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按照無數次做過的一般,攻城的營地和各種器材,被像模像樣的構建和準備起來。

  炮團也將準備好的木製「大炮」,像模像樣的推到了陣前,按照練習過無數次的操條,就近壘砌起炮壘來。

  「將軍卻是妄自菲薄了……」

  一個聲音在身邊我道。

  「將軍連挫河南、河東、都亟三道兵馬……轉戰數州而無一合之敵……」

  「已經名動一時了……」

  「我輩所負微薄之學,也聞名前來附冀前程……」

  我不可置否的笑了笑。

  對他們來說,我們也就是毀壞家園鄉祉的侵略者,破壞生活日常的外來人才是,居然還有本地有所名望的士人來投奔,這是吃多了豬油,蒙了心麼。

  然後我才知道,在北朝的治下,一切資源都重點向軍隊傾注的先軍之策,奉行兵強馬壯才是根本的情況下,就算是地方上的士人也不見得好過,反而有些羨慕南朝的文風鼎盛了。

  而這些跑來投奔的人,他們嚴格說是前士人,也就是在地方的紛爭之中,舉家成族都被北朝麾下的兵馬,給灰灰了的苦大仇深之輩,因此在南軍「光復」了扶溝之後,就迫不及待的冒出來,各種投獻王師。

  我想了想,還是讓人把他們,送到前沿軍行司哪裡去,相信對于帥司的大人來說,還是多少有點象徵意義的。

  畢竟,這麼一群不知道哪個旮旯里鑽出來的,遺老遺少式的人物,放在我這裡反而是雞肋和燙手山芋,私自聚攬人望什麼的,還不是我這個層次可以玩得起的,說不定裡面還夾雜著北朝的死間什麼的。

  只有眼前的這個,被我留了下來,一方面因為他足夠年輕,比起那些上年紀的人,在日常中更不容易藏住城府和細節。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名字,他叫趙鼎,出自潁川名門望族的趙氏子弟,曾經做過豫西轉運判官的主簿。

  而我記得在另一個時空,同樣名字和背景出身的人,卻是北宋的進士出身,然後做了南宋的宰相,婉約詞派的領頭人,也是繼岳武穆之後,被趙構君臣坑死的主戰派代表人物。

  而在這個時空,他的家族被卷進洛都之變,先是被各種亂兵屠戮,然後又被北朝派來鎮壓的兵馬,大掠一番,最後只餘下他這麼個死剩種跑出來,結果發現家鄉的最後一點淵源,也被人連根拔起了。

  就如北朝常見的弱肉強食法則一般,趙氏徹底失勢族滅的消息傳開,田莊宅邸祖產祭田,都被當地的豪強給勾結駐軍,給瓜分殆盡,連自幼定下親事的世交之家,也一邊暗中收留款待有加,一邊偷偷報官把他交出去撇清關係。

  所以……作為熟悉地方的土著和帶路黨,他表現的還是恰如其分的,很符合一個滿心悲憤和仇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那些北朝軍將和權要付出代價,的復仇者形象。

  當然,這也不排除,各種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只為了更深入的取信於人和更大的目標與圖謀。所以,我乾脆把他帶在身邊,既是方便監視管控,也方便傳遞一些錯誤的情報和動向。

  突然城中吹起了一陣鼓號聲,守軍居然主動出城迎戰了?

  這些出城列陣的軍隊,褐袍短衫,黑色璞頭,他們手持的武器,也充滿了某種特色,細長的是銃,粗短的是管口手炮,紅黑色的旗幟上,繪製的是一隻長耳彪首。

  似曾相識的裝備和行頭,一下子激起了我的些許回憶,我曾經在洛都之變中見過類似的存在,並且用好些個,因為無力救治而傷重死在手裡的同伴鮮血,給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印象。

  神彪軍?居然是一隻北朝的火器部隊?

  這支特殊的軍伍,據說是當年承光帝用俘獲的南朝軍匠、工役,加上西國大夏的外援,而效法南朝的神機軍故例,一手建立起來的老部隊,不但遠可以擊銃殺敵,近亦可投火破陣。

  難道是,吃多了我這隻銃軍的苦頭之後,打算嘗試以火器對付火器。

  這支部隊,還是沒有任何的變化,所持長短不一的銃手和背著藤箱的投擲手,是這隻人馬的主要成分,他們在城牆的掩護下,完成了基本的列陣後,兩翼開始向前延伸,變成一個向外包圍的鶴翼陣。

  隨即,我也傳下命令,片刻之後騎在馬上的風卷旗,帶著第一營所屬列隊出陣應戰。

  於是乎,兩隻旗號服色不同的火器部隊,像模像樣的整隊列陣,然後對舉著火銃,緩步向前相互靠近,在高處俯瞰之下,明顯可以看出,同樣的迎敵面,敵陣的厚度卻是我軍的數倍。

  但這似乎不能影響出戰的第一營的士氣和決心,或者說,他們所能看靠的,也就是正面視野中的敵人而已。

  在大概一百步的距離內,卻是第一營的橫隊率先停下腳步,擊發了一片濃厚的煙塵起來,對方的列陣驚訝了下,也不由紛紛停住腳步,連帶前後行進的陣形都有些波伏散亂起來。

  然後,卻是在軍官的領頭喝罵和鼓舞下,幾乎是大聲的嘲笑起來,按照風中送來他們喊話的隱約意思。

  似乎在嘲笑我們這些南蠻子的無膽和怯弱,嘲笑我們被驚嚇的過早擊發,似乎不相信在這個距離,我們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殺傷。

  然後就像是某種慢動作的延遲,騎在馬上的軍將,突然一頭栽了下來。高倍的咫尺鏡里,可以看到他身上似乎同時爆出了好幾團血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