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了,用一個大宗糧食和勞力輸出的穩定來源,來取代與新羅貿易中的預期損失。經此之後全羅道之內大部分地區,就再沒有可以挑戰我們的勢力了。

  全羅道乃是故新羅十三道里的大道,北靠忠清道,東臨慶尚道,南鄰江原道,西靠大海。自古以來就是以與中原的海貿往來之利而聞名地方。

  全羅道中北部,則具有古新羅最大的平原。位於東津江與萬頃江游域的湖南平原,特別肥沃,糧食收穫量很多,自古有「糧庫」的美譽,也是崔氏三家的所在。

  而南部西靠大海,有很大的河口衝擊平原,不但土地產出頗多,水產資源豐富。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處港口聚居地,無疑就是金氏藩領下的羅津港了。

  這樣,以七家聯盟的構架之下,一南一北兩個分工略有不同,又相互制衡的利益集團,就自然形成了。而北邊行存下來的那兩家大藩,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則可以成為讓他們抱團取暖的外部因素。

  畢竟,新羅藩的這些地方諸侯們,平時也並非是一團和氣,毫無夙願和芥蒂的,遇敵之後也不總是和衷共濟,被人各個擊破的下場,也很好說明了這個事實。

  全羅道一州十六郡,或許不止這些藩家剩下來,但是既然大家都覺得沒有其他的,那就一定是沒有了,只能由顯存的這些勢力,勉為其難的代勞管領起來了。

  當然具體怎麼安排和分配,還得看實質握著刀把子的人,才能進一步商榷,但這不妨礙我拿這個畫餅,做那根驅使他們賣力,而吊在驢子前的胡蘿蔔。

  這樣,籍著幫助對方光復故土的契機,實質上掌握了這個臨時聯盟的自保武力和商業命脈的淮鎮,就有了長久經營下去的本錢了。

  至少我們不要他們的地盤,也不想剝奪他們的階級特權,幫他們退敵和重建的代價,也只要求足夠的獻納和經濟方面的各種權益而已。

  用幕僚團的分析和判定來說,雖然總體上說,結果與預期相去甚遠。但這次出兵遇上的時機,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好。

  驟然興起的蒙山軍,直接摧毀了當地分藩諸侯的統治秩序和大部分上層,而給了我們打著出援旗號,乘虛而入獲得主導權的機會。

  畢竟在現今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我手中武力的支持,那些破家出逃的諸侯殘餘,別說想要光復故土,重建治下;就算是想要保存身家性命,也成了一件奢望的事情了。

  因此,相應的投少利大而頗有四兩撥千斤之妙,以較少的額投入和代價,輕而易舉的從這些分藩諸侯,獲得穩定的資源和較高的收益。

  當然了,如果淮東能夠再晚一些介入,效果和收益或許就會更好了,但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十全十美,盡如人意的事情,讓你天天撞上。

  還利用一系列低強度的戰鬥,鍛鍊了部隊在冬季的適應性和作戰能力,提高了後勤上的經驗和效率等等。

  但是再貪心貿貿然的插一腳深入進去,那就不一定了。弄不好新羅版的一向宗,都要跑出來了。因為現實生活的煎熬和精神世界的極度單調,越是愚昧落後的地方,越是容易產生形形色色的狂信徒。

  我可沒有興趣,拿辛苦練出來的老部隊和寶貴的戰鬥力去和一群沒頭沒腦的叛亂者,在新羅各地去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治安戰。

  從事情本質上來說,這並不是屬於我或者淮東的戰爭。下一步的策劃,就是以有限的付出和維持,保全現有的格局好了。

  只是似乎事事都並非盡如人意的,在一片風雪之中,城頭上已經吹響了警告。

  「敵襲……」

  「備戰……」

  另一面的山勢半腰,已經是綽綽約約的滿是大片人影了,明顯攻守易位的戰鬥一觸即發。

  我還沒打算殺過去,對方居然冒著風雪主動攻打過來,想要偷襲奪城了。

  ……

  而在山勢的另一端,屬於江原道的境內。

  看著山腰上,因為偷襲失利,而在火光煙霧,雪塵之中狼狽不堪的敗退下來,或者說是從山壁和陡坡上,慌不擇路的跳滾下來的夜襲敢死隊。

  又在撞擊和彈跳中,經過了那些粗糙而凹凸不平的山石,而痛苦掙扎著,像是蟲豸般在雪地當中,或是不再動彈,而被雪花逐漸掩蓋的人體。

  手持一根六角釘頭棒的竹支萬,甚至沒有多少驚懼或是同情的感覺,因為他已經事先服了,能讓人力大無窮無謂傷痛的神符。

  他是江原道東岸的海氏藩,數以萬計微不足道傭奴中的一員,據說是來古時自倭地的婆那國侵攻,在當地留下名為穢人的後裔。

  因此,他早亡的父輩和祖爺,也是一名傭奴。像牲口一樣由主家配對才能得以繁衍下來的土生傭奴。而竹支萬的意思,也就是土話「不要死」而已,主要是相對早夭的兄姐而言。

  王室獻土之後,被大唐殖民和分藩,所帶來的先進文化與生產技術,固然大大方便和提升了那些上等人的享樂與奢靡需求。

  但對於處於最底層的新羅人來說,他們困苦潦倒的生活,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和改觀。

  從種植低產的糜子和沙葛,變成耐活的豆薯和玉米高粱;半穴式的窩棚和茅屋,也變成土壘蓬頂板牆的狹促架屋;但是相應的盤剝和壓榨,卻是隨著產出的提高,而愈加的亢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