚地笑著。
我心中陡升一股寒意。
4.3.司馬懿戰略
司馬懿是魏國後期卓越的軍事家,其精明老練,堪稱三國第一。
歷史上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克星。因為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馬懿,採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後,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持良久,始終也不能獲勝。他們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對方。
但是看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總是很被動,簡直是忍讓,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膽怯心理讓魏國的其他將軍都看不起。而且司馬懿每每在優勢明顯的時候讓諸葛亮輕易的脫(當然諸葛亮有優勢的時候一樣被司馬懿化解)。可以這麼說,司馬懿幾乎靠拖得諸葛亮病死,最終才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司馬懿好像一開始就沒想過能戰勝諸葛亮,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在多獲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
然而司馬懿真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嗎?司馬懿的戰術作風真的是被動防守嗎?
看司馬懿擒孟達,不待聖旨,不出十日。其時機把握之准,行動之迅速,令人嘆為觀止。
其後一次的遼東叛亂,叛軍起兵十五萬。當時相隔四千里地,魏軍兵少路遠,司馬懿竟然能夠做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僅以四萬兵力,一年破敵。其攻擊之強,戰術之主動,與對峙蜀軍時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