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而在江寧行在,監國卻是有些惱怒的情緒。

  因為他試圖改造神機軍餘部的努力,在一些老臣的強烈抵制和反對之下,再度宣告擱淺。

  他強令堅持之下唯一帶來的變化,只是增加軍中銃手的比例,以取代那些被減少的手炮和發火匣等兵裝火器,但依舊是被當作某種固壘守御的力量,而拒絕在沒有正軍環繞之下的主動野戰操行。

  這也是那些人所能退讓的極限了,畢竟,他還只是監國,並未真正接掌大位,就算他接掌了大位,頭上還有一個大相國在看著,面對一眾老臣的告求,也無法做到無動於衷的。

  而要想在國朝的眾多軍隊,及其體系內改弦更張也絕非易事,需要亢長的時日和足夠的耐心與堅持。

  光是讓軍器南北監和將作諸坊的產能,從生產傳統的各色火器,想著集中製造研發火銃的扭轉過來,也是滋事牽連甚大,從而影響了眾多軍工、大匠世家的生計,以及無數下游和外圍的工礦產業。

  因此,目前也只有少部分人,對於監國表現出了投獻之意,而有所動作改而生產了一批火銃。

  而更多人還在觀望和等待,畢竟,已經習慣了依賴朝廷的訂單和授權,把持壟斷軍工產出的領域,進而與相關人等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盤根錯節,需要足夠大額魄力和手段,才能大刀闊斧才能砍出一條新路來。

  但是來自大相國的指示,卻是宜緩不宜急,來日方才。

  明明是已經屢屢見到實效的東西,卻因為各自的立場和既成的利害關係,七位樞密之中,居然只有兩個表示出口頭上的有限支持。

  而其他人都在強調一個事實,大軍匯聚在即,急切的要求他們換裝與掌握新戰法,也是有所不妥的。

  不就是不滿他,籍著處置東路軍列位帥臣的由頭,順勢在軍中採取的大動作,並且為了某種需要,而將資源重點傾注在北邊那隻人馬身上麼。

  可要是國朝的兵馬,都能像那隻御營左軍一般的新銳和善戰,他又何必再北伐大敗之後,不得不格外倚重這一隻孤軍,來挽回國朝和大本營的顏面風評呢。

  在國朝大敗的頹勢之下,再沒有比樹立一個孤軍奮戰的典型和統帥英武的標杆,更能轉移臣民百姓的矛盾和關注力了。

  反正他們孤懸在外,各種形象和軼事,都是經由國朝的重新包裝和塑造,來振奮人心的,但同樣的也將這支人馬,推上了某種風尖浪口之上。

  而作為國朝大敗之後,無形間的最大受益者,已經監國用來清算和撤換,軍中作戰不力將帥的參照物,他們也無意間站在了,那些損兵折將逃回來的大多數北伐軍將,潛在的對立面上。

  特別是剛剛導致了一場朝堂上的政治大地震,在原本的主戰派與北人黨之中,也不乏嫉恨之輩,因此不乏事事針對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這正是監國所需要的,一隻暫時孤懸在外,卻格外依靠自己的軍隊。在必要的時候,說不定,還能發揮某種奇效呢。

  他如此想著,心情重新又平復了下來。

  這時,一份來自石頭城下城坊中的回覆,也讓他臉上重新露出笑容來。

  那是作為他一貫倚仗的親信,如今依舊在家閉門思過的鄭候,對於她的諮詢與考校,只給回應了他八個字「旁敲側擊,內外合應」,卻正好可以打破他目前的僵持和困局。

  很是思來想去一番之後,他還是決定在這個建議的基礎上拓展思路。

  既然原本的事物已經積重難返,那就只好別出蹊徑,從大本營名下目前所能直接掌握御營諸軍的名分下,有所迂迴的想些辦法了。

  至少寧沖玄的淮揚戰線那裡,已經相繼收容了陸續歸還建制的,前身為新軍右廂的御營前軍,和名為御營右軍的踏白軍殘部。

  合併起來也有馬軍三千,而步軍四千七百有餘,作為曾經協同作戰過的經歷,他們也應該有所足夠的印象,足夠作為他貫徹所想的試驗田了。

  待到他們有所成就,就可以方便他從那些積習日重的老部隊裡,逐步抽調精銳和新血,漸進的補充和擴充這些新銳之師,而最終將那些不合用的抱殘守缺老資歷之輩,徹底拋在身後。

  他甚至有所想法,要不要從前方的那隻御營左軍里,借調一批熟悉火器操戰的人選回來,參與後方的編列和再造。

  第518章 兵戎(三)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我幾乎默念著這首杜甫的《兵車行》作為感想,一路長驅直出兗州。

  這一次出擊,不再是出徐州而掃蕩沿淮之敵的南線作戰,而是轉道兗州,進行濟水以北,黃河南岸的北線作戰。

  在臨行之前,我還敲定了來自扶桑藩,也就是倭國故地的第一筆生意,對方是九州太宰府的黑島家。

  主要是用當地出產的粗煉黃銅和硫磺,作為支付手段,換取我軍手中,歷次淘汰換裝和屢次繳獲,而積累的各色刀槍甲械,所謂的以物易物海陸貿易。

  因為倭國的內亂,中原鑄造的兵器,在當地也是頗有市場的,而作為添頭,還有大概一批同船抵達的倭國苦力,約三千多名。

  這樣,不但省了回爐再練的功夫,還額外收入了一筆重要的物資和原料。

  有第一批夏收糧食的存量作為底氣,再加上初步建起來的社會秩序和地方架構,至少鎮壓地方的兵力,可以大大的節省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