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種例子雖然發生的不多,但卻通過各種幕後交易和妥協,讓羅氏對外拓展和多封好幾家世臣和分藩。

  當然,也因為某種吃相難看和群體的危機感。而導致了早年相當部分附庸諸侯,乘著薛羅兩家大戰連場,而疲軟無暇之際,紛紛叛離而組成北地聯合的潛在誘因之一。

  而這一代的藩主,也因此黯然在四十三歲的壯年,就不得不就宣布體面的退休養病,讓位給了自己兄弟。

  然而,如今的代藩主羅允孝,只能就任安東守捉使,而無法對外行使身為安東大都護,才擁有的專屬征拓權了;也就無法再大義名分上,無法號令和驅使這些附庸諸侯的力量了。

  挾本家最大一隻常備武力之威,讓他們例行貢禮和供役,還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要調動和差遣他們地盤的武裝力量,那就很容易遭到名正言順的拒絕,甚至是反抗。

  而羅湛基最大的一個兒子,距離最起碼的冠禮,還有三四年時間,也就沒法馬上推到這安東大都護的位置上了。

  因此,他這才私底下動了念頭,藉助盤外招來作為施壓和轉移目標的手段。

  第790章 萌動(十五)

  除了開義城,繼續向西,我又在蘆關遇到了,來自遼城的信使。

  明面上,我前往遼城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受邀參加羅氏兩代藩主的葬禮。帶兵前往也只是順帶的。

  當然了比較正面的說法是,前代退養的老藩主,據說是聽說了宿敵薛氏覆滅的消息,而高興過度去世的。

  而另一種說法就簡單的多,是遭到了羅肅先為首的逆黨的毒手。

  但不管怎麼說死了就是死了,在這種頂級的大藩家和諸侯權力構架當中,就算死人也有可以發揮的價值,更何況是兩代藩主本身呢。

  因此……而現任的代家主羅允孝,迫不及待的宣布發喪,兵開始修造相應的山陵,也有籍此機會名正言順的召集全部領下,態度尚且不明的世臣和分藩;以及附庸的諸侯小姓。

  讓他們沒有理由推脫和拒絕,匯聚在遼城服喪和弔唁的同時,也有堂而皇之逼迫他們,公開站隊和表態的陽謀。

  同樣的,這對占據新城的另一派人馬,也是充滿了攤牌和逼宮的意味。

  一方面根據內線的消息,則是羅氏本家方面,似乎陷入了某種財政困難當中了。因此,正在想方設法藉助本家的名義來弄錢。

  畢竟,無論是作為家族的宗長還是諸侯當家的藩主,在去世之後這些重要的親族和臣下,都要參與扶棺和陪靈的,並且量力為出的獻納一筆資財,來體現自己的恭忠臣禮。

  另一方面,則是按照羅湛基留下的盟約部分內容,後續的某些條款顯然遇到了無法執行的情況,因此,羅允孝再次派來的信使,也提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

  就是用遼東半島中南部,目前暫時處於淮東軍控制下的,隸屬建安州都督府的五個州,十年內相應田賦、椎稅、丁役的徵收權,來沖抵相應的作價償付。

  並且以此為擔保,一次性向我重新借貸十五萬緡的軍費,以及三萬人份的甲械物資。

  而以我的立場,無意間又扮演了某種變相的見證和調停者的角色了。當然,主動建議我帶兵前往,未嘗沒有借勢施壓的潛在用意。

  這種種的交涉下來,不由讓人有些感嘆,最近這個貌似豪勇的羅允孝身邊,究竟是什麼人在替他出謀劃策啊。

  ……

  遼城之中,隨著附近陸陸續續到來的各色人等,已經重新變的熱鬧非凡起來了。

  形形色色的人們,成群結隊的相遇在街頭,又勾肩搭背的匯聚在酒樓茶肆之間,各自交換和透露著,所屬小圈子的消息,各種真真假假的內幕和傳聞,乃至是公然流傳的謠言什麼的。

  當然,對於一些多次往來本家的人而言,內城大宅里的一些熟悉面孔和存在的痕跡,已經徹底消失了,並且今後不再有可能見到了。

  因此這段時間,被討論的最多的,就是關於新任的代藩主,對於所謂博羅會和逆黨殘餘的清查和整肅行為。

  無論是內城的宗族聚居地,還是外城的商業區和肆市,被破門抄家的人不在少數;高高懸掛在城牆上不斷增的人頭,以及成群結隊被從家宅里驅趕出來,哭哭啼啼的家眷,成為途經街市之時最常見的一道獨特風景和經久不衰的話題。

  「你知道金雞坊的詹六么。」

  「就是那個在第八房門下跑腿的麼?」

  「他不是已經被主家牽涉進去,了無音訊的好些日子了……」

  「他已經出來了,並且衣袍光鮮的發達了……」

  「還說抽空要宴請左鄰右舍,做個大東道呢……」

  「這又是怎麼回事。」

  「當然是因為,他有一位漂亮的渾家。」

  「並且在內城的本家大宅服事呢。」

  「這就足夠了……」

  周旁圍觀的人等,這時也不禁面面相覬,然後露出某種意味深長的猥瑣表情來。

  與此同時的內城。

  羅允孝也懶洋洋的躺在,用極北之地白熊皮和江南上等絲綢縫製而成,頗為涼爽而愜意的精緻軟塌上。

  環繞在他視野可見的周圍,則是若干名處於高低錯羅的不同位置上,衣裙清涼的美艷女子。

  而這些久經調教和使用的本家侍兒,她們真是太貼心和愜意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