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更深層次的一些東西,以及相應的感觸和推想,那是準備留下來作為日後交涉和保持善緣的資本憑據呢。

  畢竟,他還是想在日後的軍事生涯里大有可為的,留下這個渠道和後手之後,他也比其他人更有優勢的多。

  至少,他的心胸可並不滿足於與在父帥的羽翼之下,做個受人敬畏的軍中衙內,或是陣前斬將奪旗的勇猛鋒將而已;只是受限於國朝軍中避嫌的例制,他在淮南軍中的發展前程,在現有的基礎上也已經到了頂頭。

  以淮南軍中的氣氛,或許可以容得下一個作威作福的衙內,但是一個上進有為又背景深厚的少帥,就是典型的異類了;無論他如何努力和表現,也只會被大多數人和門第、父蔭之類的理由,聯繫在一起。

  若想要有上進的餘地,需要跳出這個格局,另謀一番施展和發揮的空間和機會了……

  ……

  與此同時,我正在仔細的觀察著一份大地圖。

  更加精細一些,並且加了許多額外標識的安東道地圖上,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各種勢力的地理分布和基本的山河險要、城邑折衝。

  而如此完整地圖的原版來源,當然不是羅藩給我提供的。作為當地經年日久的大勢力,對方也不可能利令智昏到,直接給我提供這種涉及到,自身安全和軍國大計的機要內容。

  事實上這份東西,或者說這套東西,是從薛氏密藏的幾處據點之一中得到,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位薛鼎封誠然不欺我也。

  這東西可比如何真金白銀或是珠寶奇珍,更加珍貴和稀有的多。算是我從薛氏覆亡之後,所獲得幾樣最有價值收穫之一。

  畢竟,作為曾經與羅氏攜手,輪流統治了安東之地多年,又相愛相殺的攻占了十數代人的薛藩,同樣也掌握著不亞於羅藩擁有的地理圖籍,只是側重點稍有所差別而已。

  這分一套數種式樣的圖籍,也我為日後治理遼西之地,完成後續的布局,提供了相當的便利和效率上的加成。

  而其中相當被標準的部分,則是淮東的商隊在深入內陸的行經途中,「順手」測繪下來的,雖然還有不少謬誤和偏差,但放在這種比例的大圖上就無傷大體了。

  從烏骨水以東到鴨綠水流域的一大片勢力中,主要都是以羅氏附庸存在的中小諸侯。

  因此,他們既有別於羅氏領下的各色分藩和世臣。

  從理論上說,十一州兩都督府的所有領地,都是羅藩所有的封土,而各級代官負責的是本家直接管理的土地,類似於國中州郡縣鄉的定期任命制;

  而這些分藩和世臣,只是得到羅氏不同程度的授權,而享有相應土地上的管理職責和權益的特定群體。

  兩者唯一區別的,只是作為分藩之家,只要不出嚴重的紕漏,比如參與到謀反或是叛離事件當中,就可以按照規制由主支嫡系世代傳襲下去;

  而世臣的管領地,就只能在相應職分的任事期間長期或是終身享有,而在身故後就被本家重新收回再做分配的。

  因此,分藩的數量相對世臣少得多,而且幾乎清一色是由歷代主支,分出來的羅氏族親構成的;而世臣的成分就雜駁的多了,各色外姓的比例也占據了很大的分量。

  而管理和經營土地所獲的收益,也是他們薪俸和公用錢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塊;主要用來養活數量不等的家人親族,並且維持相應的仆奴扈從、乃至部曲屬僚構成的基本排場和手下(各級公中人);

  某些受封之地較多或是相對豐腴的世臣和分藩,還要供養一定數量的護衛和輔兵,甚至維持相應馬隊和弓手的數量。以備宗家隨時徵發和調用,或是充作附近城寨軍府,應急性質的預備隊和後備補充。

  而各色的代官,就純粹是靠宗家發的俸祿和料錢,來維持生計的直屬家臣了。除了特定的部門或是商業活動發達的望要大邑,他們只要維持最基本幕僚、門客的需要。

  至於東南和東北地域的這些附庸諸侯,至少在名分上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和更多對內的自行處置權。

  但是同樣要對擁有安東大都護名分的大羅藩,按照各自領有的人口和產出比例,盡各種日常丁役和藩貢的義務;並且在需要的時候,以各自領受的官職帶領藩下的武裝,參與到以大都護名義發起的征戰中去。

  因此,代官——世臣——小分藩——附庸諸侯,再加上幾家長期保持盟約,近似組成的大藩之家,構成了以安東大羅氏為首,安東道南部軍事體系和諸侯政權的常態。

  而這些中小諸侯因為體量有限,又要承擔相應分量的軍役,因此在架構上就省儉的多了,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分藩支系,主要還是以數量有限的世臣和略多一些的代官,為最基本的常態。

  當然了,其中有些世臣,因為時代的經營和地理位置優越,而比本家更加富有,或是在綜合實力上反超積弱不振的藩家,而攫取了重要的權益和內部事務的語話權;甚至還有通過數代的聯姻和把持大小事務,反過來侵吞/融入到藩家主幹的個例存在。

  宗兆不滅,與氏長存,這是諸侯藩家內部紛爭和變動的最後底限,一旦超過這個底線,就會遭到來自羅氏為代表,頂曾諸侯的干預和介入;甚至可以發動征討令,以就近的諸侯組成優勢的聯軍,多路討伐這些以下犯上,折辱藩家體面(破壞遊戲規則)的亂臣賊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