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到了這個範圍大為縮小的內城之後,他所能夠應鑽和插手的機會就更加有限了。

  事實上,當對方拿著博羅會的信物找上門來的時候,他委實是被嚇了一大跳,幾乎以為這是個騙局和陷阱,而被對方當場給抓起來或是斬殺掉。

  但是事實就是這麼荒誕和離奇,昔日在北地能量極大的博羅會,分列之後的殘餘勢力之一,居然就這麼投靠了北地異軍突起的新興勢力——淮鎮,而用過往的淵源和人脈,為此驅馳奔走與鞍前馬後了。

  「若是再這麼推延下去……」

  然而現實的問題,還得他繼續硬著頭皮去面對。

  「一旦事情有變,只怕是求苟安一富家翁以不可的了。」

  這時就像是印證他的話語一般,西面內城城牆上突然傳來隱隱的轟鳴聲,卻是原本設置在內城上的一座新箭塔,幾乎同時為淮軍炮射的數枚鐵球所中,而斜斜傾倒著向里坍塌下來了。

  而其中一枚鐵球,甚至余勢不減的彈掠過城頭,而越空百步之後才擊墜在了,他們觀望所在不遠處的一處民家當中,頓時激濺起連片驚呼和慘叫聲,而紛紛有人像是潰穴之蟻般的逃出來。

  那正是就近安排的守城丁壯,日常休息的所在之一啊。

  ……

  荊湖北路境內。

  故荊門軍所在的長林城。已經便做了一座混亂無比的戰場。

  曾經同屬在一個旗號下的數隻官軍,卻是在這裡分作了對立的兩大陣營,而揮舞著近似的旗幟和兵器相互砍殺和撕斗在一起。

  而身為地方主帥的劉紹能,卻是只能扶著城牆而淚流滿面的望著,這深陷自相殘殺當中一切。

  這一切的始端,卻是因為那隻從淮南路翻越了桐柏山脈,而奔投過來的模範後軍一部。

  為首的劉光國雖然是他的心腹舊屬,卻是心懷叵測的利用了這個身份;陰蓄真相不說而私下串聯和遊說地方軍中,以尊奉朝廷大義和平叛建功為名,蠱惑和鼓動了好幾隻行伍的主官,而打算發兵南下勤王救援,被淮鎮「所陷」的陪都江寧府。

  然後又試圖裹脅和壓制,其他猶有疑問而不願同往的軍伍,事敗不成之後就變成這種迅速米蘭敗壞的局面了。

  等到抱恙修養中的他有所察覺,而急忙趕往軍中彈壓時,事情已經變得不可挽回了。

  眼見自己在這兩年任上殫精竭力,好容易才生聚和恢復起來的數萬地方軍伍,轉眼就因此喪亂了大半,他不由的又急又氣。

  而他甚至因此喪失了號令和制止他們的立場,僅僅是因為傳言他的兒子劉延慶,涉嫌勾結淮鎮作亂之事而不再可靠,連帶他也需要在此事上避嫌和讓權。

  而這一點,卻是得到正在軍中的宣慰內使和隨軍御史,還有觀察學士的一致同意和認可的,以至於在理論上而言,除了他的親衛部曲之外,就再也指使不動任何一支地方軍伍了。

  第1229章 平盧(十五)

  幽州內城附近,最後一點殘存的抵抗和大股存在的敵人已經被基本肅清了。作為代價這是一片被連打帶拆城廢墟的城坊,還有出處火燒過後的殘垣斷壁和餘燼裊裊;畢竟,作為平盧軍花了大力氣來準備的阻擊陣地,相比其他只能倉促早就的對方,這裡早已經被堆聚了足夠的柴鑫油碳;一旦發現事不可為之後,就果斷的放火起來行那玉石俱焚之勢。

  但正所謂是有利亦有弊的道理;因此,連帶圍著內城的一圈建築群和居民區,都被很容易的清空出來,而變成了淮軍繼續圍困和攻打內城的陣地。

  目前淮軍雖然尚未開始正式發兵攻城,而只是以各色堆聚在城下的大小炮,對著城牆日夜轟擊不斷;但是腳下震震顫顫不斷的城牆,還有那些殘缺不全而淹沒在磚石瓦礫當中的城碟、垛口和塔樓的殘址,就足以體現出大多數人危亡在旦夕的各種心情了。

  而且令人絕望的是,隨著淮軍逐步掌握外城諸門,而清理出越來越多通道之後,聚附在城下轟擊的炮壘和炮陣也是與日俱增,而至今不見盡頭的趨勢。甚至就連對陣的淮軍銃手,也得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各處堆高的炮壘邊上,片刻不停的輪番對著城頭攢射和壓制起來。

  而在轟鳴不止的炮壘當中,身為炮團副將的周老倌,正覺得自己這輩子也許就沒有講過這麼多的炮,大炮小炮長炮短炮輕炮重炮,野炮、臼炮、山炮、騎炮;城防炮,散射炮、轉輪炮、子母炮……

  似乎是因為戰前廢了大力氣的準備格外充分,再加上一路大軍推進所過都是平坦而鮮有阻隔的平原地區,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又大力整治和加固道路情況,因此連帶後方輸送和轉運都是格外的暢通而充足的種種緣故,故而大量淮地生產和裝備的各色火炮,得以被匯集起來而分批送到了前方。

  整整數百門各式淮軍的火炮,就集中在著城牆三面不過六七里周長圍城營地的範圍之內;光是炮團的番號就有二十幾個,每天消耗的子藥以車來計算,僅僅是炮管冷卻用的取水就要動用上千名專屬勞役,而額外從穿城而過的高粱河支系裡專門挖一條臨時分渠過來才夠用。

  給予他個人看來,也許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再沒有多少機會將如此之多的火炮聚集在一起了;也就這個格外雄偉宏大的幽州城值得這麼做也具備如斯的條件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