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要想爭奪天下,必須要有根據地。荊州、益州在戰亂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經濟比較發達。荊州是軍事要地,益州地方富饒。更主要的是,荊州、益州的劉表、劉璋都不是能夠守住自己地盤的人物。而且,北方、江東已定,荊州、益州已經是唯一可以選擇的用武之地了。
然而"隆中對"畢竟只屬於紙上談兵。諸葛亮閃亮登場的時候,劉備的局面極其惡劣。一方面,曹操積極備戰,準備南下。另一方面,劉表及其手下大將都不信任劉備。荊州要怎樣得到,怎樣應付曹操的大軍,都是極其現實的問題。
這個時候諸葛亮採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劉琦。將劉琦拉攏過來,一方面可以吸收劉琦的兵力,包括訓練精良的水軍,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劉琦為旗幟,平定荊州的領土。
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諸葛亮親自上陣,到東吳舌戰群儒,終於說服了孫權聯吳抗魏。
這個策略很成功。聯吳抗魏,在赤壁一戰取得了極大的勝利。更主要的是,赤壁之戰前,劉備可算是沒有地盤、沒有部隊。赤壁之戰後,劉備竟有足夠的實力迅速的占領了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算計孫權,獲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不久後更是分兵入蜀,到奪取益州、漢中,建立自己強大的政權。其實力增長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不能不說與諸葛亮的戰略有莫大的關係。而諸葛亮的非凡手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但是"隆中對"的戰略真的實現了嗎?
其時,荊州已經被瓜分了。曹操占據樊城,使得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勢力深入荊州。
"隆中對"戰略是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希望的是奪取荊州,向北威脅、牽制曹操,向東制約、壓服孫權。荊州已為魏、蜀、吳共有。結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脅,荊州又多了孫權這樣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維護自身在荊州的利益,又要和孫權真誠合作的抗擊曹操,這種尷尬是"隆中對"戰略所沒有預料到的。
也就是說,"隆中對"戰略的全取荊州計劃,已經失敗了。雖然這種失敗不能歸咎於任何人,但是整個形勢的變化,對蜀國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這個時候,蜀國並未意識到這些形勢的變化,沒有修改自己的戰略。這樣就導致了蜀國鼎盛時期戰略認識上的混亂,並且最終導致蜀國的由盛轉衰。
關羽荊州立場上的的強硬態度,劉備發動吳蜀之戰的堅定決心,趙雲以大局為重的忍讓主張,諸葛亮的無可無不可的曖昧立場,都是基於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的戰略。然而戰略本身的矛盾造成了蜀漢領導人的無所適從,也造成了最後的失敗。
劉備病死白帝後,諸葛亮才修改戰略。
諸葛亮一方面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修復與孫權的同盟(至此以後,吳蜀再也沒有交戰)。另一方面,全力經營益州,鞏固南方。並且將隴西作為北伐的突破口。以後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進中原,都是這樣做的。
戰略調整現實、有效。但是"隆中對"戰略中兩線進攻,相輔相成的思想無法做到,戰略所展望的統一天下也不能達成了,只能夠勉強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
3.3.2."東和孫權"戰略
關羽守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指導關羽的策略是"北據曹操,東和孫權"。
北據曹操是理所當然,不提也罷。東和孫權就有些含糊不清了。
孫權的戰略一直很清晰。那就是"和"的前提,必須是保證東吳不受蜀國的威脅和制約。不論孫權是否野心勃勃想一統天下,還是無心進取希望偏安江東。荊州都是必須要得到的軍事要地。在戰略上,東吳的目標只能是荊州。
然而荊州是蜀國戰略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將來爭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吳蜀聯盟時候壓制、威脅東吳,從而取得聯盟主導地位的有力棋子。蜀軍怎麼可能以荊州來求"和"?
諸葛亮不做戰略調整,對於"還荊州"的態度一直以拖、賴為主。東吳為了荊州問題不和蜀漢大動兵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蜀漢方始終沒有表現出誠意來。
諸葛亮先是以荊州故主劉琦尚在推託。劉琦死後,又寫文書"借荊州"敷衍魯肅,以一紙空文換得信任。然後通過三氣周瑜打擊東吳強硬派的勢力,使得堅持同盟第一的魯肅占據東吳決策中的主導地位。
劉備取得西川後繼續玩弄手段,又是裝哭,又是叫窮,勉強答應交還,私下卻知會關羽,關羽心領意會,惡狠狠地威脅諸葛瑾,到頭來還是沒還荊州。
曹操取了漢中,聽劉備取得西川時候,意圖大舉進攻,蜀漢這才以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土地換取孫權進軍合淝,以吸引曹操的主力,爭取鞏固西川的時間(這個時候關羽就順利地讓東吳取得了三郡),並對孫權許諾取了漢中後交還荊州全境。
取得漢中後當然是不再提起這件事情。
固然蜀漢這樣用心良苦的耍雕蟲小技,玩無賴手段是為了保持吳蜀聯盟不受到破壞。可是這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表面上是行之有效,東吳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孫權、周瑜、魯肅、諸葛瑾,都上當受騙,卻沒想到因此而留下隱患。
然而"隆中對"畢竟只屬於紙上談兵。諸葛亮閃亮登場的時候,劉備的局面極其惡劣。一方面,曹操積極備戰,準備南下。另一方面,劉表及其手下大將都不信任劉備。荊州要怎樣得到,怎樣應付曹操的大軍,都是極其現實的問題。
這個時候諸葛亮採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劉琦。將劉琦拉攏過來,一方面可以吸收劉琦的兵力,包括訓練精良的水軍,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劉琦為旗幟,平定荊州的領土。
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諸葛亮親自上陣,到東吳舌戰群儒,終於說服了孫權聯吳抗魏。
這個策略很成功。聯吳抗魏,在赤壁一戰取得了極大的勝利。更主要的是,赤壁之戰前,劉備可算是沒有地盤、沒有部隊。赤壁之戰後,劉備竟有足夠的實力迅速的占領了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算計孫權,獲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不久後更是分兵入蜀,到奪取益州、漢中,建立自己強大的政權。其實力增長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不能不說與諸葛亮的戰略有莫大的關係。而諸葛亮的非凡手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但是"隆中對"的戰略真的實現了嗎?
其時,荊州已經被瓜分了。曹操占據樊城,使得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勢力深入荊州。
"隆中對"戰略是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希望的是奪取荊州,向北威脅、牽制曹操,向東制約、壓服孫權。荊州已為魏、蜀、吳共有。結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脅,荊州又多了孫權這樣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維護自身在荊州的利益,又要和孫權真誠合作的抗擊曹操,這種尷尬是"隆中對"戰略所沒有預料到的。
也就是說,"隆中對"戰略的全取荊州計劃,已經失敗了。雖然這種失敗不能歸咎於任何人,但是整個形勢的變化,對蜀國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這個時候,蜀國並未意識到這些形勢的變化,沒有修改自己的戰略。這樣就導致了蜀國鼎盛時期戰略認識上的混亂,並且最終導致蜀國的由盛轉衰。
關羽荊州立場上的的強硬態度,劉備發動吳蜀之戰的堅定決心,趙雲以大局為重的忍讓主張,諸葛亮的無可無不可的曖昧立場,都是基於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的戰略。然而戰略本身的矛盾造成了蜀漢領導人的無所適從,也造成了最後的失敗。
劉備病死白帝後,諸葛亮才修改戰略。
諸葛亮一方面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修復與孫權的同盟(至此以後,吳蜀再也沒有交戰)。另一方面,全力經營益州,鞏固南方。並且將隴西作為北伐的突破口。以後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進中原,都是這樣做的。
戰略調整現實、有效。但是"隆中對"戰略中兩線進攻,相輔相成的思想無法做到,戰略所展望的統一天下也不能達成了,只能夠勉強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
3.3.2."東和孫權"戰略
關羽守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指導關羽的策略是"北據曹操,東和孫權"。
北據曹操是理所當然,不提也罷。東和孫權就有些含糊不清了。
孫權的戰略一直很清晰。那就是"和"的前提,必須是保證東吳不受蜀國的威脅和制約。不論孫權是否野心勃勃想一統天下,還是無心進取希望偏安江東。荊州都是必須要得到的軍事要地。在戰略上,東吳的目標只能是荊州。
然而荊州是蜀國戰略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將來爭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吳蜀聯盟時候壓制、威脅東吳,從而取得聯盟主導地位的有力棋子。蜀軍怎麼可能以荊州來求"和"?
諸葛亮不做戰略調整,對於"還荊州"的態度一直以拖、賴為主。東吳為了荊州問題不和蜀漢大動兵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蜀漢方始終沒有表現出誠意來。
諸葛亮先是以荊州故主劉琦尚在推託。劉琦死後,又寫文書"借荊州"敷衍魯肅,以一紙空文換得信任。然後通過三氣周瑜打擊東吳強硬派的勢力,使得堅持同盟第一的魯肅占據東吳決策中的主導地位。
劉備取得西川後繼續玩弄手段,又是裝哭,又是叫窮,勉強答應交還,私下卻知會關羽,關羽心領意會,惡狠狠地威脅諸葛瑾,到頭來還是沒還荊州。
曹操取了漢中,聽劉備取得西川時候,意圖大舉進攻,蜀漢這才以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土地換取孫權進軍合淝,以吸引曹操的主力,爭取鞏固西川的時間(這個時候關羽就順利地讓東吳取得了三郡),並對孫權許諾取了漢中後交還荊州全境。
取得漢中後當然是不再提起這件事情。
固然蜀漢這樣用心良苦的耍雕蟲小技,玩無賴手段是為了保持吳蜀聯盟不受到破壞。可是這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表面上是行之有效,東吳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孫權、周瑜、魯肅、諸葛瑾,都上當受騙,卻沒想到因此而留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