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前幾期的生員,幾乎清一色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外來移民背景,而沒有任何一個核心六州當地籍貫。

  而作為其中比例最大,以徐州籍貫為首的北地生員,就占了小半數,真不愧是淮上人文薈萃之地的歷史底蘊;然後是那些來自江寧——潤州一帶的軍屬和移民子弟,同樣也是代表了曾經偏安東南一隅,六朝金粉的文化腹心之一;

  剩下的才是那些,來自嶺內籍貫的生員,其中就比較雜了,既有游擊軍和龍團老營的軍眷家屬,也有廣府本家和海外羅藩,收羅和推薦來的關係人等。

  畢竟,相對於嶺內的仕途環境和生活氛圍來說,他們大老遠的來到百廢待興的淮東之地,還要花數年時間重新修業和學習,再從基層干開始獲得仕途的起點,不是什麼麼人都有這種恆心和耐性的。

  而有這個時間和機會的話,他們也是更多傾向於投入到軍隊中去發展,在前沿的大小戰事和衝突不斷中,作為背景淵源上的天然優勢,很容易就能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種結構距離我最初的估算,雖然還有些偏差,但至少對於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來說,還是屬於比較良性的,也不是不可以調劑和掌控的。

  我能夠繼續大權獨攬的另一面,無疑是在大體目標一致下,軍政來源多樣化的制衡和被鼓勵起來的良性競爭。

  作為他們預定好的去向,雖然是從不入流的基層公事,或是部門事務人員開始做事,但是因為人手有限的緣故,也意味著他們這些來自體系內的生員,比別人有著更多破格提拔的機會。

  只要能夠沉下心來幹上幾年,而不出大紕漏的話,得以暫代一方縣下的佐副,或是作為所在部門的小主管,負責一方面的具體事務,根本不成任何的問題的。

  在人才缺乏的現實需求下,這種狀況至少還會持續上好幾屆,才會慢慢結束這種不乏簡拔特任進入的「黃金時代」,而進入按部就班的體制內部流動,循規蹈矩一步步的正常考核與晉升過來……

  而現有體制內,那些就地留用和因地破格選拔起來的官吏,不是在眼界和學識上多少還是有些先天不足,需要繼續進修和鍛鍊;就是缺乏足夠的可靠性和耐心,經常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沿襲一些,傳統官僚體制下的舊習和毛病。

  因而,時不時在新事物與舊習慣的碰撞磨合過程,沒少給生出大大小小的矛盾和紕漏來,也變相的增加了行政的成本和虛耗。

  在相對嚴謹的獎懲考核和監察制度氛圍下,作為基層的組成部分那是勉強夠格,只是嚴重缺乏更進一步的潛力和上升空間了。

  而我目前還是需要他們的存在,作為某種長期過度的替代和緩衝,來保證各級政權體系的運轉順暢……只能在這種儘量壓住,休養生息與建設復興的過程中,行政編制和職能自然擴張的情況下,進行一邊替換一邊改造的水磨工夫。

  只是當我走出來的時候,卻接到一封來自登州方面的急報。

  「新羅藩有人出奔?……」

  第655章 後手(十)

  新羅藩,居然是新羅藩。

  我看著已經換過了行頭,而跪在堂下大聲的告求的使者,不禁有些撓首想到。

  東海三藩之中,相對於靠近南方的大島夷州藩,和在內亂中打成一片狗腦子的扶桑藩,新羅藩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一處了。

  雖然在號稱三千里河山的半島版圖之內,也有大小數十家分藩和一脈王室。但是相對於大同江以東比鄰的安東藩,這個體量十數倍的龐然大物,就根本翻不出什麼浪花來。

  在歷史中的記載,也是以被征服和侵奪的受害者身份,作為安東藩的某種外延和附帶影響,而寥寥數語的存在居多。因此,長期在鄰接安東藩的對照和陰影之下,大多數人提到新羅藩的時候,印象中也只剩下諸如,孱弱、貧瘠、多山之類的字眼。

  但是另一方面,相比各族陳雜而紛爭不斷的安東藩,新羅藩數十家諸侯管下的數百萬口民,至少成分上顯然相對單一的多。

  而且,一度因為中原戰亂而大量戶籍逃奔的緣故,半島相對隔絕封閉的陸上地理,同樣也聚集了大量大唐風物的遺存和流傳。自此也形成了大唐國人,歸化民後裔,土生戶口和各族傭奴在內的,較為穩定的社會階級金字塔。

  因此,雖然稱之為新羅藩,但卻是同文同種對華夏認同最高的外藩地之一,與夷洲、扶桑並稱為東海三藩。

  只是相對於,由歷代邊關軍民,披荊斬棘開拓與白山黑水蠻荒之間的,安東道和安東都護府;或是很早就作為梁公的兩大領有來經營的夷洲;乃至孤懸海外,至今渡來諸侯與土生藩主犬牙交錯,爭戰不斷的扶桑列島。

  很早就獻土內附的新羅王室金氏,已經變成了類似代北獨孤氏一般的后妃之族,故國臣民也基本沒有什麼牴觸和抗拒的接受了新統治者;故而新羅藩又被稱為外戚藩,屬於歷代大唐天子,用於安置寵臣和外戚的私家自留地。

  僅僅因為這裡風物類比中華,而民風孱弱而馴順如豬羊,再怎麼作威作福,窮奢極欲也不虞有反亂之險。因此,新羅藩在先天的發展格局和潛力上就有所不足而低了一頭。

  而在乙未之亂後,更是長期淪為周邊勢力的附庸,而呈現四分五裂之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