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治皇帝到底所患為何病?官方與民間說法孰是孰非?

  一百年以後,人們在清宮秘檔中發現了當時御醫記錄下來的皇帝“醫案”,這份檔案上詳細記錄了從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三十日發現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駕崩,每天御醫顧德立、莊守和診斷用藥的全過程。其間共歷時三十七天,每天診視少則一二次,多則三四次。每次診斷脈案及用藥方均有詳細記載。該檔案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首診記錄:“脈息浮滑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燒……皮膚發出疹形未透。”到十一月初一日,開始出現天花明顯症狀:“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此後,不斷出現痘粒,並開始收漿結痂脫落。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以後,病情突然惡化,“濕毒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流膿水。……痘後餘毒濕盛。”之後,雖然“痘痂俱落,而腰間潰孔,左右臀部潰孔……”,到了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皇帝“六脈已絕”,崩逝。

  這份珍貴檔案頗值得玩味,顯然同治皇帝的病因是天花,但從十月三十日發痘到十一月二十日,痘情基本已得到控制,痘痂結收脫落。而此後突然又流毒繼發,而部位集中腰臀,潰爛流膿,此後續發的失眠多夢、遺精尿血等併發症狀與梅毒晚期頗為相似,引人聯想。因此,也有人據以認為少年皇帝實患有梅毒,而天花只不過是引起他迅速死亡的一個誘因。

  談到同治皇帝,總會叫人聯想起當年的順治帝。兩個都是年紀輕輕便死在養心殿,經歷與處境也有幾分相似。比如兩人都是在六歲左右就繼位登極,繼位後都有過一番傀儡皇帝的生活,順治受制於攝政王多爾袞,同治則受掣於垂簾的兩宮皇太后。兩人的性格與體質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只不過論起才學與刻苦,同治要略遜一籌。同治皇帝也是個內心空虛、性格古怪的少年天子,他似乎對於上天的安排很不適應,骨子裡對宮中生活極度厭倦,甚至暗中反叛。他不愛讀書,醉心於一些遊戲,因此才引起了民間種種關於他偷偷溜出宮,出沒於酒樓、戲園、妓館等民間場所的傳說。

  檔案記載:正當同治重病期間,清宮中繼續了二百多年前曾經上演過的傳統祈禱沖災迷信儀式:為了給病中的皇帝沖災。僅十一月間,清廷就以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名義多次頒旨下詔,除大赦天下,還大量授官進爵。在宮中,大臣謁見皇帝,要先請安“送天喜”。然後脫下官服,“易花衣”,以紅絹懸於當胸。痘神娘娘的偶像又被從大高殿迎到養心殿中供奉,為病危的皇帝祈福。“王貝勒及內務府諸臣皆有執事,宮內皆掛紅聯,內監無職者皆紅衣也。”然而一切儀式終究沒能救回同治皇帝的命。

  這裡人們不禁會問,按照清宮的阿哥種痘制度,同治皇帝應該是種過痘的,為什麼還會死於天花?同時,人們又會想起同治皇帝的父親咸豐皇帝,他也曾受到過天花的襲擊,臉上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父子兩個人都遭受過痘神的襲擊,一死一傷,原因何在?對於這一疑問,現存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兩個人做阿哥時,都種過痘,但顯然沒有起到作用。畢竟傳統的種痘方法並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有效。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宮中阿哥種痘制度在嘉慶以後已形同虛設,同治皇帝,甚至他的父親咸豐皇帝,做阿哥時很可能並沒有真正的種過痘。從現存的清代檔案保存情況來看,乾隆以後阿哥種痘的記錄無一所見,如果不是佚失的話,很容易使人對乾隆之後宮中阿哥種痘制度的執行產生懷疑。

  同治皇帝之死還引出了另外一個話題,就是進步與落後。中國傳統的種痘疫苗法,一度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據記載,康熙時期,俄羅斯曾派人專門到中國學習種痘法。後來這種方法又由土耳其傳入了歐洲。1786年,英國人詹納在它的基礎上發明了詹納法,也就是後來的牛痘疫苗法。這種先進的牛痘法嘉慶年間已傳入中國,但官方推行的還是傳統的種痘法。如果當時清政府善於引進學習,將先進的牛痘疫苗法引進宮中,也許同治皇帝就不會死了。保守就意味著落後。據此,某種意義上說,同治死於天花,毋寧說是死於落後。

  第四部分

  第66節 真龍天子的醫療與保健

  在封建社會,皇帝貴為天子,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位歷來就是繼承者們夢寐以求的對象,爭奪皇位自然是非常激烈,甚至是不顧親情的血腥廝殺。皇位來之不易,保住皇位更是皇帝們一生中的頭等大事。為了保住皇位,除了政治手段以外,應該就是保命了。

  為了保命,清朝的皇帝與封建社會的所有皇帝一樣,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名醫和名藥,這些名醫和名藥也就成了所謂的御醫、御藥。太醫院是為宮廷服務的,御藥主要是皇帝、皇后和妃嬪們吃的,因此御醫和御藥就有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坐落在北京紫禁城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今天仍然保存著大量清宮御醫、御藥的原始檔案,可以幫助我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關於宮廷醫療機構的設置,據《漢書》記載,黃帝時已有岐伯,管理宮廷醫藥的事情。周朝設有醫師、上士、下士為帝王及卿大夫行醫治病。秦漢時也曾設有太醫令、太醫下大夫、翰林醫官等職官。到了金代,開始用太醫院這一名稱,隸屬宣徽院。元代,太醫院開始成為專門的宮廷醫療機構。自此以後,各朝都設有太醫院,直至1911年清朝滅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