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就是說,用相對先進(革命性)的新軍國主義集體組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編管勞動制度,取代傳統舊式的宗族和土地從屬為紐帶的,渙散落後社會結構及其陳腐遲鈍的思想氛圍,再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有所生命力和發展空間的。

  這也是後世新中國建立前後,所進行新民主主義運動當中,成為奠定社會主義新國家基石的土改運動,所謀求的最大成效和長遠目的之一。而淮鎮所行的這一套於後世黨組織建設到村莊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沒法做到從民兵隊到婦女、兒童團,那麼精密和細緻的全面分工和整體動員而已。

  當然了,這個世上的大多數人也並不能理會和體察到著背後的用心和深意,而晁蓋他們正因為是投奔淮鎮之前的人生經歷和擅長,才被額外挑選了出來擔負起這方面見不得光的重任。

  因此,打下來的塢堡和城寨,除了不得濫殺、姦淫之外,將有一應所獲分為三份,一份主要是糧食和帶不動的粗苯之物,用來散發給地方的貧戶以裹挾和收買人心,順便僱傭他們將多餘的塢堡圍牆給拆了;一份是細軟貴貨為主將成為他們的酬賞;最後才是各種私藏的甲械和倉儲物料,留下來移交給後續接管的捕盜使。

  因此,他們酒酣耳熱之下的心情更多的集中在各自發展,及其對於未來的憧憬和期許當中了。

  畢竟從如今淮鎮的發展趨勢上看,沒有人覺得自己就只會止步在目前的位置上了,但同樣也要能夠及時抓住每一個機遇的眼力與運氣,這就需要他們更加長久的保持互通聲氣而相互扶持下去了。

  雖然,以他們的出身和資歷,實在不敢奢望能夠成為新勢力的開創元勛之一,或是安任一方的重臣、大將,但是出放一方大邑或是坐鎮州府之職,還是可以想一想的;

  因此在眼下這個時刻就更加不能掉鏈子,而錯過了這場大勢和潮流了。

  ……

  而在黃河南岸的都亟道境內。

  雖然那場人造的大水已經退卻有年,但是許多人力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偉力,所留下的痕跡卻是依舊隨處可見。

  關洛平原上,到處是星羅棋布廢棄的村邑、市鎮和堡寨,以及大大小小殘留的水澱積泊,還有洪流泥沙淤積而成的灘涂和泥沼。

  期間唯一稱得上茂盛的,大概就只有瘋漲起來的野草和灌叢,綠意斑駁的散布在曾經人煙稠密而繁華數百的地域上。

  只有在靠近依舊殘破的洛都城附近,才有大片收割過有被踩踏的亂糟糟的田野,那是代表著當地駐軍就近屯田的成果。

  正在巡視河陽橋南關的北地都總管王端臣,也在滿腹心思的看著面前掩有菜色的部下;雖然好聲溫和的寬慰著他們,但心思卻是已經飛到了遙遠的南方去了。

  帶著來自幕府口諭的密使,已經第四次抵達兵催促他儘早南下,負責主持起江南和嶺外的局面來,知樞密使的頭銜和班底,也早已經為他準備好了,就等一回去就能馬上運作起來。

  但是,身為一軍之主,他又怎麼能夠輕易放棄和拋下這些,追隨他屍山血海千里征戰過來的部眾,而僅帶著少數人隻身南歸呢。

  雖然有來自朝廷明面上的詔旨,是讓他們先行移師一部前往山南平亂和鎮壓地方;但是,如今他麾下這些軍隊就連開拔之資都緊缺得很的窘況和困境,卻又不是後方那些朝堂大老們所可以輕易體會到的。

  因此,他雖然知道部下當中一直有人與淮鎮暗通曲款,乃至保持著長期私下的買賣往來,也是故作不知而甚至會提點和遮掩一二。

  而對於那些公然與淮鎮往來而借道他境內的友軍別部,也是處於兩難之義而對其視而不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任其自便。

  但是這種事情終有到頭而必須做出選擇的一天,一旦淮軍席捲了河北之後,他這些僅有一河之隔的北地孤軍兼昔日的友軍,就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了;

  然而朝廷催促移防的文書一封急過一封,但大軍南還的道路和獲得補給的渠道,其實已經形同斷絕,而需要發兵一路攻戰給強行打通回去;但事實上「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能夠支持這麼多人馬行動的軍淄,卻不知道在哪裡可以著落。

  突然一名渾身像是從汗水裡烙出來的信使,從對岸的北關城中騎馬沖了出來,又馬不停蹄的穿過了河洲的中城,最終聲嘶力竭的出現在了王端臣的面前,帶來一個意外的噩耗。

  「潼關有變……」

  「蜀軍危亦……」

  第1253章 新章(九)

  河南,都亟道境內,已經是一片分忙碌碌的備戰情形,不斷有打著各色旗幟的隊伍,匯集到了河陽橋關當中;又有裝著甲械、輜重的車馬,不斷的往來梁軍所據有的各處城塞、據點之中。

  而在依舊一片殘破而頗為清冷的洛都城內,北地四鎮總管府的所在地,卻是一片詭譎和沉寂的氛圍。

  「端帥,如今事情已經完全不可為了……」

  而王端臣面前,嚴襟正坐著來自廣府的最新一位秘密使臣,仍舊在軟硬兼施的勸說厲害。

  「為今之計還請儘快隨某等上路才是……」

  「君上的殷切之心,已是情急如火,實在不容在拖延下去了……」

  「不然非但我等沒法交代,就是君上那兒的體面也說過不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