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考慮到急行軍的需要,訓練和裝備相對落後一些的散兵隊,在機動力上多少要拖後腿的因素。

  因此,第四營和大多數的散兵隊,並三隻協力的團練,被留下在守衛鄆城在內的大後方,兼作機動力量,由副將辛稼軒負責全面留守事物,而楊再興為佐副,需要的時候還可以酌情處置,比如就地徵發一些本地兵員,增強城邑內的守衛力量。

  當然了,機要馬兒跑得快,就不能讓馬兒不吃草,還要吃得飽,吃得好,才好做鞭策奮進。

  按照帥司的緊急受命,我這個權鄆州觀察使轉為濟東觀察使,歸德軍副使轉為正使,並給以臨時的選調職權,只消得發兵救援解困得一部,便擁有這一部臨機處置的權益之便,直到帥司重新下令,接掌戰線為止。

  然後,還特設了一個所謂的「北面防禦都指揮」的臨時差遣頭銜,以方便節制沿河各部軍伍,連帶是相應身份的半套旗牌鼓號。因為是臨時權設,沒有正是差遣所擁有的全套儀仗。

  這樣的話,我當初和劉延慶商議謀求的某種結果,等於是曲線救國式的變相實現了一部分。

  而帥司方面,似乎是擔心我再次找理由拖沓不前,而派了一位頗有身份的熟人前來,充任隨行的觀軍前宣慰使,這也是國朝的例制,但凡軍使鎮將級別,自當要有相應級別的專人隨軍觀聞,為古時的監軍制度遺風。

  尾隨而來,還有大批轉道毫州,宋州境內輸送的軍淄。

  於是我們又花了一天時間,重新武裝和補充彈藥的整備,將那些汰換下來的殘舊銃器,還有帥司雖然送過來,我們卻看不上的雜色火器,都一併淘汰給了輔軍和散兵隊。

  連帶三隻協力的團練之屬,也有份配屬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火銃、手炮,以便配合留守的需要,不過相應的訓練嘛,就只能在戰鬥中慢慢熟悉和養成了。

  不過這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是蒙城都頭方臘卻找上門來,懇請能夠隨我本部一同出戰,在協調大軍的戰事中,增強手下的歷練,我想了想還是同意了。

  雖然對於他們這些劃撥在麾下的軍頭,我大可以憑藉帥司給予的授權和職分,給予嚴厲懲處或是強行壓制,甚至臨機處置為名,殺其首領而奪其部伍,但是卻不能指望他們的部下,也能像我的本部人馬一般,各種令行禁止和指如臂使。

  所謂的上下級之間的信賴和默契,各種權威與服從,需要足夠時日的日常接觸,一場又一場戰鬥,才能培養起來,目前能夠維繫和統合他們的,也就是任務帶來的共同訴求和利益。

  這個時空的方臘,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實驗樣本和樹立的典型。

  騎在行進馬背上的我如是想到,左右都是身穿鎖子外套,鞍子上架著刀矛,掛著長短銃的親直騎手,蹄聲咄咄的小跑著,帶出某種獵獵的風聲。

  飄搖林立的風雷旗幟下,是連片晃動的背甲與長銃的金屬反光,人頭潺動圓邊盔上的櫻子、羽毛和彩色綬帶,雜錯在一起,綿連城數條長龍。

  不斷有發生戰鬥的消息傳來,負責交替先行開路的捉生隊和游弋隊,開始頻頻遭遇了小股河北兵,拷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大都是大舉渡河之後,被水流衝散或是失控而飄到,遠離登陸地的河岸邊上來的。

  也有少量是南下搜索的探子小隊,但無論如何,這都昭示著這幾天下來,濟州境內渡河而來的河北軍,已經積累了一個可觀的數量。

  這種多路徐然渡河而擊的,相關組織能力和指揮效率,可不是什麼尋常人物可以做到的。要知道,這還是古典時代的冷兵器軍隊,點對點的直接指揮,也只限於視線範圍之內的時代。

  軍隊調集的效率和組織水準,更多是依靠將領的個人魅力,威望和經驗、手段之類的因素。

  我不由對這次渡河行動的北軍主帥,再次產生了些許興趣和好奇,我已經知道對方是河北觀容使,兼東面招討副使張叔夜就不知道是否是另一個時空,鎮壓宋江起事,率軍守汴梁城失敗後,自殺在被金人押往北地途中的那位張太尉。

  雖然宣傳上都是往最好的方面進行鼓舞,但是制定方案和對策的時候,卻是要考慮到最壞的可能性。比如需要救援的對象以及覆滅,友軍不戰而逃,把我們留下來獨自面敵,或者對手是在圍點打援而留有餘力之類的情形。

  這倒不是我被迫害妄想症,主要是彼別人更多的諮詢渠道和拓展了上千年的眼界跨度,各種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段子和事例來證明,預期將勝機和關鍵指望別人,還不如靠自己努力創造的道理。

  要是國朝的軍隊,都能夠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話,這天下也都沒有什麼紛爭和矛盾了,北伐也早就宣告成功了。因此,我寧願在更加有所準備和環境熟悉的情況下,爭取戰鬥的優勢和上風。

  河南道,濟州者(既後世的山東省濟寧市),州治平陰,當然了,與後世南棒國的那個旅遊地濟州島,沒有一毛錢關係,至少在這個時空,它還是被叫做但羅島,而在上面設立了三家分藩的。

  乃是因古時「江河淮濟」四瀆之一的濟水主幹道,從東北向西南橫貫流經境內,最後匯入鄆州的大野澤,而得名濟州。

  而濟水也是漕運的重要支線,因為在濟水上游的齊州,有隋煬帝時期修建的永濟渠,向北聯通到河北涿州再折轉出海,而在通過下游的宋州,則有隋煬帝時修剪的另一處通濟渠,分別與黃河、淮河兩大水系相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