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江充可以這麼做,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原因,就是他的職位。劉徹曾經把江充封為直指繡衣使者,為方便,我們簡稱繡衣使者。所以講江充之前,有必要講一下繡衣使者是什麼東西。

  我們前面提到過,帝國出現了民變。民變一般和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天災人禍,先天災,再人禍。前100年,李陵事件的前一年,整個中原發生大旱,農作物嚴重歉收。緊接著第二年,劉徹還要讓李廣利去打匈奴。更之前還有李廣利打大宛,把民間的驢都拉上戰場這種嚴重傷害老百姓感情的鬧劇,更更之前還有算緡錢導致全國上下哀鴻遍野……這些積攢到一定程度,爆發了。中國老百姓造反只有一個原因,沒飯吃了。函谷關以東,民變四起,土匪遍地,大者上萬,小者數百,殺長官,占倉庫,劫監獄,和秦末差不多,國家真的亂了。

  但是民變僅限於民變,只能稱之為土匪,不能叫起義軍。之所以沒有演變成像秦末一樣大規模起義,很重要的原因,秦末時期,全國各地除了關中,都有地下反秦勢力,六國後人到處都是,民變被利用並迅速擴大化;劉徹時期沒有真正的反漢勢力,最有可能造反的諸侯被折磨得早沒了氣力。有亡國之事而無亡國之實,當年主父偃一道推恩令,蓋世奇功。

  劉徹最開始下令各地方長官鎮壓。這是一道泛泛的命令,只說你給我鎮壓下去,不行我殺了你。怎麼鎮壓不管。

  可是地方官沒有權力調動軍隊,能做的大概就是出錢組織鄉勇民團去剿匪。剿匪是專業工作,這幫人能幹的了什麼,劉邦當年就是鑽這個空子發家的。御史中丞,丞相長史滿中國跑,督促剿匪,沒用。

  在砍掉幾個地方官的腦袋之後,劉徹意識到事情原來鬧大了。不得已之下,只好出動專業人士——軍隊。

  劉邦定下來的老規矩,調動軍隊必須有虎符,無論首都的軍隊,邊疆的軍隊,地方的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沒虎符皇帝來也沒用——也不好這麼說,當年嚴助拿大刀砍了一個人,生生誑來會稽郡駐軍——當然,嚴助只是個特例,沒代表性。

  劉徹親自指定相關人選,帶著代表最高權力的節杖和虎符,去各地調兵剿匪。

  這些人有個名號,劉徹自創的:直指繡衣使者。又叫繡衣御史,繡衣使者。

  直指是形容詞,表示處事無私;繡衣就是字面含義,衣服上繡花紋。漢代公務員的服裝沒有多麼嚴格的規定,一般是寬袍大袖黑衣服,所謂峨冠博帶,只在帽子(冠)上做區別,比如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哪天來這麼一位面色冰冷,衣服上繡著明亮花紋的,很可怕,因為本來只有皇帝的衣服是繡花的。

  1)繡衣使者(2)

  這幫人也確實可怕,他們是最高級別的御史,所到處,如皇帝親臨。後世有個組織叫錦衣衛,名字和繡衣使者差不多。錦衣衛可以不理會司法部門,獨自辦案,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錦衣衛能幹的活,說到天上去,充其量抓一兩個官員來殺掉,還要苦哈苦哈自己跑一趟。

  繡衣使者輕輕一抬手,便是一場戰爭,幾千條人命就沒了,誰也不敢吭一聲。

  當然,繡衣使者是特殊情形下出現的特殊人群。繡衣使者不是職位,只是臨時壓給某個官員的頭銜,事情做完頭銜收回。皇帝不會有事沒事派倆繡衣使者到處溜達,畢竟調動軍隊不是鬧著玩的事情。兵者兇器也,不得已用之。

  最早的一批繡衣使者,知名的有兩個,范昆和張德,一個光祿大夫(原來叫中大夫),一個退休老幹部。這倆人在關東奔走了兩年,應該說成效顯著。為什麼是應該說,這倆人所到之處,虎符一動,軍隊嘩啦啦向前沖,大規模的亂民一鬨而散,運氣好能抓一兩個首領。可是一鬨而散之後呢,都老實回家種地嗎?哪裡那麼容易從土匪變回良民。這些人一小股一小股的再湊起來,大山裡邊一鑽,咱們來玩游擊戰,剿去吧。美軍在阿富汗,天上飛機衛星,地面特種部隊,一進山溝,連個塔利班毛都抓不到,就不要提這幫繡衣使者了,軍隊無能為力了,地方政府根本不管,這不有繡衣使者嘛,萬能的嘛。

  劉徹知道這個情況後,緊急制定了一部《沉命法》,規定各地,有亂民沒發覺上報的,發覺了不能剿滅的,整個地方政府一套班子,全部砍腦袋。就是逼著地方官為繡衣使者善後。

  法令發布出去,全中國的亂民頃刻消失,到處歌舞昇平。因為沒人敢再說自己地面上有亂民。這個很好理解,沉命法前後遞進的兩條原則,第一,有亂民不上報要砍頭,這一條還算好說,亂民很容易發覺;第二,發覺了不能剿滅要砍頭,這就難了,跑大山里剿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地方官發覺了亂民,報給上面,就相當於給自己判了死刑,還不如瞞著,冒險總比送死強。

  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於是鄉里瞞縣裡,縣裡瞞郡里,總之就是下邊瞞上邊,上邊裝糊塗,只要皇帝不過問,大家過一天算一天。

  可是這種事很難長久瞞下去,沒多長時間,劉徹就知道了這裡邊的貓膩,又放了一批繡衣使者去關東,這次不但是剿匪,也要對剿匪不力的地方官大開殺戒。這第二批的繡衣使者,就是一群殺人機器。知名的兩個,一個叫暴勝之,一個叫王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