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後,淮東守捉軍配下的前後左右四廂,改為防戍第一、第二軍;其餘駐留在安東境內,至今保留一個基本架構的定襄軍、平海軍和保定軍,則暫編為防戍第三、第四、第五軍;待到就地擴編和補充完成之後,準備移駐到河北,河南和淮南地方。

  而半脫產的建生軍編制和名號依舊不變,但編為一個不滿編的工程軍和三個屯墾軍;淮鎮直接支配下的外駐藩兵,也基本保持原狀以沿用舊號,只是暫且在善後留守司的名下,分為夷州和海東(新羅藩)、遼地三大駐防集群。

  至於,技術兵種和實驗部隊匯集的左右虞侯軍,則就地改名為內衛第一、第二師;牙兵諸營的親直和衙前的名號則一概不變。

  另外在淮東經略使名下以營為單位,另設十數個獨立的邊防營,裝備和兵員比防戍營稍好一些,但是簡略了機動上的騾馬配備而多配小炮大銃以強調防禦性,主要針對一些非直接控制下的外緣飛地,的重點和扼要進行控制鎮壓的需要。

  當然了具體到旗幟和軍階式樣依舊,下屬各部相應的榮譽稱號和名銜也依舊不變。

  這樣下來,我麾下可用的實際戰鬥部隊,就達到了十二萬有餘,相對於淮鎮如今治下近兩三百萬人口,還是一個可以比較輕鬆承當的比例。

  畢竟是有初級工業基礎支撐下的集體農業和,比起傳統小農家庭和宗族為紐帶的底層社會結構,在動員效力和資源利用率的加成上,乃至在自然環境變遷和意外風險抵抗能力上,簡直不可與日而喻的結果。

  然後,就是已經被解救出來的模範後軍統制劉延慶,相關的處置和去留問題了。

  因為我發現,在這隻新卒居多的模範後軍當中,他居然還頗得人心,尤其是中下層將士當中;因此在諸事都塵埃落定之後,事後主動為他辯白和說清的聲音。

  至少,看在他公開表態拒絕接受亂命,並且打算為我分辨和求情的份上,我也要給他一個更多選擇的機會。

  揚州舊城外名山蜀岡上的大雲寺,風景極好的名勝所在——西林大木塔上,格外撥亢的我和他一起坐在一起,擺下一壺揚州當地春芽茶,幾碟蜜漬果子,算是一個促心長談的幽靜私密環境。

  「既然朝廷已經不見容與我,那我也只有繼續帶著這麼人的囑託和寄望……」

  「繼續堅定的向前走下去了,至少要想辦法再闖出一條新路子來……」

  我對著他自顧自的道來。

  「不過,你接下來又有什麼打算呢……」

  聽到這裡,他的臉色一下子變得晦暗和糾結掙紮起來,然後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就剩下一聲重重的嘆息而已。

  「當然了,以你我故交和情義一場,自當是儘管去留自便,或者說是好聚好散了……」

  我繼續對他勸說道。

  「但與我個人私心而言,自然是更希望你繼續留下來幫我……」

  「你畢竟是與我一般效從過兩都北伐大業,從千軍萬馬的屍山血海里殺出來。」

  「好容易才走到這一步的資深人物……」

  「以如今天下之大,何愁沒有好男兒安身立命,或又是建功立業的所在呢……」

  「何苦回頭為了一點舊日淵源和理由,重新陷回到南邊的那攤子困局和泥灘里去了……」

  說到這裡,我再次給他滿上一杯琥珀色的茶湯。

  「難道你以為,那些只會爭功諉過之輩,或又是急於補救一二的朝堂諸公。」

  「經過這些事情之後,還會給你相應的公道和禮遇麼……」

  「或者說還會看在老帥的份上,讓你一番辯白和自訴與庭上……」

  「但還會給你繼續領兵和從征報效的機會麼……」

  「至少繼續留在我這裡,他們還有些許忌諱和想念……」

  「只要你手中能夠繼續領兵,就總是有所憑仗和底氣的……」

  「想必你家老帥哪裡,也是十分明白這個道理的……」

  「或許說,出了這件事情以後,對他如今所處的局面,未嘗不是一個轉機呢……」

  「就算你不想面對昔日那些國朝的淵源,我也不回讓你難做……」

  「以如今的北地之廣大,難道還沒有你將劉氏將門,繼續發揚光大下去的餘地和機會麼……」

  「且容我想想好麼……」

  聽到這裡,他的神情和顏色卻是愈發掙扎和猶豫起來。

  第1206章 淮動(二)

  擎舉的如林旗幟之下,魚驪而行的漫長隊伍徑直開進向北而去,隆隆的車馬踢踏行進聲和全身披掛撞擊摩擦的沙沙響交錯在一起。

  出了這些事情之後,無論是為了必先考慮,還是純粹的防漸杜微,都不能再讓這隻已經被朝廷滲透過的模範後軍所部,再繼續留在這淮南當地了,不然在其中還不知道殘留多少漏網之魚和眼線耳目之下,我構築的淮南防區就是一個完全的笑話;

  因此,整隻部隊將集體北移,其中大部將度過黃河駐防和加強到河北地區去,一部分在淮東進行重新遍練和補充,這樣就算其中還有什麼異議分子和暗藏雜音,也不太可能千里迢迢的越過黃河和長江的天然阻隔,而重新與南朝取得聯繫;至於到了河北之後,難道他們要給河北的張邦昌部,或又是平盧的韓忠彥部通風報信麼。

  而模範後軍留下的現成防區和基本盤,則是預期是由安東調動過來的防戍第四軍——東寧軍接管;這隻新擴充的軍序主要是以淮鎮派遣的將校士官為骨幹,填充以來自安東境內的遼西子弟為主體,從歷史淵源上說對大梁朝廷既缺乏足夠的認同感,也沒有任何多餘的利益紐帶和干係往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