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這一系列事情看起來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而新羅其他地方上居然還幾乎無所察覺。這就意味著另一個可能性和危險,這些分藩的中上層之中,一直有人暗通聲氣,甚至不乏有人為之遮掩和包庇的手段。

  這樣我在新羅藩要面對的敵人,就不止是那些看起來戰鬥力乏善可陳,倉促而聚的烏合之眾;還有早已布局的不明幕後黑手,以及新羅某些地方勢力,作為潛在的對立面了。

  「把這些消息一字不漏的傳回去,讓羅津港和海陽方面提高戒備……」

  「謹防奸細和刺探……」

  「另外讓他們馬上拿出一個章程來……」

  「關於全羅道南的七家分藩,聯合自保同盟的逐項事宜……」

  然後,把這座山城重修起來,我們也可以考慮回師了。有這麼一處險要據點在,多少可以阻礙一下對方勢力的反撲。

  我可沒有繼續深入據說已經全境淪陷江原道,去淌這趟渾水的打算了。既沒有足夠的利益驅使,也沒有足夠大額好處預期。

  正所謂有多少力氣做多少事情,以現有的軍力趁熱打鐵,打著清剿蒙山賊殘餘的旗號,把全羅道好好清理一遍,為下一步的打算鋪路和布局,鞏固現有的格局,就已經是行動力上的極限了。

  而不是像大多數YY小說一樣,自信憑藉一隻孤軍深入大開無雙,把新羅藩全境都刷上一遍,然後還能無需考慮後勤和情報的制約,最終全身而退,或者乾脆王八之氣四射的把所過之處,無不變成俯首帖耳的衷心臣下。

  ……

  而在全羅道首府,碩果僅存的全州城中,駐留的兵營里。

  來自富、盛兩家大藩所當主,也在各自部曲戒備森嚴的守護當中,私下商量著什麼。

  新羅藩,最早又稱行東海道,一度隸屬於安東大都護府。在分藩上依然沿用新羅王室的舊制,而分為一京兩府十三道;各道下轄以治所稱府,望要之地稱州、余皆為郡。在郡州府下又分為大小城邑、市鎮,也是當初大唐國中分封的最基本單位……

  而地處中南沿海的全羅道,雖然是外藩之國的分道,但大小十六個郡制加起來,至少也有大唐國中,七八個偏遠下州的面積和規模。

  作為全羅道的首府全州,自然也有著比同大唐國中的例制,從各色職能的官府署衙倉房寺社學館行會街市,到兵營,匠造坊、武庫、巡鋪在內的完備城坊規劃。

  平時全州府的一應大小事務,則掌握在占據城中的幾個大家族手中,一邊明爭暗鬥,一邊卻又一致抵制外來勢力的覬覦和滲透。

  但是這次蒙山軍,給了這附近這兩家大藩一個染指的機會,籍著支援府城的名義,輕而易舉的鎮壓了城中各家的勢力和影響,在一番瓜分之後,強行將這些殘餘勢力和資源,變成自己的附庸。

  這樣,他們雖然因為主動收縮(放棄),損失了不少領地和資源,卻又從某種層面上,在全州府這裡給補充回來了。這裡可是擁有十萬人口以上的「大州」啊,再加上附近已經開發成熟的大片農田灌渠,和城中數量不少的作坊,還有幾大家族時代經營集聚的財貨和物用……

  並且以全州府相對高厚堅實的城防,在蒙山賊的圍攻之下屹立不陷,而變相的禍水西引向了西南各郡,可以說事情的發展,一切都盡如他們心意。

  如何利用這個契機,更進一步的確立兩家聯合下的臨時勢力,在周邊各郡的最大利益化,乃至獲得整個全羅道的影響和控制力。然後再從兩家之間,決出個主從次序來。

  但是沒有想到,一隻渡海而來的淮東軍,卻突然打破了他們的算盤,而讓局勢變得額更加混亂和撲朔迷離。

  這無疑是某種重大的變數和隱患。

  雖然新羅藩被外來勢力干涉,早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但要是安東諸侯的話,他們或許還有些切身之痛和戒懼。

  可要是那個遠在萬里之外的南朝大梁,除了做生意之外,剩下的印象,也就是足夠的溫暖和富庶,人文昌盛而遍地碩果之類了。

  至於才出現不過數年的淮東鎮,那是什麼東西,能夠吃麼。

  依照處在內陸的他們,所能接觸到渠道和印象當中,來自北國的消息和安東方面的口徑,南朝那場傾國之力的北伐早已經失敗了,更別說只是那些盤踞在淮東一隅的殘餘勢力。

  就算是表面上兵勢再強,後續的實力也應該是相當有限的。暫且一時向他們低頭,割捨些錢糧作為相安無事的代價倒也無妨。

  不過,若是想要長期介入全羅道的事務,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不由他們不生出別樣的想法和圖謀來了。

  第667章 出援(十二)

  大雪紛紛揚揚的,再次落了下來,將天地之間徹底染成一片素淨無比的白色調。

  正所謂是人算不如天算,受到突然而來大風雪的阻卻,預期回師的人馬,也只能暫時停留下這個淚城隘,利用山勢就地紮營,暫避風雪一時。

  我也有心情,在虞侯和參軍組的協助下,分析這一路戰事的厲害得失和經驗教訓。

  雖然只是打敗一大堆烏合之眾,兼帶端掉一個占據險要的小山城而已。隨軍火炮這種大殺器也就開張一次,還被非火雷這種,傳統火器搶了風頭,連觀測氣球都沒派上用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