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孫權積極主動,希望能夠有所突破。但面對的偏偏對手是魏國五虎上將之首張遼。孫權兩次大軍進逼合淝,第一次張遼識破計謀,斬了勇將太史慈。第二次張遼發動奇襲,大敗吳軍,威震逍遙津,孫權僅以身免。
孫權北伐有兩條線路,然而樊城有曹仁,合淝有張遼,曹操大軍隨時可以增援,想要有所作為也真不容易。
曹操死後,曹丕對蜀國有過一次進軍嘗試。當時劉備剛死,曹丕動員五路大軍伐蜀,但是曹真一路還沒有和蜀軍交戰,見到趙雲扼守要道,不可力敵,又聽說其他四路無功而返,也就主動退兵了。
之後基本上只有諸葛亮對魏國用兵,而魏國沒打過蜀國的主意,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對付東吳上。
魏、吳先後有幾次大的攻防戰役。
曹丕曾親率大軍取廣陵渡江,被徐盛火攻破之。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陸遜曾大破曹休於石亭,響應蜀軍。後一次諸葛瑾出兵巢湖口,卻中計大敗,陸遜緩緩退兵,沒有造成大的損失。
後司馬昭再次入侵東吳,被丁奉雪中奮力破之。
魏國對吳國,一直處於主動進攻的姿態,很像蜀國對魏國的主動。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取得像樣的優勢,當然,魏國對東吳的進攻也是一樣。
奇怪的是,蜀、吳再也沒有出現過一次合作性質的共同進攻。然而考慮當時的條件,也很正常。蜀、吳都希望等到有利於自己的時機,而蜀、吳不可能同時占到這種利益。一般而言,魏國的主力在吳,則蜀利吳不利;魏國主力在蜀,則吳利蜀不利。很難有共同利益的機會出現。
況且蜀、吳要都能做好進攻準備,要調兵調糧、要同時發兵,其間協調、準備、溝通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做不符合兵法中"出其不意"的原則,而且魏國完全有可能發現並且破壞這種計劃,只要魏國主動發兵威脅一方,使之不敢動彈,蜀、吳聯盟兩線進攻就無法實現。畢竟魏國的實力超過了吳、蜀的總和。
孫權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卻不得其時。一生征戰,雖敗多勝少,但仍然磐駐一方,其人能屈能升,用人更是獨具慧眼,始終保住江東領土不失。
難怪曹操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3.3.蜀國攻略
讀《三國演義》,總感覺諸葛亮出來太晚了。諸葛亮露面的時候,北方、江東都穩定了,取荊州的時間和時機都不具備。諸葛亮十年隱居,等到了可以輔佐的君主,卻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對劉備來說,簡直像做夢一樣。想當年,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平息黃巾之亂的,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得到過徐州、小沛,見過皇帝,騙了個皇叔當,青梅煮酒時候被曹操認為是天下匹敵的英雄。劉備手下大將都是三國一流的角色,可是這麼混混沌沌幾十年,卻是幾乎每戰必敗,到頭來一點成就都沒有,竟然只能在劉表這種人手下混口飯吃。好不容易請來了諸葛亮,變戲法一樣,短短几年時間連哄帶騙得到了能與魏、吳抗衡的地盤和軍力。自己想威風一番,離開諸葛亮去帶兵打戰,卻又落得個全軍覆沒。
於是諸葛亮又撿了爛攤子。雖然諸葛亮有處理危機的嗜好,可是這回簍子也捅得太大了,劉備自己都知道不好意思回成都見大臣。劉備倒也輕鬆,把國家交給諸葛亮,自己是放心的去了,諸葛亮可被累得半死。
真是有點為諸葛亮惋惜,你幹嘛不早點出來幫劉備啊。
3.3.1.隆中對戰略
"隆中對"不過短短數言,卻是諸葛亮韜光養晦隱居十年之功。
"隆中對"的戰略在三國歷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說,三國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據"隆中對"戰略的實施造成的。蜀國戰略基本是依靠諸葛亮的把握,而諸葛亮是按照"隆中對"的戰略來規劃。所以說"隆中對"的戰略得失決定了三國的歷史。
首先來分析一下"隆中對"的戰略。
諸葛亮以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認為"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便有望興復漢室。
諸葛亮的戰略是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等待或者創造機會,兩路出兵,最終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戰略是怎樣形成的呢?在這十年當中,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英雄輩出,群雄混戰,諸葛亮冷眼旁觀,為什麼竟十年之功才得出"隆中對"這個戰略呢?
天下的形勢很清晰。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在中原混戰中,幾乎是按兵不動,並未參與爭奪天下;張魯占據漢中,不思進取;公孫度占據遼東、馬騰占據涼州,遠離中原;公孫瓚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據兗州,袁術占據揚州,張繡占據南陽,呂布占據徐州;孫策占據江東。(中原混戰之後,北方漸漸形成了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官渡之後,曹操統一了北方,孫權也穩定了江東。)
孫權北伐有兩條線路,然而樊城有曹仁,合淝有張遼,曹操大軍隨時可以增援,想要有所作為也真不容易。
曹操死後,曹丕對蜀國有過一次進軍嘗試。當時劉備剛死,曹丕動員五路大軍伐蜀,但是曹真一路還沒有和蜀軍交戰,見到趙雲扼守要道,不可力敵,又聽說其他四路無功而返,也就主動退兵了。
之後基本上只有諸葛亮對魏國用兵,而魏國沒打過蜀國的主意,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對付東吳上。
魏、吳先後有幾次大的攻防戰役。
曹丕曾親率大軍取廣陵渡江,被徐盛火攻破之。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陸遜曾大破曹休於石亭,響應蜀軍。後一次諸葛瑾出兵巢湖口,卻中計大敗,陸遜緩緩退兵,沒有造成大的損失。
後司馬昭再次入侵東吳,被丁奉雪中奮力破之。
魏國對吳國,一直處於主動進攻的姿態,很像蜀國對魏國的主動。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取得像樣的優勢,當然,魏國對東吳的進攻也是一樣。
奇怪的是,蜀、吳再也沒有出現過一次合作性質的共同進攻。然而考慮當時的條件,也很正常。蜀、吳都希望等到有利於自己的時機,而蜀、吳不可能同時占到這種利益。一般而言,魏國的主力在吳,則蜀利吳不利;魏國主力在蜀,則吳利蜀不利。很難有共同利益的機會出現。
況且蜀、吳要都能做好進攻準備,要調兵調糧、要同時發兵,其間協調、準備、溝通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做不符合兵法中"出其不意"的原則,而且魏國完全有可能發現並且破壞這種計劃,只要魏國主動發兵威脅一方,使之不敢動彈,蜀、吳聯盟兩線進攻就無法實現。畢竟魏國的實力超過了吳、蜀的總和。
孫權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卻不得其時。一生征戰,雖敗多勝少,但仍然磐駐一方,其人能屈能升,用人更是獨具慧眼,始終保住江東領土不失。
難怪曹操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3.3.蜀國攻略
讀《三國演義》,總感覺諸葛亮出來太晚了。諸葛亮露面的時候,北方、江東都穩定了,取荊州的時間和時機都不具備。諸葛亮十年隱居,等到了可以輔佐的君主,卻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對劉備來說,簡直像做夢一樣。想當年,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平息黃巾之亂的,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得到過徐州、小沛,見過皇帝,騙了個皇叔當,青梅煮酒時候被曹操認為是天下匹敵的英雄。劉備手下大將都是三國一流的角色,可是這麼混混沌沌幾十年,卻是幾乎每戰必敗,到頭來一點成就都沒有,竟然只能在劉表這種人手下混口飯吃。好不容易請來了諸葛亮,變戲法一樣,短短几年時間連哄帶騙得到了能與魏、吳抗衡的地盤和軍力。自己想威風一番,離開諸葛亮去帶兵打戰,卻又落得個全軍覆沒。
於是諸葛亮又撿了爛攤子。雖然諸葛亮有處理危機的嗜好,可是這回簍子也捅得太大了,劉備自己都知道不好意思回成都見大臣。劉備倒也輕鬆,把國家交給諸葛亮,自己是放心的去了,諸葛亮可被累得半死。
真是有點為諸葛亮惋惜,你幹嘛不早點出來幫劉備啊。
3.3.1.隆中對戰略
"隆中對"不過短短數言,卻是諸葛亮韜光養晦隱居十年之功。
"隆中對"的戰略在三國歷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說,三國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據"隆中對"戰略的實施造成的。蜀國戰略基本是依靠諸葛亮的把握,而諸葛亮是按照"隆中對"的戰略來規劃。所以說"隆中對"的戰略得失決定了三國的歷史。
首先來分析一下"隆中對"的戰略。
諸葛亮以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認為"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便有望興復漢室。
諸葛亮的戰略是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等待或者創造機會,兩路出兵,最終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戰略是怎樣形成的呢?在這十年當中,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英雄輩出,群雄混戰,諸葛亮冷眼旁觀,為什麼竟十年之功才得出"隆中對"這個戰略呢?
天下的形勢很清晰。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在中原混戰中,幾乎是按兵不動,並未參與爭奪天下;張魯占據漢中,不思進取;公孫度占據遼東、馬騰占據涼州,遠離中原;公孫瓚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據兗州,袁術占據揚州,張繡占據南陽,呂布占據徐州;孫策占據江東。(中原混戰之後,北方漸漸形成了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官渡之後,曹操統一了北方,孫權也穩定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