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乃是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二征高麗得歸,於此有感將士傷亡而特地立祠為奠……」

  「但直到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竣工……」

  「安史之亂時,一度為逆賊安祿山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才得以恢復故名。」

  「直到景福年間,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增建眼下的這處『憫忠閣』。」

  「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

  「據說,這些行道的柏木和古楊……」

  「都還是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所移栽下來的……」

  「距今怕沒有五六百載了……」

  「這兒的碑林,乃是唐初的虞世基、褚遂良等書法名家,所相繼提留刻銘的……」

  「又有歷經開元、天寶、乾元、泰興、華光五朝元宿顏真卿所做的《勒北序》……」

  聽著身邊的介紹之語,我也是滿心感嘆和思緒迴轉的徘徊、觀攬在期間,看著那些四壁上密密麻麻的神牌和勒名;當然了據我所知的另一番時空,這個時代的閔忠祠在後世還有另一個名字——法源寺;

  我則是因為著名的台灣大噴子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才知曉有這麼一個地方及其來歷的。

  這本書以穿插在歷史事件當中的大人物為主角,貫穿了各種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世濟民等,舉凡重要的主題;

  因此,在這處閔忠祠演變而來的法源寺當中,既見證和收斂過那位因為一部網絡小說,而被黑得底朝天的「五年平遼袁督師」被所信賴的君王千刀萬剮的最後下場;

  也曾作為一出秘密據點,停放過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所殺害的革命先烈——初代共產小組成員李大釗的最後遺體。

  不過,現在這座還並不怎麼古老的建築,將要在我的手裡參與和見證到另一段全新的歷史進程了。

  第1228章 平盧(十四)

  平盧道,幽州城。

  隨著淮軍日益逼近的攻勢,既將被重新三面包圍起來的幽州內城,日益緊張起來的氣氛,幾乎是劃上一點火星都能夠被點燃起來的。

  隨著驟然被敲響起來的密集鼓點聲,已經此起彼伏閃落的刀光與血泉。

  「趙萬……」

  「陳通……」

  「張遇……」

  「皇甫佐……」

  「劉正言。」

  「張青……」

  「朱世貴。」

  「……」

  隨著逐一唱報的名字,一堆血糊糊的人頭,給丟在了牙城正門的台階之下。

  「此外餘黨三百六十七人,俱已經驗明正身而盡數伏法了……」

  這也代表著這聚集了約十萬軍民的內城和牙城當中,來自那些殘餘將門世家的有一次反撲和努力,就此宣告失敗的結果;或者說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捕風捉影之下,以戰時一體之名被刻意牽扯和攀咬出來的,或就根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產物。

  而在遠出的一處建築當中,棄職潛逃而暫時人間蒸發的巡檢使王淵,也在冷眼旁觀者這一切的發生。

  「這就是他們自己取死之道啊……」

  直到他身邊一個人開聲嘆息到。

  「既不肯站出來反抗那位韓氏子,又捨不得放開手中最後的部曲和權柄。」

  「自然就是被人當作不識趣的絆腳石。」

  「逐一的羅織罪名,分批對付和處置掉了……」

  「虧他們還能為別人的遭遇和結局,慶幸和舉杯相慶呢……」

  「卻不知這韓氏子已經喪心病狂到不顧一切,也不可收拾了……」

  看似客觀冷靜的評判者這一切的人,生的頗為清瘦秀駿而一縷美髯及胸;乃是平盧都督府參事,兼前安東行營的隨軍文字機宜賈評,也是城中已經甚沒有存在感的文官系統和冠蓋之家、幕僚群體的代表。

  他既然能夠安排被暗中通緝的王淵,出現在這各方便觀望刑場的位置上,那也就意味著他北狩所帶標的群體和勢力,想要全力保住王淵身上這條渠道和後路的打算了。

  畢竟,這些天淮軍在入城之後的接戰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戰鬥攻勢和推進效率,實在令他們這些本以為,該好好打一場城坊攻防戰的諸位實權人士,不免有些駭然大驚和相顧失色的結果。

  光靠那些倉促集結起來的弓手和土兵,乃至新編練的城防團練就簡直是送菜上門的結果,隨隨便便一個淮軍的戰陣,都可以輕易的擊潰和後續肅清他們;

  就算是重整後的各支鎮防軍也不行,一旦在接觸和纏鬥當中被咬住,也是再難以有全身而退的機會了。

  也只有隸屬於環城衛或是舊三軍的存在,才有可能依靠老練的戰場經驗和堅韌不拔的士氣,在預設的伏擊陣地當中稍稍擊退之和小挫之,而得以掩護和接應其他的人馬,有所保持部分建制的退回到內城裡來。

  在這種眼見大廈將傾而當權者愈發倒行逆施的情況之下,就算是在歷代平盧道的內部紛爭當中,一貫處於從屬和隨大流角色的僚屬官吏,也不得不開始思量和考慮自己日後的前程與出路的所在了。

  只是,王淵不禁在心底苦笑了一下,自己還有多少籌碼可以拿去和對方交涉呢。當初那個獻門之功,也就是讓他得以保全自身為上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