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雖然南朝治下來自東海方面的侵攻已經消停了,但是隨著沿海地區的休養生息和有所恢復,就近來自黃海地區,乃至活躍在渤海本地的外藩、海賊和私販勢力,還是不可不有所防備的。

  剩下的人則被充入建生軍,參與沿海各地勞役營的生產活動。因此,他們對於這種近海的捕撈作業活計,也算是輕車熟路或曰駕輕就熟了……

  同樣的,在近海一些地方,肉眼可見的是一些撐著小船的身影,那些人正在用特殊的鉤具打撈著淺水裡的裙帶菜、鹿角菜和紫菜的出產,當沉甸甸的堆滿了半船之後,他們就開始返程。

  然後將撈來的海菜攤晾在專門的架子上,由日光暴曬和海風吹乾成便於攜帶和貯存的乾貨,因此,遠遠望去一片又一片,層層鋪開的海菜,就像是一團團灰褐色的雲彩,覆蓋在石灘上。

  而在港口邊上的長長灘涂上,則是更多彎著身子的婦孺,正在泥灘中拿著工具,挖掘蛤蜊蟶子和潮蟹,一點點的裝滿背在身後的簍子。

  最後集中起來,倒進滾水鍋里煮熟,去殼挖掉內臟,然後鋪在蔑板和篩子上風乾之後,就是不錯的海味特產,無論是做湯還是直接干吃都行。

  然後按照交留各半的原則,會有一半的漁業收穫成果,被留在這個團體之中,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耗和應急備荒的公儲之外,其餘的剩餘都會被重新折價計算,由公中統一收購。

  然後各個人頭按照出力和貢獻程度,獲得一些名為「工分」的勞動點數,可以拿到最近的合作社,或是流蕩商販車那裡,換成一些果蔬、肉類、布匹、針線、鐵器、陶器等日用、乃至糖、鹽、菸葉、酒水之類,屬於日常配額外的稀罕物件。

  或是更進一步的兌成,相應衣帽鞋襪被褥等成品的配給卷,然後在自發的小市和野市里,拿去和別人交易互通有無,最終形成一個有限信用代幣的底層流通渠道和範疇。

  故而,相比內陸那些還只能勉強吃飽的勞役營,這些沿海漁作的團體,反倒是六州治下,生活水準普遍較高的群體了。

  當然了,按照某個位面的鹹魚教主的說法,這些人只要有鹹魚干就夠了,夫復何求呢。

  而在不遠處的曬鹽場裡,到處是明晃晃的太陽反光,刺眼的讓人只能眯著眼睛,戴上罩著一圈土布的笠子,在大片的鹽田中勞作。

  隨著開渠放閘的叫喊聲,積澱在大片鹽田之中,那些包含濃鹽分的靛藍海水,在人工手段的引流和澆灌下,沖刷過一層又一層階梯式的曬場,也在火熱的暴曬下迅速蒸發了多餘的水分,而留下一層又一層白花花,有泛著某種藍灰色調的粗鹽層。

  這種新式階田製法出來的粗海鹽,雖然其中仍舊雜質甚多,但是相比傳統的燒煮和堆曬法,純化乾淨了不少,已然可以直接用來醃製肉類和漁獲了,或是充作鹽販子販賣的灰鹽。

  為了減少成本和增加利潤,他們往往還在販售的私鹽中,添加各種增重的雜物。比較良心的最多摻雜點海沙,而比較惡劣的則是用更加細膩的生灰和白土來增重。而這通常也是最底層普羅大眾,唯一能夠吃得起的選擇。

  但在這裡,這些初鹽還要在沉澱池裡過上至少兩道,才能成為相對潔淨泛白的民用細鹽,而軍中所用的專供鹽,則要至少過上沉濾過三道。而在此之上,還有進一步深加工的特種成分鹽,不過就屬於小範圍製取的產物了。

  如此下來,最大的投入,就是處於鹽田下方的階級曬場,需要用大量耐沖刷和腐蝕,還能防止滲流的特殊膠泥,來塗抹平整曬場底部,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和收穫。整個過程相當的繁瑣,但是一經完成之後,就可以相當省事省心刮取所獲。

  長蘆地區本身就是北地重要的,作為長蘆鹽區邊緣的濰州海滄鹽場,同樣也不能例外,因為相對適宜的海潮和風向,以及充足的日照和地理構造,乃至氣溫和濕度,海水的成分,都是制曬海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在自然條件下,曬鹽產鹽這種東西,可不像後世網文小白描述的一樣,在海邊隨便找塊地頭,挖個池子引滿就能坐等曬出鹽來,光是位置不合適造成的地下滲漏的污染,或是一次突發的漲潮,就足以讓你辛辛苦苦許久的努力,盡數前功盡棄了。

  不然,古人又是何苦要熬海煮鹽,一直沿襲到近代才徹底放棄。

  因為是合適的傳統鹽場區,又採用了源自後世的新工藝和管理流程,所以重新恢復鹽場的產量,也是節節攀升,各種等級的粗細鹽類,不但足供附近的州縣,還能有所積餘下來,進入周邊的流通渠道。

  在動盪之世,除了糧食之外,鹽也同樣是某種擁有保價效果的流通物,甚至在特殊環境下,可以作為臨時的代貨幣來使用。

  同樣,沉澱完主要鹽分的滷水殘渣,同樣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催化成分,自然有人收集和處理。

  赤腳站在圍堤上,用長柄勺子攪拌有些泛白渾濁的滷水,讓它更快蒸發和結晶,然後撈出那些渣子一樣的萃取物,的李顯忠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經在這勞役營里呆了三個多月了。

  他本名李世輔,祖上乃是關西延州人,屬於當地的一個小將門出身。只是到了父輩因為當地的派閥之爭,他的童年幾乎在反覆的輾轉奔走之中度過的,直到隨著一隻失去地盤的人馬——延綏軍,從眾多的西軍序列里,出奔洛都朝廷的治下,而得以在海州重新安家下來,與當地人結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