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戰役——對大兵團實施指揮,組織其向作戰地域轉移,並領導其在戰場上的行動。
戰術——在戰鬥中使用軍隊的學問。
摩托化——主要以通行力較高的裝甲戰鬥車輛和裝甲輸送車輛裝備軍隊。
集團軍群——陸軍的最大軍團,組建目的是便於統一指揮軍隊並賦予總的戰役任務。
集團軍——由兩個或數個軍編成、統一指揮並擁有獨立補給系統的軍團。統帥部預備隊部隊通常配屬或隸屬於集團軍。坦克集團軍主要編有坦克和摩托化兵團。
統帥部預備隊部隊——特殊使命部隊,主要裝備為重武器,直接隸屬於陸軍總司令,用於加強給執行戰役任務的集團軍或軍。
陸軍軍——作戰指揮機構,根據當時戰役需要可隸屬有二個或數個師。坦克軍主要編有坦克和摩托化師。
師——陸軍中諸兵種合成的最小兵團,能獨立遂行任務。根據師內各兵種的比例,師區分為坦克師、摩托化師和步兵師。
戰鬥群——為執行某項任務,臨時編組、統一指揮的諸兵種分隊。
翼部——配置在作戰兵團暴露翼側的部隊。為保障兵團翼側不致受到敵人的襲擊,翼部可稍向後收攏。
翼側——與左右鄰無直接接觸的作戰兵團的一側的地段。
進攻——向敵方推進的作戰行動。正面進攻的目的是突破敵防禦,擊退或牽制其兵力。一翼包圍的進攻在敵有暴露翼側時實施,或採取由後方實施突擊的方法。
主要突擊方向——為取得決定性勝利而集中主要兵力兵器的方向。
進攻地帶——為左右有友鄰的合成兵團的進攻而劃定的地帶。
防禦——為對抗進攻之敵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陣地防禦——防禦軍隊為扼守自己的陣地而實施的戰鬥。
陣地——有軍隊防守的地形。
防禦地域(地段)——防禦陣地之一部。
火力計劃——在進攻和防禦中據以組織各種火器的火力配系的計劃。
預有準備的反衝擊——防禦軍隊由既占陣地實施的事先計劃的進攻性行動,其目的是有限的,主要是收復喪失的陣地。
立即的反衝擊——為迅速殲滅楔入防禦之敵而在局部地域內進行的進攻性行動。
偵察——為查明情況和敵人的企圖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地形勘察——為查明地形條件及其是否適於某種行動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警戒——為保護軍隊免受敵人的地面和空中襲擊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前衛——由行軍中的部隊派出,在主力之前行進,處於高度戰備狀態的分隊,其任務是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保證不停頓的行軍,粉碎敵軍薄弱兵力的抵抗和先敵占領有利的地區。
後衛——部隊退卻時派出的分隊,任務是與敵接觸時進行贏得時間的戰鬥,以保障主力能擺脫敵人的追擊或恢復戰鬥力。
戰術標號
戰術標號
補充標號本書原作中沒有這些補充標號,增加這些標號是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後面的坦克師和坦克營的編制表——原書編者
補充的字母和數字說明
1 .輕重武器以字母區分,字母注在左上方:
le——輕型
m ——中型
s ——重型
2 .口徑以數字(單位為厘米)或字母(le、m 、s )標在標號的左側。
3 .同一武器的數量以數字標在標號的下方。不同口徑武器的數量以並列的數字標示,中間連以“+ ”號,最大的口徑數字標在左邊。
附圖:1943-44 年坦克師的編制
“豹”式T-Ⅴ型坦克營編制
營屬連隊:營部連(8 輛坦克)、4 個坦克連(每連17輛坦克)和1 個補給連。
人員:
戰鬥分隊——軍官19人,士官269 人,士兵283 人;
後勤分隊——軍官5 人,准尉2 人,士官59人,士兵211 人;
全營——軍官24人,准尉2 人,士官328 人,士兵494 人,合計848 人。
車輛:共有各種車228 輛,其中T-Ⅴ坦克76輛,裝甲輸送車5 輛,吉普車31輛,卡車75輛,兩輪摩托車4 輛,三輪摩托車16輛,拖車一輛,牽引- 輸送車12輛,半履帶式運輸汽車8 輛。
武器:75毫米坦克炮76門,四聯裝20毫米高射機關炮3 門,輕機槍168 挺,自動步槍127 枝,手槍401 枝,卡賓槍321 枝。
T-Ⅴ坦克連編制
連屬單位:
指揮組:編2 輛坦克,2 輛吉普車;
第一排——5 輛坦克;
第二排——5 輛坦克;
第三排——5 輛坦克;
第四排——為預備排,不編坦克;每連17輛坦克。
人員:軍官3 人,士官57人,士兵43人,共103 人。
車輛:共21輛,其中坦克17輛,吉普車2 輛,三輪摩托車2 輛。
武器:75毫米坦克炮17門,機槍34挺,自動步槍18枝,手槍79枝,卡賓槍6 枝。
二、戰前裝甲兵條令的基本原則
戰術——在戰鬥中使用軍隊的學問。
摩托化——主要以通行力較高的裝甲戰鬥車輛和裝甲輸送車輛裝備軍隊。
集團軍群——陸軍的最大軍團,組建目的是便於統一指揮軍隊並賦予總的戰役任務。
集團軍——由兩個或數個軍編成、統一指揮並擁有獨立補給系統的軍團。統帥部預備隊部隊通常配屬或隸屬於集團軍。坦克集團軍主要編有坦克和摩托化兵團。
統帥部預備隊部隊——特殊使命部隊,主要裝備為重武器,直接隸屬於陸軍總司令,用於加強給執行戰役任務的集團軍或軍。
陸軍軍——作戰指揮機構,根據當時戰役需要可隸屬有二個或數個師。坦克軍主要編有坦克和摩托化師。
師——陸軍中諸兵種合成的最小兵團,能獨立遂行任務。根據師內各兵種的比例,師區分為坦克師、摩托化師和步兵師。
戰鬥群——為執行某項任務,臨時編組、統一指揮的諸兵種分隊。
翼部——配置在作戰兵團暴露翼側的部隊。為保障兵團翼側不致受到敵人的襲擊,翼部可稍向後收攏。
翼側——與左右鄰無直接接觸的作戰兵團的一側的地段。
進攻——向敵方推進的作戰行動。正面進攻的目的是突破敵防禦,擊退或牽制其兵力。一翼包圍的進攻在敵有暴露翼側時實施,或採取由後方實施突擊的方法。
主要突擊方向——為取得決定性勝利而集中主要兵力兵器的方向。
進攻地帶——為左右有友鄰的合成兵團的進攻而劃定的地帶。
防禦——為對抗進攻之敵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陣地防禦——防禦軍隊為扼守自己的陣地而實施的戰鬥。
陣地——有軍隊防守的地形。
防禦地域(地段)——防禦陣地之一部。
火力計劃——在進攻和防禦中據以組織各種火器的火力配系的計劃。
預有準備的反衝擊——防禦軍隊由既占陣地實施的事先計劃的進攻性行動,其目的是有限的,主要是收復喪失的陣地。
立即的反衝擊——為迅速殲滅楔入防禦之敵而在局部地域內進行的進攻性行動。
偵察——為查明情況和敵人的企圖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地形勘察——為查明地形條件及其是否適於某種行動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警戒——為保護軍隊免受敵人的地面和空中襲擊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
前衛——由行軍中的部隊派出,在主力之前行進,處於高度戰備狀態的分隊,其任務是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保證不停頓的行軍,粉碎敵軍薄弱兵力的抵抗和先敵占領有利的地區。
後衛——部隊退卻時派出的分隊,任務是與敵接觸時進行贏得時間的戰鬥,以保障主力能擺脫敵人的追擊或恢復戰鬥力。
戰術標號
戰術標號
補充標號本書原作中沒有這些補充標號,增加這些標號是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後面的坦克師和坦克營的編制表——原書編者
補充的字母和數字說明
1 .輕重武器以字母區分,字母注在左上方:
le——輕型
m ——中型
s ——重型
2 .口徑以數字(單位為厘米)或字母(le、m 、s )標在標號的左側。
3 .同一武器的數量以數字標在標號的下方。不同口徑武器的數量以並列的數字標示,中間連以“+ ”號,最大的口徑數字標在左邊。
附圖:1943-44 年坦克師的編制
“豹”式T-Ⅴ型坦克營編制
營屬連隊:營部連(8 輛坦克)、4 個坦克連(每連17輛坦克)和1 個補給連。
人員:
戰鬥分隊——軍官19人,士官269 人,士兵283 人;
後勤分隊——軍官5 人,准尉2 人,士官59人,士兵211 人;
全營——軍官24人,准尉2 人,士官328 人,士兵494 人,合計848 人。
車輛:共有各種車228 輛,其中T-Ⅴ坦克76輛,裝甲輸送車5 輛,吉普車31輛,卡車75輛,兩輪摩托車4 輛,三輪摩托車16輛,拖車一輛,牽引- 輸送車12輛,半履帶式運輸汽車8 輛。
武器:75毫米坦克炮76門,四聯裝20毫米高射機關炮3 門,輕機槍168 挺,自動步槍127 枝,手槍401 枝,卡賓槍321 枝。
T-Ⅴ坦克連編制
連屬單位:
指揮組:編2 輛坦克,2 輛吉普車;
第一排——5 輛坦克;
第二排——5 輛坦克;
第三排——5 輛坦克;
第四排——為預備排,不編坦克;每連17輛坦克。
人員:軍官3 人,士官57人,士兵43人,共103 人。
車輛:共21輛,其中坦克17輛,吉普車2 輛,三輪摩托車2 輛。
武器:75毫米坦克炮17門,機槍34挺,自動步槍18枝,手槍79枝,卡賓槍6 枝。
二、戰前裝甲兵條令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