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濟州的實際位置,居於淮上、河南之地的水路第一要衝,也是古時內河漕運的命門所在,雖然自乾元中興之後,海運大興而河槽漸漸衰退,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待到到了乙未之亂後,這種情形就不免到了過來,因為海路受到南海政權的威脅,而興盛多年的海漕幾乎廢止,原本苟延殘喘的內河漕運,卻因此重新復興起來,養活了沿岸數十萬軍民戶口。

  特別是,來自北唐一脈的承光天子重開河山之後,東南的財稅賦貢多賴此輸送,洛都朝廷甚至專門重建了內河水師和漕營,來確保其安全通暢。

  而東南路前沿軍行司,打下徐州又據有了濟州之後,也等於是切斷了洛都所在的都畿道,水陸上獲得輸送的渠道,卻為自己奪得一條可以充分利用現成的補給線,甚至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還可以籍著北區的水路,深入威脅到河北道……

  此消彼長之下,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增值效能,所可以形容。光是截斷漕路的威脅,就足以威脅到洛都的安危所系,北朝聚集的再多的軍隊,也是要人吃馬嚼的,也要花錢來維持日常的,而都畿道本身的產出是有限的,就算有山南、河東的輸血,也是遠遠不夠的,一旦儲積消耗乾淨,便是不想決戰,也必須決戰了。

  因此,帥司不計代價也要保住濟州,最起碼也是穩住濟水東岸的軍事存在,為此哪怕放棄鄆州以西的局面也在所不惜,就不難理解了。

  「報……」

  一個聲音再次打斷了我的思緒。

  「先手隊的一營三團,在陽穀縣遭遇北兵埋伏,陷入激戰中……」

  「二營的張都尉,已經帶兵包抄過去了……」

  「現請求本陣標兵團的協力,以堵截來敵的退路……」

  「准……」

  我當機立斷道,遂又追加了一句。

  「同時把蒙城方都頭的鄉兵,也帶過去……」

  第351章 援濟(二)

  東阿城(既現代山東省,濟寧市陽穀縣附近),為漢時設立的古縣治,沿襲至今,行政上隸屬於濟州/濟陽郡,軍事上則從屬位於齊州的,淄青路天平軍節度使轄制。

  我對這裡的唯一印象,來自後世鋪天蓋地的驢皮阿膠廣告發源地。

  雖然這是屬於平原地區,但是因為常年黃河泛濫,各種漫流泥沙沉積而成,大大小小的緩平坡地和低洼,常有澇災和土地鹽漬化的困擾,因此產出不豐而民風頗為彪悍。

  當地多種植高粱大豆等粗活作物,並飼養牲畜為主,兼帶黃河、濟水支流上捕撈的漁業。

  因此,家家養驢養騾等肉食畜力兼用的大牲口,蔚然成風為時日久了。而用宰殺後驢皮子等邊角料熬製的阿膠什麼的,就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古老特產、土供之一。

  根據這些分發到軍前團隊一級的地理概要和軍情通報,銃隊裡的士官們,被要求能夠辨識粗繪的地圖,以及對照星空等參照物,簡單測定方位的基本功夫,而軍官們還要負責就地各種情報的收集和簡單歸結,以豐富軍前的決策和判斷因素。

  由於是地處河南——淮北平原的東部邊緣,因此濟州境內還散步著,好幾座大小山麓,因而擁有平原地區不多見的煤土、石膏等礦產。

  而東阿城就位於濟水北岸的魚山腳下。夯土包磚的兩丈城牆,環繞著數千戶人家,四萬丁口,不過,這已經是舊日的記錄了……

  如今的東阿,不大的城池,已經被燒成白地,只剩下瓦礫滿地不見人煙的鬼域。

  那些北兵,就是藏在這些層層堆疊的廢墟里,向著進入探查的先手部隊,蜂起圍攻發動伏擊。

  只是對於這隻火器新軍來說,別的或許不好說,但是在對應遭遇戰和就地防禦上,很有一套,特別是那些老兵居多的先手團而言。

  用後世某種術語說,他們就是負責開戰爭迷霧的加強團,除了強化過相應機動力外,還需具有血厚防高能打硬仗,是最起碼的條件。

  簡單而倉促的激烈接戰之後,先手團的校尉都頭,就判斷出敵勢的規模和方向,利用戰兵前出纏鬥的掩護,讓銃兵不慌不忙的拉開距離。

  待到銃兵們按照隊為單位,組成若干個戰團,重建了戰線後,就用後發而至的火力支援,輕易挫敗了對方的勢頭,掩護著戰兵隊,將傷員和陣亡屍體一起搶了回來。

  因此,待到中軍的貓爪將旗,也抵達戰場之時,這場濟州境內的開幕戰,也已經接近了尾聲。

  排銃和轉輪炮發射的塵煙中,那些敵兵節節敗退,只能依靠建築的掩護,而退守在後面苟延殘喘一時。

  這時候,就輪到輔軍和散兵隊進場,掃蕩和清理戰場的階段了,這也是鍛鍊那些軍中生手和新丁的時候。

  因此,為了出戰濟州,而新增擴的第七、第八輔軍大隊裡,也正在做出陣前的最後一次鼓動和提點。

  「只消你們嚴循操練的步驟,就無須擔心什麼……」

  新任火長的谷老四,如此安慰著這手下的新面孔們,其中個別明顯帶有憨頭憨腦的北人特徵。

  「聽的彈丸在腦門上飛算個球,經歷多了也就自成習慣了……」

  「關鍵是耳聰目明,緊靠跟著旗手,聽著號子和吆喝行事……」

  「若是一時半會看不到這些,就找人多的地方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