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權終於失去了對蜀漢的耐性,放棄同盟,任用呂蒙,開始武力奪回荊州的計劃。

  荊州之失,與其說是關羽對東吳的防備不足,不如說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諸葛亮沒有注意到東吳對於荊州的勢在必得,沒有注意無賴態度會激怒東吳,更沒有在意到激怒東吳的後果。

  整個蜀漢正沾沾自喜於東吳的無可奈何,陶醉於順利得到益州、漢中的成功。又是進位漢中王,又是加封五虎上將,一派喜氣。以為"隆中對"戰略完全實現,無需進行任何戰略調整,一廂情願的認為可以憑藉蜀漢從未有過的最強大實力威懾東吳,認為東吳可以這樣來"和"。

  蜀漢這種輕敵和大意,終於得到了慘重的教訓。

  戰略失誤,未必註定了戰術失敗。事實上,關羽的荊州軍還是可以依靠戰術上的積累來改變形勢。雖然在三國戰略中,整個大方針、大戰略十分重要,但是主要依靠的還是戰役的成敗。

  關羽如果打下襄陽、樊城,一樣能夠安身立命,北可威脅許昌,南可威脅東吳。東吳的偷襲不能消滅關羽軍,麻煩就大了。那個時候,劉備大軍揮師東進,兩面夾攻,東吳局面很艱難。(以後的夷陵之戰,縱然沒有關羽軍配合,劉備軍仍是勢不可擋。若非名將陸遜臨危受命,又抓住了劉備的聯營要害,東吳幾乎遭到亡國的命運)

  劉備進位漢中王,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魏國和吳國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司馬懿洞悉到了蜀吳聯盟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司馬懿開始表現出非凡的戰略才能來),建議魏吳聯盟,讓孫權放心進攻荊州,迫使劉備盡兩川之兵營救荊州,然後興兵漢中,使劉備首尾難顧。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已經被魏國識別並且利用,荊州之失早已在魏國的算計之中。(魏國這個戰略構想很正確,事實證明,蜀吳之戰完全在魏國的意料之中,本來魏國完全有希望因此而破蜀的。然而一個意料之外的變故發生了,曹操病死。曹丕繼位,馬上廢掉漢獻帝,自立大魏皇帝,忙著先過自己的皇帝癮。這樣一來,曹操整個的戰略構想沒有得到實施,從而給予了蜀國喘息的機會,蜀國因此而逃過了一劫)

  孫權悄悄接受了曹操的同盟,並且開始了奪取荊州計劃。而此時,諸葛亮和關羽猶在夢中,不知自己已經落入了魏吳的合謀之中。

  孫權取荊州的計劃是暗取。約定讓曹操從旱路出兵,正面吸引關羽軍,等到荊州兵力分散,吳軍再相機而動。曹操大喜,派滿寵助曹仁興兵。(即是是在這種時候,諸葛亮仍按照"隆中對"戰略,"以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令"關羽先取兵樊城",天真的以為這樣可以"使敵人膽寒,自然瓦解"。)

  在這個吳蜀關係微妙的時候,孫權向關羽提出了聯姻的請求,被關羽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女"回絕了。

  這個舉動頗令人困惑,難道關羽答應結親,就能夠"兩家和好,並力破曹"嗎?孫權會這麼頭腦簡單嗎?

  之前孫權嫁妹,是用了周瑜的計策。現在的結親,很明顯的也是計策。道理很明白,結親之後,整個荊州形勢雖然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孫權方卻多了一個人質。關羽當然能夠洞悉到這種計謀,所以理所當然的拒絕了。

  結親失敗了,但是孫權的目的達到了。因為孫權的結親計劃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驕敵。讓關羽失去警惕,以為東吳還是像以前一樣軟弱可欺。

  當時劉備實力微弱的時候,對東吳是騙,不敢撕破臉皮,得罪東吳。劉備取了益州後,在荊州問題上開始態度強硬。得到漢中,蜀國力量到達了鼎盛時期,劉備、關羽已經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了。可是蜀國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東吳之所以低聲下氣,一味忍讓,是因為畏懼魏國的強大力量,是因為只有吳蜀合力才能夠生存。而今吳國和魏國建立了同盟關係,勢必會把矛頭指向蜀國,全力以赴的奪取荊州。

  不放棄荊州而想"和"東吳,實力弱的時候可以靠"騙",實力強的時候就可以靠"威脅"。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關羽見到自己如此挑釁的侮辱行為,東吳並沒有作出激烈的反應,相反陸遜還卑恭謙辭的討好他,十分滿意。認為東和"孫權"已經成功,從此沒有了江東之憂,於是盡撤荊州之兵,調往樊城全力對付魏國。

  之後曹仁、滿寵固守樊城,關羽無法攻克,後來徐晃計敗關羽,呂蒙暗襲荊州,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投降,劉封、孟達停兵不救,關羽敗走麥城,被擒請死。荊州終歸東吳。

  3.3.3.諸葛亮的戰略

  吳蜀夷陵之戰,蜀軍大敗。

  這一戰敗得很慘,諸葛亮聽聞聯營結寨,嘆說"漢室盡矣"。這不僅僅是說軍力上和人才上的損失慘重,更是指"隆中對"戰略中的全面失敗。完全失去了對荊州的控制,吳蜀聯盟已經失敗而且還結下了深仇大恨,"天下有變"沒有出現(曹丕稱帝,劉備沒有抓住機會,反而去攻東吳還遭到了慘敗,魏國也沒有像諸葛亮想像的那樣出現大的變動,人心安定,國之根本絲毫沒有動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