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這一戰,劉備動員了他有生以來的最強實力,七十五萬精兵(此後蜀漢所能動員的最多兵力也不過三十萬,而且糧食接濟一直有問題,後來採取以十萬輪換的方法,在兵力上始終不能夠與魏國抗衡了)。而此戰七十餘萬精兵全軍覆沒。並且損失了五虎上將之二:張飛、黃忠。蜀漢的年輕將領,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全部犧牲。導致後來蜀漢奇缺扛大樑的將才。
劉備病重白帝城期間,諸葛亮對當前的形勢作了深刻地分析,進行了"隆中對"以後的戰略調整。
當時蜀國局面很糟糕,魏國得到劉備死的消息後,發兵五路進攻蜀漢。魏曹真,兵十萬,取陽平關。反將孟達,兵十萬,取漢中。東吳,兵十萬,取峽口入川。蠻王孟獲,兵十萬,取益州。羌王軻比能,兵十萬,取西平關。來勢洶洶。蜀漢面臨生死存亡的要緊關頭。
然而諸葛亮輕鬆地退了這五路大軍,甚至都不用從中央派遣任何官員、部隊。趙雲扼守陽平關力拒魏軍;馬超、魏延以疑兵駭退羌族、蠻族;利用李嚴和孟達的生死交情,詐書退孟達軍;放棄深仇大恨,派遣鄧芝結好東吳。留張苞、關興各三萬軍以做策應。輕而易舉化解了這次的危機。
諸葛亮果然是有鬼神不測之機,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應處理危機的快速能力。諸葛亮在戰術層面上的兵法可算是運用得爐火純青。
僅看諸葛亮的北伐數次撤退,簡直是詭異之極。
第一次北伐失敗,司馬懿大軍壓境,退敵之計竟然是"空城計"。第二次受阻於郝昭的陳倉,退兵時候設計斬了王雙。第三次因為司馬懿的離間之計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覺,讓司馬懿也找不到機會。第五次因為糧食難以為繼,退兵的時候輕鬆了結了張頜。最後一次人都已經死了,還駭退了司馬懿,順便算計了謀反的魏延。北伐成就,幾乎都是被迫退兵的時候做到的。真是令人驚嘆。
在軍事上,這些不擇手段都是可取的。問題是,諸葛亮把這一套帶到了外交上。
舌戰群儒,早傳為千古美談。然而對吳蜀聯盟抗魏有任何建設性的作用嗎?不過逞一時口舌之利而已。不免有強詞奪理,更有人身攻擊之嫌。還是黃蓋一語道破"大軍壓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又對諸葛亮說:"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
諸葛亮做事,只求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達到目的,不論其他。諸葛亮到東吳時候,基本上是採取的"激"的外交手段。尤其是"激"周瑜。
其時周瑜已經決定了抗擊魏軍,諸葛亮心知肚明。可是周瑜不先說出來,是想要諸葛亮開出有利條件。諸葛亮當然不想付出什麼代價,直接採取了最有效的一招。故意裝成不知道大喬、小喬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又篡改曹操的文章,提出獻"二喬"以避免將東之禍的主意。周瑜年少氣盛,一激就上當了。
表面上看似諸葛亮聰明,卻因此留下了隱患。
周瑜何等精明,怎麼會事後還不了解諸葛亮的用心。曹操的文章天下皆知,能瞞得了幾時?況且曹操豈是會為了兩個女人而放棄天下大業的人,真是笑話!
諸葛亮痛快一時不要緊,周瑜的怨氣卻這樣積累下來。
諸葛亮似乎熱衷於在東吳賣弄這些手段。平心而論,赤壁之戰時候的孫劉聯盟,抗擊曹操的主力是東吳,劉備只是輔助而已。諸葛亮玩弄的這些伎倆,實在是沒有誠意的表現,尤其是"借荊州"的把戲,可以認定,從頭到尾,吳蜀聯盟就是諸葛亮對東吳的利用,吳國的反擊只是正當防衛。
利益只有互惠才是合作基礎,當怨氣積累在東吳君主身上的時候,也就是蜀國危機的開始了。呂蒙偷襲荊州那麼地令蜀國驚訝,諸葛亮的失察和不自覺的挑釁要付上責任的。
縱觀歷史,憑藉玩弄陰謀詭計而終成大事者,無。
很顯然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雖然沒有出使過吳國,但很明顯諸葛亮對吳國尊敬了許多,也誠懇了許多。雖然不免搞些小花招,比如慫恿秦宓展現才學刁難吳使張溫,但是任用鄧芝為使節,不卑不亢,坦然面對,已有堂堂大國氣度。
另外,諸葛亮之"激"將不失為一個用兵的好辦法,但是長期缺乏和部下的坦誠相待,使將領處於決策中心之外,而只是作為被動的執行者,這種方法並不能真正培養將領的能力。
這也是諸葛亮的特點,愛搞些錦囊妙計什麼的,這些小動作除了證明自己高明之外,不會對任何人有任何幫助。與其說諸葛亮通過這些方法建立威望,不如說這是諸葛亮的天性。當年讓劉備三顧茅廬已經是玩夠多花樣了,難道那些設計都是必要的嗎?只怕未必。
蜀漢後期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大將,與諸葛亮的用人是分不開的。在天才的指導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戰略、戰術,照著做就行了。而且諸葛亮偏偏又事無巨細都要操心,將領們當然沒機會鍛鍊獨立思考能力了。
想想諸葛亮無論軍事戰略、戰術策劃、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遺餘力發揮自己的大聰明和小聰明,雖然天賦異稟,又有十年的養精蓄銳,但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早死已在意料之中了。
劉備病重白帝城期間,諸葛亮對當前的形勢作了深刻地分析,進行了"隆中對"以後的戰略調整。
當時蜀國局面很糟糕,魏國得到劉備死的消息後,發兵五路進攻蜀漢。魏曹真,兵十萬,取陽平關。反將孟達,兵十萬,取漢中。東吳,兵十萬,取峽口入川。蠻王孟獲,兵十萬,取益州。羌王軻比能,兵十萬,取西平關。來勢洶洶。蜀漢面臨生死存亡的要緊關頭。
然而諸葛亮輕鬆地退了這五路大軍,甚至都不用從中央派遣任何官員、部隊。趙雲扼守陽平關力拒魏軍;馬超、魏延以疑兵駭退羌族、蠻族;利用李嚴和孟達的生死交情,詐書退孟達軍;放棄深仇大恨,派遣鄧芝結好東吳。留張苞、關興各三萬軍以做策應。輕而易舉化解了這次的危機。
諸葛亮果然是有鬼神不測之機,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應處理危機的快速能力。諸葛亮在戰術層面上的兵法可算是運用得爐火純青。
僅看諸葛亮的北伐數次撤退,簡直是詭異之極。
第一次北伐失敗,司馬懿大軍壓境,退敵之計竟然是"空城計"。第二次受阻於郝昭的陳倉,退兵時候設計斬了王雙。第三次因為司馬懿的離間之計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覺,讓司馬懿也找不到機會。第五次因為糧食難以為繼,退兵的時候輕鬆了結了張頜。最後一次人都已經死了,還駭退了司馬懿,順便算計了謀反的魏延。北伐成就,幾乎都是被迫退兵的時候做到的。真是令人驚嘆。
在軍事上,這些不擇手段都是可取的。問題是,諸葛亮把這一套帶到了外交上。
舌戰群儒,早傳為千古美談。然而對吳蜀聯盟抗魏有任何建設性的作用嗎?不過逞一時口舌之利而已。不免有強詞奪理,更有人身攻擊之嫌。還是黃蓋一語道破"大軍壓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又對諸葛亮說:"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
諸葛亮做事,只求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達到目的,不論其他。諸葛亮到東吳時候,基本上是採取的"激"的外交手段。尤其是"激"周瑜。
其時周瑜已經決定了抗擊魏軍,諸葛亮心知肚明。可是周瑜不先說出來,是想要諸葛亮開出有利條件。諸葛亮當然不想付出什麼代價,直接採取了最有效的一招。故意裝成不知道大喬、小喬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又篡改曹操的文章,提出獻"二喬"以避免將東之禍的主意。周瑜年少氣盛,一激就上當了。
表面上看似諸葛亮聰明,卻因此留下了隱患。
周瑜何等精明,怎麼會事後還不了解諸葛亮的用心。曹操的文章天下皆知,能瞞得了幾時?況且曹操豈是會為了兩個女人而放棄天下大業的人,真是笑話!
諸葛亮痛快一時不要緊,周瑜的怨氣卻這樣積累下來。
諸葛亮似乎熱衷於在東吳賣弄這些手段。平心而論,赤壁之戰時候的孫劉聯盟,抗擊曹操的主力是東吳,劉備只是輔助而已。諸葛亮玩弄的這些伎倆,實在是沒有誠意的表現,尤其是"借荊州"的把戲,可以認定,從頭到尾,吳蜀聯盟就是諸葛亮對東吳的利用,吳國的反擊只是正當防衛。
利益只有互惠才是合作基礎,當怨氣積累在東吳君主身上的時候,也就是蜀國危機的開始了。呂蒙偷襲荊州那麼地令蜀國驚訝,諸葛亮的失察和不自覺的挑釁要付上責任的。
縱觀歷史,憑藉玩弄陰謀詭計而終成大事者,無。
很顯然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雖然沒有出使過吳國,但很明顯諸葛亮對吳國尊敬了許多,也誠懇了許多。雖然不免搞些小花招,比如慫恿秦宓展現才學刁難吳使張溫,但是任用鄧芝為使節,不卑不亢,坦然面對,已有堂堂大國氣度。
另外,諸葛亮之"激"將不失為一個用兵的好辦法,但是長期缺乏和部下的坦誠相待,使將領處於決策中心之外,而只是作為被動的執行者,這種方法並不能真正培養將領的能力。
這也是諸葛亮的特點,愛搞些錦囊妙計什麼的,這些小動作除了證明自己高明之外,不會對任何人有任何幫助。與其說諸葛亮通過這些方法建立威望,不如說這是諸葛亮的天性。當年讓劉備三顧茅廬已經是玩夠多花樣了,難道那些設計都是必要的嗎?只怕未必。
蜀漢後期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大將,與諸葛亮的用人是分不開的。在天才的指導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戰略、戰術,照著做就行了。而且諸葛亮偏偏又事無巨細都要操心,將領們當然沒機會鍛鍊獨立思考能力了。
想想諸葛亮無論軍事戰略、戰術策劃、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遺餘力發揮自己的大聰明和小聰明,雖然天賦異稟,又有十年的養精蓄銳,但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早死已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