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順治元年(1644),清朝的太醫院,最初設在北京正陽門東江米巷,也就是後來的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該院有大門三座,均向西。用黑漆書寫“太醫院”三個大字的匾額懸掛於大門之上。大門前為門役的住房。左為“土地祠”,右為“聽差處”。太醫院內有大堂五間,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大堂內懸掛著康熙皇帝御賜著名御醫黃運的詩文:“神聖豈能再,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大堂左側,有南廳三間,是御醫辦理公務的處所。大廳右側是北廳。後面是先醫廟,外門稱欞星,內門稱咸濟,殿名景惠,南向,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的塑像,有康熙御書“永濟群生”匾額。先醫廟外北向為藥王廟,廟裡有銅人像。連接大堂的過廳是二堂,後面還有三堂五間。

  光緒二十七年(1901),依照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第七款,將東交民巷劃為各國駐中國的使館區,使館區範圍內的中國衙署都必須按時搬走。太醫院只得暫借東安門大街御醫白文壽的宅子應差。不久,又暫移至北池子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才於地安門外皇城根、兵仗局東建立新的辦公衙署,其建築規模較之從前要簡陋許多,現在遺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昔日衙門形式,難以再現。太醫院在紫禁城內東牆下、上駟院之北,設有待診、休息的處所,舊稱“他坦”,歲月流失,現也傾毀無存。

  太醫院為五品衙門。醫務人員都有相應的職位,堂官稱為院使,相當於院長,為五品官,副職稱為左院判,官居六品,所屬官員有御醫,官居八品。雍正七年(1729)規定:御醫均受正七品,許用六品冠帶。還有吏目、醫士、醫生等,這些人員享受從九品的待遇,一般通稱御醫(又稱太醫),各醫官的品級,歷朝稍有變動。歷朝御醫人數,略有增減。以光緒朝為例:有御醫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醫士二十人,醫生三十人。這些御醫全部是漢人。

  太醫院的御醫,來自全國各地,從各省民間醫生以及舉人、貢生等有職銜的人中,挑選精通醫理,情願為宮中效力的人,量材錄用。如在康熙年間,同仁堂的創始人樂顯揚就曾擔任太醫院吏目一職。此外,太醫院還設有教習廳,培養醫務人材,由御醫、吏目充當教習。學習的內容有《類經注釋》、《本草綱目》、《傷寒內經》、《脈訣》等專業知識,經過六年寒暑通過考試合格,才能錄用為醫士或醫生。

  雖然在康熙年間已有西藥進入宮廷,以後歷朝也引進了西醫、西藥,但太醫院主要是以中醫、中藥為皇帝和妃嬪診脈開藥。康熙三十三年(1693),康熙因患瘧疾,就服用過法國傳教士洪若翰送的金雞納,也叫奎寧。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初四日,法國駐華公使館多德福醫生也曾為光緒診病開藥。儘管如此,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從骨子裡還是相信中醫、中藥。正因為如此,中醫、中藥始終是太醫院的主導醫療手段。我們給大家講述的御醫、御藥基本上就是中醫、中藥。

  太醫院按醫術分類設科,清朝初年為十一科,康熙朝和並為九科,分別是: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同治、光緒時期,又合併為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五科。各科都有專科醫生。

  太醫院御醫,日常在紫禁城內東牆下的待診處輪流值班,隨時聽候太監的召喚,為皇帝、妃嬪看病、配藥,同時,也擔負一些其他與宮廷有關的醫療事務。這是其主要職責。此外,太醫院還承擔王公、公主、駙馬以及文武大臣等的醫療服務,這些人遇有疾病,太醫院奉旨派醫官前往,並將治療經過向皇帝奏報。在外地的公主、駙馬及台吉大臣有病,也得奉旨攜帶藥品前往診視。軍營、文武會試,就連刑部大牢囚犯得病太醫院也要派人前往應差。

  第四部分

  第67節 記錄皇帝病情的宮中脈案

  記錄皇帝病情的宮中脈案

  清朝太醫院,御醫的醫事活動,無論在宮中,或在宮外,凡是經過他們診治的人,都有專門的檔案紀錄診治情況,如《脈案》、《病源》、《用藥底簿》等等。這些檔案類似今天的病歷。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的清代宮廷醫案,總數約有四萬件。但是這些病案一直被深藏宮中,究竟皇帝、皇后及其妃嬪等怎樣看病,御醫又如何為他們施藥護理,等等,一向是神秘莫測的。

  這些檔案的內容包括皇帝、皇后、妃嬪、皇子、公主、太監、宮女以及部分王公大臣的原始診病記錄、配方密本、御藥房的各項記錄,皇帝有關醫案的硃批,等等。皇帝或皇后起居注及歷朝實錄、內務府抄件、歷朝名臣文集筆記,也大量記載著皇帝及宮中重要人物的治病過程。同治皇帝患天花,從發病到病死,二十六天記錄成冊,無任何遺漏。如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七日的醫案中詳細記錄了御醫李德立等共同會診“外用熨洗”法為同治皇帝進行治療。所開出的藥方是:“木香一兩,當歸一兩,肉桂五錢,生附子五錢,川貝五錢,草烏五錢,蒼朮五錢,斷龍骨五錢,白芷一兩,山甲五錢灸,乳香一兩,透骨草一兩。”效果如何,我們姑且不去管它。




章節目錄