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開始幾年,倪寬就是勉強填飽肚子,在廷尉署還受歧視,出身不好嘛,級別又低,又沒什麼背景,長安城誰家沒幾個二大爺三叔什麼的啊。這要擱東方朔身上,他肯定嚇唬侏儒去了;擱主父偃身上,早就捲鋪蓋走人了。倪寬沒鬧什麼意見,認真幹活,哪怕你讓我當個打字員我也保證一個字也不出錯。典型的勞模脾氣。

  後來有一樁張湯經手的案子,報給劉徹批,幾次都被打回來了,報告重寫。張湯手底下都是些搞法律的,抓人審案耍酷扮冷綽綽有餘,寫報告確實不行。大家都犯難,倪寬說我來寫吧。

  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倪寬不過是理順一下句子,加一點文采,引用了幾句《春秋》。總體來說,也就比原來的報告,水平高了一點點。但是這一點點是靠多少年功夫換來的。

  報告寫完,同僚們一讀之下,崇拜不已,紛紛表示自愧不如,而且還告訴了張湯。張湯找倪寬談話,談完就把倪寬升為秘書了。

  報告呈給劉徹,劉徹馬上批了。劉徹還問張湯,這個報告寫得好啊,誰寫的?張湯說,是我下邊一個叫倪寬的寫的。劉徹說,我記得這個人,當年面試過他。

  從此倪寬的仕途就平穩了。一直做到左內史,就是首都的副市長。倪寬是那種純意義上的,老百姓都說好的好官。比如他的部下們,都是老實巴交的人;做事情很實在,從不搞政績工程;收稅儘量按少了收,老百姓不交他也不催。後來他這個左內史因為稅收工作不利,要被撤職。消息傳出來,老百姓們唯恐這麼好的父母官走了,成群結隊去繳拖欠的稅款,長安城一大奇觀。劉徹看著很驚訝,倪寬做官能做到這種境界,奇人。

  後來劉徹要封禪,倪寬作為儒門中人,給劉徹做顧問,順便晉升為御史大夫。封禪之時,倪寬代表群臣,向劉徹敬酒,這當然是封禪的一個儀式了。倪寬的敬酒詞寫得很好,漢書里有記載,可以拿來讀一讀。

  倪寬此後一直任御史大夫,九年後壽終正寢。倪寬也是倪姓族譜上的始祖,全中國只要姓倪的,肯定都認倪寬做老祖宗。

  眾生相暫告一段落。

  1)遠交近攻

  匈奴渾邪王投降之後,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還沒設立之前,張騫曾經主動向劉徹進言,說這個西域烏孫國(新疆伊犁河一帶),本來領土在河西走廊,但被匈奴趕跑了,趕到伊犁河。而匈奴自漠北大決戰後,主要軍力都向西戰略轉移了,帝國西北線面臨他們的壓力。如果我們能把烏孫爭取過來,讓他們遷回河西故地,可以牽制匈奴,幫帝國看西大門。和烏孫建交順利的話,更西的大夏等國,肯定也可以爭取過來,此所謂斷匈奴右臂之策。

  劉徹當然同意,只要跟打匈奴有關係的,他都開綠燈。這便是張騫第二次出西域。劉徹給了他三百人的隊伍。

  張騫到烏孫後,跟烏孫王開始談。張騫說,你們如果能搬回河西故地,我大漢肯定遣公主跟你和親,到時大家一起打匈奴,你們不是對匈奴人恨之入骨嗎?

  烏孫王態度非常非常好,但是說話含含糊糊。烏孫王年齡很大了,力不從心,已經鎮不住他的大臣們,他想動彈也沒法施行,何況他根本不想動彈,他那些大臣也沒幾個想動彈的,舉國搬遷畢竟不是說著玩的事情。

  張騫在烏孫住了好幾個月,什麼也沒談成。在這期間,隨行的三百人都被張騫派出去,去和十幾年前他曾經到過的那些國家聯絡。

  張騫跟烏孫談不攏,只好回來。烏孫王派了幾十個人跟著張騫回長安,去見識一下張騫口中的大漢帝國。差不多兩年後,派往西域諸國的使節們都回來了,不少外國人跟著來傳說中的東方大國開眼界。還有人帶回當年張騫見過的汗血寶馬,劉徹喜歡得不得了。中原的馬跟汗血馬幾乎就沒有可比性,一個比另一個小好幾圈,把奇瑞QQ和悍馬一起停到你面前,大概就能理解劉徹當年的心情了。

  由於這一次張騫西行很順利,儘管既定任務沒完成,但是行程沒費周折,匈奴人沒來攪局,沒有跟上次一樣折騰十三年才回來,再加上皇帝對西域物產的公開首肯,所以張騫二出西域歸來後,引爆了一次西行熱潮。冒險主義者和投機商蜂擁而至長安,請求去西域。劉徹全部批准,和西邊那些國家多溝通有益無害,將來可以利用他們牽制匈奴。劉徹對西域的任何動作,最終目的都是對付匈奴。

  烏孫國跟著張騫回來長安的幾十個人,被帝國的國土、人口和實力驚得目瞪口呆,這也太大了……回去後告訴烏孫王,漢朝咱得罪不起,人家態度不錯,咱也別擺譜了……

  烏孫王趕緊派人來長安,雖拒絕遷回河西走廊,但同意建交,和親,展開雙邊合作。烏孫國提出要迎娶帝國的一位公主,作為建交的條件。

  劉徹找人開會商量這個事,大家都贊同和親,烏孫離著遠,匈奴離著近,遠交近攻嘛。不過同時提出,大漢公主不是隨便說嫁就嫁的,烏孫國要送聘禮。

  烏孫王送了一千匹良馬作為聘禮。

  劉徹不大可能嫁自己的女兒,他不捨得。實際上之前的和親,嫁出去的也都是諸侯的女兒,或者乾脆和皇室沒血統的人。這個頭兒是當年呂后開的,劉邦當年要把女兒嫁給冒頓,呂后哭鬧上吊不同意,只好找了個別家的姑娘嫁了。後來的皇帝都跟著學,堅決不嫁親女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