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李家走後三日,帝都迎來了最熱鬧的年時。三十萬伐戎大軍這日凱旋還朝,將帥騎馬走在帝都大街上,百姓們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從街頭擠到街尾,爭相迎接,盛況空前。
皇帝下旨犒賞三軍將士,並一改往年午時於宮中設宴群臣的規矩,帶著朝中百官,親自御駕前往帝都外的軍營,與將士們同慶。帝王舉盞為三十萬兒郎慶功暢飲,同用御宴,軍營中歡聲沸騰,呼聲震天。
孟茹仍是一身監軍的裝扮,坐於趙離下首,見諸葛錦旭大紅祥瑞金絲龍袍,玉帶金冠,鳳目微眯,唇角含笑,與平日裡見到的嬉笑模樣差別甚大,輕狂不羈間竟也有幾分帝王的端正。
諸葛錦旭正大笑著與將士們舉杯暢飲,卻敏銳地感覺到有道不同尋常的視線正端量著自己,他放下酒盞時不經意地朝那視線的方向略眼過去,卻與孟茹看個正著。兩人都是微愣,諸葛錦旭反應快,重新拿起酒盞暢飲時靠著袍子的遮掩快速地朝她擠了擠眼。
孟茹一愣,忙裝作沒看見低下頭去,心裡卻哼了哼,暗道:果然這端正是裝出來的!
她垂下眼去,不再去看諸葛錦旭,只是卻不知為何,耳朵不聽使喚地總要豎起來去聽他說了些什麼。
酒過三巡,諸葛錦旭緩緩起身,舉盞揚聲說道:“朕自登基起,上承天恩,□民意,有賴眾位將士保家衛國,我大夏才有如今之昌盛!自我大夏開國之始,北戎滋擾邊關不斷,戰事多興,百姓受苦。然今時今日,終大破北戎而還!邊關安定,北戎不日便可來朝,此全賴將士們浴血奮戰之功!今遇年時,朕與三軍同樂!今日將帥之功暫且不論,朕且敬邊關戰亡的將士們!”
皇帝親手舉盞,灑酒三盞與地上。軍營之中,一片靜寂,片刻之後,烈酒灑於地上,滲入塵土,寒風呼號里,隱隱悲聲四起。
皇帝卻再執酒盞,說道:“此酒敬我大夏三十萬赤膽兒郎!朕得你們鎮守邊關,朕之幸,百姓之幸!”
天上開始飄起了雪花子,軍營里黑壓壓的將士們卻情緒激昂,熱血沸騰。齊齊舉盞,高喝:“忠君報國!陛下萬歲!”
將士們的長喝震耳欲聾,孟茹卻不得不再次審視諸葛錦旭,她雖不想承認,可也不得不佩服,這皇帝看著不著調,卻心若靈狐,是個籠絡人心的好手。
宴席從子時初開始,皇帝對於將帥之功便半字未提,只帶著將士們開懷暢飲,犒賞士卒。場面歡呼聲之熱烈前所未有,比之死戰北戎扈巴王部那日有過之而無不及。直到未時末宴散時,才說明日一早,百官朝賀,論功行賞。
大年初一,天還未亮,帝都的大府里便都掛起了燈盞,朝中大臣們早早起了身,世家大族的女眷們更是忙活著要去宮裡請安。
時值寅時末,還有兩刻才開城門,北門卻在此時早早打開了。
寧遠將軍趙離帶著五千精銳軍士直衝著齊國公府而去,到了府邸,齊喝一聲便將齊府團團包圍!齊國公一家大驚,惶惶未定間齊國公和他的三個兒子便被齊齊綁上,齊國公不知犯了何事,忙起身大呼冤枉,趙離聽了喝道:“老國公真是貴人多忘事啊!當年你為保自家安危,陷害孟老將軍,致孟家滿門被誅的血案你可還記得?如今事發了,隨末將去金殿之上跟聖上解釋吧。”說罷,便不給他們耽誤時辰,揮手就駕著人裝入囚車,往宮裡而去。齊府的女眷在後頭哭成一團,奈何府外五千鐵軍守著,誰也進出不得。
宮裡金殿之上,皇帝明黃的龍袍端坐於御座之上,滿朝文武立於兩側,低聲私語。只見得大殿之上,齊國公跪於地上,抬起眼來驚恐地望著身前站著的少年,看著她慢慢將發間的簪子拔出,散落下三千青絲,漸漸露出一張熟悉卻多年不敢去想的面容。
“你、你是……”齊國公張了張嘴,聲音短促而驚恐。
“我是孟茹!”女子握著拳,咬牙說道。她的指甲陷入手心裡,一滴一滴的血順著她的手心滴落於金殿玉磚之上,那般的戾氣和仇恨嚇得齊國公跌坐於地上。
“老賊!你當年為保自家人性命,誣告陷害我爹爹,害我孟家滿門七十八口慘遭屠戮!我爹一生戎馬,未死於戰場竟亡於世交好友的暗刀之下!我孟茹得家人庇護,逃此一劫,發誓要為我孟家滿門報仇雪恨!今日,我等了許多年了!”孟茹步步緊逼,手心的血滴步步滴落,她的眼裡似乎染了血,紅得叫人脊背發寒。
金殿之上,文武百官的低聲慢慢靜了下來,沒有人這時候還有心思問孟茹為何會穿著監軍的官袍,所有人都盯著她一步步將齊老國公逼得退無可退。有幾個老臣已經偷偷抬眼望向御座之上的帝王。
皇上不會想看著孟老將軍的遺孤在大殿之上殺人吧?
正當此時,御座之上終於一聲輕咳。孟茹一愣,轉頭看向皇帝。齊老國公也慢慢反應過來,忙跪爬向前,磕頭喊冤道:“皇上!皇上明鑑!老臣未曾誣害孟老將軍哪!”
皇帝聞言只眯起眸來微微略了他一眼,便轉而看了眼身旁的太監,說道:“小林子,給齊愛卿看看證據。”
小林子聞言抱著懷中一大堆物件走下了玉階,一樣樣地拿給齊國公看,說道:“老國公可看好了,這些都是當年你誣造的書信,馮大人當初均未毀掉,查抄相國府那日,此事陛下便知曉了。如今當年孟老將軍一案的卷宗也已經翻了出來,老國公可否要過目?”
齊國公面色慘白如紙,兩眼直直地盯著小林子手上的證物。孟茹愣愣地望著諸葛錦旭,這些……他就有所準備了?
兩人還未反應過來,皇帝便說道:“小林子,宣讀朕的旨意吧。”
滿朝文武聞言齊齊跪拜,孟茹也跪了下來,只聽宣讀聖旨的聲音自御座旁側傳來:“今查,齊國公依附jian賊馮啟廣,為保自家安危竟不顧世交情義,誣害忠臣良將,致孟家滿門遭害、孟老將軍的遺孤孟茹流落庵堂帶髮修行。朕念及孟家滿門忠烈,孟茹為報家仇其心可憫。今朕親為孟家昭雪!削去齊家國公之勛位,罷官免爵,男丁皆斬!女子十五歲以上賜白綾,以下發配邊疆,入籍官奴,以慰孟家七十八口忠烈在天之靈!”
齊家父子聞言皆癱坐在地,御林鐵衛入內,強行拉了下去,連聲呼喊都沒有。朝中昌盛百年的世家大族這般便定了死罪,文武百官垂首靜默,無一人敢言。林國公蹙著眉頭,不知該喜還是該憂。畢竟如今齊家除了,朝中世家便是林家一家獨大。可是皇上自登基起,便不喜世家大族,馮、徐兩家便是例證,如今又多了齊家……那林家是否也……
林國公想到此處,臉色不禁有些白。誰都知道,昨日皇帝犒賞三軍,那歡聲擁護誓死效忠之聲似乎還猶然在耳。如今三十萬大軍就在帝都之外,莫說是自家憑著世家的勢力,便是齊家仍在,兩家聯合,都是翻不出丁點浪花來的。
想到此處,林國公微微抬眼望向御座之上,心裡微微滲出寒意來。他怕臉色太過難看被人瞧出來,忙調整了心思,想起自家女兒還在後宮為妃,一時又放下心來。畢竟如今齊家被誅,淑妃身為齊家人自不能免,如此一來,後宮便是自家女兒一人的天下。只要她能趕緊懷上龍嗣,林家便無憂了。
林國公一番思量,孟茹卻看著齊家的人被遠遠拉走,握著的手終是慢慢鬆開,眼淚滑下臉龐,回身跪謝道:“謝皇上為民女主持公道!還請皇上開恩將我孟家老宅還給民女,民女想要祭奠爹娘族人!”
“准奏。”皇帝准了,叫孟茹退去一旁,這才看了眼金殿上仍跪著的臣子們,緩緩說道,“孟老將軍生前一生戎馬,為國立下戰功無數,生前常言孟家男兒理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朕感念老將軍為國之心,特准其女在此次伐戎戰事中往邊關一去。只是孟老將軍如今只留這一女,朕實在不忍其當真戰死沙場,便任其為監軍,親歷北戎戰事,也算是以慰老將軍在天之靈。”
殿上文武聞言,哪有還敢再問及女子從軍之事,忙齊聲磕頭贊道:“皇上聖明!”有幾個老臣甚至還用袖袍擦了擦眼角,一副感動的模樣,就差沒捶胸頓足,高呼皇帝體恤老臣之心天地動容。
皇帝望著低下的臣子,眸子半眯,嘴角幾不可查地彎了彎,卻又馬上肅顏了起來,說道:“邊關大捷,北戎不日來朝,本是我大夏開國以來前所未有之盛事。朕本不願大開殺伐之事,然老將軍滿門在天之靈需慰藉。除此之外,另有一人,朕今日同樣不能輕饒!此人身為將帥,卻置邊關大軍於不顧,兩軍死戰之中暗害主將,置軍心於不顧,置十萬大軍性命於不顧,置邊關安危於不顧。若不處置,難平軍心!”
此話一出,百官又是竊竊低語,此事先前朝中一點消息也未得到,倒是昨日犒賞大軍之時,眾人都未曾見到鎮國大將軍蒙闊。
皇帝下旨犒賞三軍將士,並一改往年午時於宮中設宴群臣的規矩,帶著朝中百官,親自御駕前往帝都外的軍營,與將士們同慶。帝王舉盞為三十萬兒郎慶功暢飲,同用御宴,軍營中歡聲沸騰,呼聲震天。
孟茹仍是一身監軍的裝扮,坐於趙離下首,見諸葛錦旭大紅祥瑞金絲龍袍,玉帶金冠,鳳目微眯,唇角含笑,與平日裡見到的嬉笑模樣差別甚大,輕狂不羈間竟也有幾分帝王的端正。
諸葛錦旭正大笑著與將士們舉杯暢飲,卻敏銳地感覺到有道不同尋常的視線正端量著自己,他放下酒盞時不經意地朝那視線的方向略眼過去,卻與孟茹看個正著。兩人都是微愣,諸葛錦旭反應快,重新拿起酒盞暢飲時靠著袍子的遮掩快速地朝她擠了擠眼。
孟茹一愣,忙裝作沒看見低下頭去,心裡卻哼了哼,暗道:果然這端正是裝出來的!
她垂下眼去,不再去看諸葛錦旭,只是卻不知為何,耳朵不聽使喚地總要豎起來去聽他說了些什麼。
酒過三巡,諸葛錦旭緩緩起身,舉盞揚聲說道:“朕自登基起,上承天恩,□民意,有賴眾位將士保家衛國,我大夏才有如今之昌盛!自我大夏開國之始,北戎滋擾邊關不斷,戰事多興,百姓受苦。然今時今日,終大破北戎而還!邊關安定,北戎不日便可來朝,此全賴將士們浴血奮戰之功!今遇年時,朕與三軍同樂!今日將帥之功暫且不論,朕且敬邊關戰亡的將士們!”
皇帝親手舉盞,灑酒三盞與地上。軍營之中,一片靜寂,片刻之後,烈酒灑於地上,滲入塵土,寒風呼號里,隱隱悲聲四起。
皇帝卻再執酒盞,說道:“此酒敬我大夏三十萬赤膽兒郎!朕得你們鎮守邊關,朕之幸,百姓之幸!”
天上開始飄起了雪花子,軍營里黑壓壓的將士們卻情緒激昂,熱血沸騰。齊齊舉盞,高喝:“忠君報國!陛下萬歲!”
將士們的長喝震耳欲聾,孟茹卻不得不再次審視諸葛錦旭,她雖不想承認,可也不得不佩服,這皇帝看著不著調,卻心若靈狐,是個籠絡人心的好手。
宴席從子時初開始,皇帝對於將帥之功便半字未提,只帶著將士們開懷暢飲,犒賞士卒。場面歡呼聲之熱烈前所未有,比之死戰北戎扈巴王部那日有過之而無不及。直到未時末宴散時,才說明日一早,百官朝賀,論功行賞。
大年初一,天還未亮,帝都的大府里便都掛起了燈盞,朝中大臣們早早起了身,世家大族的女眷們更是忙活著要去宮裡請安。
時值寅時末,還有兩刻才開城門,北門卻在此時早早打開了。
寧遠將軍趙離帶著五千精銳軍士直衝著齊國公府而去,到了府邸,齊喝一聲便將齊府團團包圍!齊國公一家大驚,惶惶未定間齊國公和他的三個兒子便被齊齊綁上,齊國公不知犯了何事,忙起身大呼冤枉,趙離聽了喝道:“老國公真是貴人多忘事啊!當年你為保自家安危,陷害孟老將軍,致孟家滿門被誅的血案你可還記得?如今事發了,隨末將去金殿之上跟聖上解釋吧。”說罷,便不給他們耽誤時辰,揮手就駕著人裝入囚車,往宮裡而去。齊府的女眷在後頭哭成一團,奈何府外五千鐵軍守著,誰也進出不得。
宮裡金殿之上,皇帝明黃的龍袍端坐於御座之上,滿朝文武立於兩側,低聲私語。只見得大殿之上,齊國公跪於地上,抬起眼來驚恐地望著身前站著的少年,看著她慢慢將發間的簪子拔出,散落下三千青絲,漸漸露出一張熟悉卻多年不敢去想的面容。
“你、你是……”齊國公張了張嘴,聲音短促而驚恐。
“我是孟茹!”女子握著拳,咬牙說道。她的指甲陷入手心裡,一滴一滴的血順著她的手心滴落於金殿玉磚之上,那般的戾氣和仇恨嚇得齊國公跌坐於地上。
“老賊!你當年為保自家人性命,誣告陷害我爹爹,害我孟家滿門七十八口慘遭屠戮!我爹一生戎馬,未死於戰場竟亡於世交好友的暗刀之下!我孟茹得家人庇護,逃此一劫,發誓要為我孟家滿門報仇雪恨!今日,我等了許多年了!”孟茹步步緊逼,手心的血滴步步滴落,她的眼裡似乎染了血,紅得叫人脊背發寒。
金殿之上,文武百官的低聲慢慢靜了下來,沒有人這時候還有心思問孟茹為何會穿著監軍的官袍,所有人都盯著她一步步將齊老國公逼得退無可退。有幾個老臣已經偷偷抬眼望向御座之上的帝王。
皇上不會想看著孟老將軍的遺孤在大殿之上殺人吧?
正當此時,御座之上終於一聲輕咳。孟茹一愣,轉頭看向皇帝。齊老國公也慢慢反應過來,忙跪爬向前,磕頭喊冤道:“皇上!皇上明鑑!老臣未曾誣害孟老將軍哪!”
皇帝聞言只眯起眸來微微略了他一眼,便轉而看了眼身旁的太監,說道:“小林子,給齊愛卿看看證據。”
小林子聞言抱著懷中一大堆物件走下了玉階,一樣樣地拿給齊國公看,說道:“老國公可看好了,這些都是當年你誣造的書信,馮大人當初均未毀掉,查抄相國府那日,此事陛下便知曉了。如今當年孟老將軍一案的卷宗也已經翻了出來,老國公可否要過目?”
齊國公面色慘白如紙,兩眼直直地盯著小林子手上的證物。孟茹愣愣地望著諸葛錦旭,這些……他就有所準備了?
兩人還未反應過來,皇帝便說道:“小林子,宣讀朕的旨意吧。”
滿朝文武聞言齊齊跪拜,孟茹也跪了下來,只聽宣讀聖旨的聲音自御座旁側傳來:“今查,齊國公依附jian賊馮啟廣,為保自家安危竟不顧世交情義,誣害忠臣良將,致孟家滿門遭害、孟老將軍的遺孤孟茹流落庵堂帶髮修行。朕念及孟家滿門忠烈,孟茹為報家仇其心可憫。今朕親為孟家昭雪!削去齊家國公之勛位,罷官免爵,男丁皆斬!女子十五歲以上賜白綾,以下發配邊疆,入籍官奴,以慰孟家七十八口忠烈在天之靈!”
齊家父子聞言皆癱坐在地,御林鐵衛入內,強行拉了下去,連聲呼喊都沒有。朝中昌盛百年的世家大族這般便定了死罪,文武百官垂首靜默,無一人敢言。林國公蹙著眉頭,不知該喜還是該憂。畢竟如今齊家除了,朝中世家便是林家一家獨大。可是皇上自登基起,便不喜世家大族,馮、徐兩家便是例證,如今又多了齊家……那林家是否也……
林國公想到此處,臉色不禁有些白。誰都知道,昨日皇帝犒賞三軍,那歡聲擁護誓死效忠之聲似乎還猶然在耳。如今三十萬大軍就在帝都之外,莫說是自家憑著世家的勢力,便是齊家仍在,兩家聯合,都是翻不出丁點浪花來的。
想到此處,林國公微微抬眼望向御座之上,心裡微微滲出寒意來。他怕臉色太過難看被人瞧出來,忙調整了心思,想起自家女兒還在後宮為妃,一時又放下心來。畢竟如今齊家被誅,淑妃身為齊家人自不能免,如此一來,後宮便是自家女兒一人的天下。只要她能趕緊懷上龍嗣,林家便無憂了。
林國公一番思量,孟茹卻看著齊家的人被遠遠拉走,握著的手終是慢慢鬆開,眼淚滑下臉龐,回身跪謝道:“謝皇上為民女主持公道!還請皇上開恩將我孟家老宅還給民女,民女想要祭奠爹娘族人!”
“准奏。”皇帝准了,叫孟茹退去一旁,這才看了眼金殿上仍跪著的臣子們,緩緩說道,“孟老將軍生前一生戎馬,為國立下戰功無數,生前常言孟家男兒理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朕感念老將軍為國之心,特准其女在此次伐戎戰事中往邊關一去。只是孟老將軍如今只留這一女,朕實在不忍其當真戰死沙場,便任其為監軍,親歷北戎戰事,也算是以慰老將軍在天之靈。”
殿上文武聞言,哪有還敢再問及女子從軍之事,忙齊聲磕頭贊道:“皇上聖明!”有幾個老臣甚至還用袖袍擦了擦眼角,一副感動的模樣,就差沒捶胸頓足,高呼皇帝體恤老臣之心天地動容。
皇帝望著低下的臣子,眸子半眯,嘴角幾不可查地彎了彎,卻又馬上肅顏了起來,說道:“邊關大捷,北戎不日來朝,本是我大夏開國以來前所未有之盛事。朕本不願大開殺伐之事,然老將軍滿門在天之靈需慰藉。除此之外,另有一人,朕今日同樣不能輕饒!此人身為將帥,卻置邊關大軍於不顧,兩軍死戰之中暗害主將,置軍心於不顧,置十萬大軍性命於不顧,置邊關安危於不顧。若不處置,難平軍心!”
此話一出,百官又是竊竊低語,此事先前朝中一點消息也未得到,倒是昨日犒賞大軍之時,眾人都未曾見到鎮國大將軍蒙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