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再加上他們的身家財產(主要是軍分田和家眷安置地),也都在淮鎮的嚴密掌控之下,國超想要再打動收買和滲透進去就再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這就是長期軍政行令統一而軍隊制度化建設的成果,無需任何的開拔費用和犒賞加恩,一聲令下就立刻啟程奔赴所在。

  自有沿途的糧台院、糧所和運司的漕倉,按照通秉的公文組織劃撥一應所需;並提前從附近的屯圍和編管地、勞役營里,調配徵用相應的輔助輸送人役和畜力,乃至請求附近駐泊往來的車船隊澄水運力量的幫助;再不用過多自擾地方的情況下,比較順利得完成相應地段的接力式的承運過境工作。

  目前在淮南境內的十五州之地,尚在淮軍控制下的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的楚州、高郵州、(南)通州,泰州、揚州,以及通漕的支幹線所達內陸的真州、滁州和濠州的部分地區;

  至於位於中部和西部的壽州、廬州、和州、無為州、舒州、藺州、黃州、光州等地,基本還是處於地方上自生自滅而各种放任自流,遍地山寨塢堡林立而盜匪、流民與土團、義勇交替錯雜,的無序和混亂狀態。

  其中,又有相當部分是北伐當中所敗退下來或是逃往回來的大量潰兵、游勇,所就地盤踞和占領的地方;其中勢大者據有一城到數邑之地,小者也不過一村一鄉之格局,然後又與當地以宗族大戶牽頭自發湧現出來,聯結塢堡村寨以自守和保全的土團、義勇們,各種爭鬥廝殺侵併不止當中。

  當年朝廷以寧總管在江北善後局面,進而建立起玉淮鎮相鄰的淮南行營,未嘗就有在輸送補給便利的東部沿海地區站穩腳跟之後,在繼續收拾淮南亂局的打算和後續方案,並且對於內陸地區這些錯雜紛亂的地方勢力,進行招撫、收編和清理,將其重整成為朝廷的助力和可以利用的地方資源;甚至就連相應的委任狀和赦免書都準備好了,只待開始接觸之後就伺機給賜出去。

  只可惜天不隨人願,寧總管在淮南行營的一番苦心經營和布局,最後還是要讓位於朝廷二次北伐的大業,而不得不隨著一次次的抽調走的軍力和資源,逐漸削弱下去直至消亡撤廢的那一天。

  而接管老帥劉邵能在奉命轉任山南之後,相應司屬的圖輿文書簿籍帳冊,也被當做某種私下交換的一部分,暗中移交給了我領導的淮鎮;甚至就連其中相當部分留在當地維持秩序的書吏和文員,都在陳夫人那邊的關係牽線搭橋之下投奔了淮鎮的治下,所以對我麾下的人馬掌握淮南境內的局面,起到了相當程度的助力和便利。

  當然了,以我目前掌握下的淮鎮實力,在淮南道境內投入和維持兩道三個軍,就已經是某種極限了;就算是馬上全體動員起來進行擴軍的話,在人員訓練和加緊生產裝備的整合上,最少也要幾個月到半年時間,才能夠見到基本成效,或者說是勉強派得上用場的。

  畢竟,淮鎮一直走得是精兵強軍的路線,堅決貫徹「不教不征」的動員體系和方略;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把治下百姓,強制從田間地頭拉出來而發給武器或是徒手編隊,就能送上戰場聽天由命的傳統做法;那淮鎮隨時隨刻輕鬆調集起「十萬大軍」來根本不在話下的。

  這也就是那些藩鎮之間的爭鬥戰報,經常會產生動輒數萬、十數萬的起兵規模和戰果的真實緣故。

  當然了,就目前而言我也不用強求囫圇吞下整個淮南道,只要維持住面對江南諸道的一線就好了,從基本形式上說除了已經在掌握當中,對岸就是江東道的揚州和南通州,也就是隔江比鄰江西道的和州和無為州,需要優先納入當下掌控當中。

  然後,發兵深入清理和驅逐當地的各色勢力,控制住少數幾個可以大規模泊船往來的渡口和橋津,在幾個駐軍要點之間廣建警哨和燧台,以防備和警戒來自南岸的偷襲和搶渡;緊接著集中人力搶先修通道路和運河水系,保證相應區域內軍事調集的機動性和反應能力。

  最後,才是反過頭來逐一的清理和經營,內陸的平原地帶,建立起一個個新的編管地和屯墾區來;至於相應坐鎮的人選,我準備把楊再興從海東之地調遣過來,而留下吳玠就夠了。

  正所謂是,自古以來南北對抗的天下勝勢是「守江必守淮」,而以北略南也「取江必先取淮」;據有了兩淮也就據有了背靠東海,而面向中原和江南腹地的一大片側邊地帶,在用圍棋表達的天下大勢中,屬於金角(安東和新羅之地)銀邊(淮北道)當中走活連成片的一部分。

  因此,在將來南北對抗的預期當中,又很大可能將遭到大梁朝廷來自江南方面全力反撲和攻勢,相比已經有所基礎的揚州的南通州,剛剛要納入掌控的和州與無為州,顯然就是沿江布局上的那個薄弱環節。

  而且,因為我的南洋水師是冒險進入長江水域,來進行接應和封鎖隔斷的任務;雖然有來自海上的船堅炮利優勢,但是在沿江地區既沒有相應可以駐泊的港口,也沒有相應配套的維持和修繕設施和基礎;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局勢的變化,這種江面上的隔斷和封鎖並不能一直繼續保持下去的;

  船上人員的疲憊和器械的消耗固然可以替換,但是相應戰船巡航、作戰期間的船體勞損和使用周期,需要定期進入專業的港塢里進行保養和維護的。而在目前淮鎮治下的沿海港口和駐泊、避風地雖然不在少數,但是能夠提供戰船維修和建造功能的,卻只有寥寥無幾的數處;距離最近的也就是海州的郁洲大港和位於夷州的桃山新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